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差异与中外谚语互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差异与中外谚语互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同的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求双方都要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是窥探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对谚语的翻译对比与分析,是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了解文化差异,将进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关键词:谚语 翻译 文化差异

一、引言

从跨文化交际发展的趋势看,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越来越重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与文化关系密切,只要从事翻译活动就必然涉及到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从文化角度谈翻译也成了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最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中重视文化问题有了新的发展,除了理论的介入外,出现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趋向,那就是更为重视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认识和处理。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于一个译者来说,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引起的问题更多而且更为复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学的概括、艺术的提炼,总结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它是民族文化艺术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汇集了人民大众的集体智慧,经过长期的积累、科宝库中绚烂多彩的宝石。很多谚语历经时代流传,跨越时空,得到了世人的珍视并使其流传至今, 启迪我们的思想,就像“钥匙”开启我们的心一样,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悠久,更从其中领略到许多人生感悟。因此,对谚语的翻译对比与分析,是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了解文化差异,将进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二、了解文化差异对于中英谚语互译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避免产生歧异。

正由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对语言的影响,造成了英汉谚语的巨大差别。所以,要准确把握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措辞差异。如: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外国人在学习这一谚语时,真的误以为要到虎穴,那不是闹很大的笑话。若将其译为“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ed”就一目了然。因此,很多时候英汉或汉英谚语的翻译需采用意译的方法。或许就能避免因文化隔阂带来的交流障碍。

当然,若要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按字面直译其意,不影响读者的理解,采用直译会比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和原文的神韵,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有助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近几十年来,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频繁交往,再加上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变化,使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为了缩短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需要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效的解读。只有通过多了解各国文化的特点,才能提高对中西文明的理解。谚语是不同文化的智慧结晶,其精简的语言通俗易懂,反映各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中英谚语互译须紧密结合各自文化差异和特色

1.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的特点是个人主义,即: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特别重视个人隐私,个人的年龄、收入、以及私人住所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而且在对待名誉、择友方面均显然不同于中国人。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就体现了西方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事态,告诫人们别多管他人的闲事。体现这一观念还有“Self comes first.”(自我利益第一位)等。在时间观念上,“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从表面上看形似汉语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实质上前者侧重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而后者则主要指时间流失就不再回来。再如:个人隐私方面“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对待名誉,西方人士认为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如:谚语:“Sticks and stone may break my bone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不会伤害我)。在择友方面,西方人认为朋友是次要的。如:“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走时间的贼),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宣扬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是用刀来比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如: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缕”、“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等等。在时间上也不如西方人那样守时和准时。而名誉对于中国人是相当重要的,他们最害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如:谚语:“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谣言可以杀人”。择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君子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患难见知交”。

2.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形成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对待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念,不同的国家对一些动物的感彩与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就对待“狗”的态度而言,中西方文化就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人脑海中的狗是一种地位十分卑微的动物,常与“下贱”、“低微”、“无赖”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如:“痛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路”等等。而英语谚语中常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甚至视为家中的一员,人们对狗的怜爱、赞赏皆得以体现。如英文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从以上的英语谚语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得到,若按字面意义直译,将“dog”直译为“狗”就偏离了原义,不符合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再如:中文谚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如:直译为“A dog’s mouth doesn’t spit out an ivory.”只懂英语的人即使听了也不知道其含义,还是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英语谚语中并没有与此相适应的句子,为了完整地表达意义,又符合西方人的文化特点,就可译为“A filthy mouth can 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只懂英语得人也能豁然开朗。

3.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类历史画卷中写着自己的历史,在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和说法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了解其历史背景对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如:“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故事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 blind God),而中文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只有中国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绝对不知道“西施”就是美人的代表。再来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便是外国人知道诸葛亮是谁,无论如何也弄不清楚“臭皮匠”和智慧人有什么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诸葛亮可是人人皆知的人物。所以,在翻译时,不能直接翻译“臭皮匠”,可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外国人看就一目了然。译者绝不能望文生义。

4.上的差异。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甚至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国家盛行基督教,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借此比喻人人都肩负生活负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能。如:“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where he is.”(上帝无处不在),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 wind hurts 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特别是英语谚语中许多谚语均出自《圣经》,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如:“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关于夏娃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禁果),惹恼上帝的故事。相较而言,佛教在中国是主要的宗教,已有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产生许多关于佛教的谚语,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不看僧面看佛面”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等等均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谚语。

四、结束语

无论英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通过英汉谚语的翻译比较、对其文化差异进行探讨,我们看到了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迥然不同的差异。这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先按照原文的风格进行仔细琢磨,译出语言的结构及措辞,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神似,使谚语放出原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外语教学》,2005.6。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黎小容:《英汉/汉英谚语翻译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第5卷,第2期。

[4]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海定走读大学学报》,2005.1。

[5]叶兴国:《外国谚语精选》,东方出版社,1996。

徐振芬、韦建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