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村改居”社区是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产物,伴随着社区实体的转型更重要的是推动社区文化的转变与重塑。居民既是文化转型与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文化转型的直接力量。从居民的视角建立社区文化转型内容维度,并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检验,得出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及身份角色认同六个维度的“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51-03

1 引 言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村改居”作为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新探索正悄然出现在城市周边。它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尝试,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它是在土地、户籍、集体经济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下让农民集中搬迁居住,共享城市文明带来的先进成果。在伴随着社区实体发生变化的同时,社区居民一方面分享着现代文明居住环境与方式,但同时也体验着身份变动、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焦虑与新角色适应的担忧,这些因素促使新社区更加注重文化的建设并关注居民的感受,因此,从居民的角度来评价“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社区文化标志着社区居民的精神价值、文化观念和群体意识,是社区的灵魂。在社区中,一旦社区形成文化认同,整个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意识、参与意识、满意程度、邻里关系等诸多方面就会得到内化。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认为,社区文化“包括在他的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之中。”[1]吴文藻就认为:“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2]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前者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后者主要是指人们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规范结构与风俗、道德、法律等诸方面[3]。杨梅芳(2005)认为,社区文化是“地域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之总和,是一定地域内社区居民逐步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社区意识、社区情感、社区人文环境和社区文化氛围等”[4]。龚贻洲(1997)认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 [5]。《物业管理辞典》中对社区文化的内容描述为:社区文化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形态而存在,这种形态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社区文化的内容应包括环境文化(或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称为观念文化)[6]。对于“村改居”社区来说,其社区文化不仅强调变化的宏观因素,还要关注微观层面,既还要在心理学层面去关注农民在向市民角色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强调对个体行为方式的转变及对市民社会的文化适应。当前从微观层面展开探讨的文章涉及生活方式、身份角色、思想意识、文化心理适应等多个角度。文军从角色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7]。杜丽清认为,传统农民的生活习惯、小农意识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通过多渠道进行市民化教育,增强市民意识和规则意识,促进其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8]。

总之,在“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与建设中,农民的身份变更与角色认同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这一转变,即使他们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但在情感上仍然依赖原来的农村社区关系结构,坚守着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网络。所以,在对“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社区文化的宏观维度指标,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又考虑了微观维度指标:身份变更与角色认同。

最后,在梳理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向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相关专家及社区文化实践工作者的咨询意见,从居民的视角确定了“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的内容维度,见表1。指标体系分为5个维度,共20项指标。

2.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维度主要衡量“村改居”社区物质条件丰富、舒适、齐全程度,主要包括自身居住条件、社区绿化环境、社区环境卫生状况这是社区基本物质条件;另外还包括特指的社区文化物质条件,具体有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中心(站)的文化设施、社区拥有的图书及文化器皿。

2.2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维度主要衡量改居后社区组织及管理方式发生转变后,社区居民对它的适应情况。主要包括对社区公约的认可情况、对社区物业管理要求的接受情况、对社区文化组织了解情况、对社区工作配合情况。

2.3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维度在这里主要衡量居民对转型后的社区在接受并认同后对社区是否有主动维护行为。衡量指标具体为一是能为社区建设主动约束自己行为;二是当社区利益受损时,能主动去维护社区利益。

2.4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维度主要衡量经历转型后,在社区建设中能否将社区归属及荣辱观导入到社区居民思想意识中。衡量指标为:当社区享有荣誉时能为其感到骄傲;告诉别人自己居住地很自豪。

2.5 身份角色认同

“身份角色认同”维度衡量改居后居民对自己身份、地位、角色的认知情况及对新生活的个人感受状态、自身成长需要与行为调整的认同,包含6个具体的可测量指标。

3 数据采集及问卷检验

3.1 数据采集及样本特征说明

根据上述的指标体系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在天津下朱庄街越秀园社区采取拦截式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共回收有效问卷282份。样本基本数据如下:男性125人,占总样本量的44.3%,女性157人,占55.7%;18~20岁30人,21~30岁28人,31~45岁157人,46~59岁37人,60岁以上33人,各年龄组受访人数分别占总样本量的10.6%、9.9%、54.6%、13.1%、11.7%;职业分布较广,有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 、个体经营者、 店主(美容店、饭店、商店等)、工厂工人、 行政干部、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临时工、教师、医生、农业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以及无业人员。从样本采集特征来看,样本覆盖面较广,为研究分析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基础。

3.2 信度及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度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信度反映了测验工具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靠性[9]。信度估计方法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10]。本课题运用克朗巴哈(Cronbach α)来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度越大。一般认为,0.65以下认为不可信;0.65~0.70认为是最小可接受值;0.70~0.80认为相当好;0.80~0.90就是非常好。运用SPSS18.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各变量的信度,对问卷中20个测量指标进行信度分析,总体Cronbach α为0.867,说明问卷的整体信度非常好。

效度检验(validity)即测量的正确性,指测验工具确实能测得所欲测量的构念的程度。效度的评估有三种模式: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本课题运用SPSS18. 0 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功能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计算结果见表2。

4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s Analysis)是研究如何将众多的变量利用为数不多的几个因子表示,并且保证信息损失最小及因子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课题采取主轴因素法针对变量间的共同部分进行因素萃取,因为主轴因素法对测验编制检验的目的性较强,而不仅仅是化简变量,从而获得更接近潜在构念的估计结果。以最大方差法进行转轴,结果显示,共有5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这5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比例为52.702%,探索性因子的结果见表3。

提取方法 :主轴因子分解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 旋转在 9 次迭代后收敛

Tabachnica与Fidell(2007)提出:当负荷量大于0.71,是非常理想的;当负荷量大于0.63,是非常好的;若负荷量小于0.32,即该因素解释不到10%的观察变量变异量,是非常不理想的,可以考虑删除。表3明显说明,20项观察指标分别坐落在五个因子上,较为理想,因此,提取的5 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全部的原始变量。第一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社区文化中心(站)的文化设施”、“社区拥有的图书及文化器具”、“社区环境卫生状况”、“社区文化广场”、“社区绿化环境”、“自身居住条件”,该公因子命名为“村改居”社区物质文化;第二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喜欢现在的生活”、“户籍”、“成长需要”、“行为调整”、“能力认同”、“身份认同”,即居民对改居后自身重新认识与定位,因此,该因子可命名为“角色身份认同”;第三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社区文化组织的了解”、“物管要求”、“社区公约认可”、“社区工作配合”、这包含了新型社区建立后各方面工作展开所需要的制度规范要求,因此,该因子可命名为“制度文化”;第四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社区利益维护行为”、“社区建设自我约束行为”,从行为的角度考察居民的行动意愿,因此该因子可命名为“社区行为文化”;第五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为社区成绩骄傲(精神归属感)”、“居住于此而自豪(地域归属感)”,从精神的角度形成对社区的情感,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社区精神文化”。

因此,在对前期假设的“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后,可以确定“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的指标维度由物质文化、角色身份认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五个方面,并可从这五个方面以居民的视角对文化转型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桑德斯.社区论[M].徐振,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94-95.

[2]吴文藻.文化表格文明[J].社会学界,1939(10).

[3]袁德.论中国社区文化体系的构建[J]. 民政论坛,2007:47-49.

[4]杨梅芳.论社区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5):92-95.

[5]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6(5):1-4.

[6]黄安永,叶天泉.物业管理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4.

[7]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8]杜丽青.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基于永康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工业化与城市化,2004(7):59-60.

[9]林杰斌,等.SPSS统计建模与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10]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