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断桩的预防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断桩的预防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水下混凝土灌注桩事故发生率较高,预防和处理断桩事故是桥梁施工企业应掌握的技术手段。本文结合了作者在施工中总结的处理断桩的经验和体会,供从业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 断桩事故 预防 对策

水泥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具有的高承载力和高刚度,对构造物后期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持,其施工工艺简单且施工成本低。随着国内外钻孔机具的不断改进,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各类桥梁建设中。

施工中因受环境、机械设备、材料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制约,断桩现象时有出现。断桩出现后既阻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又会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支出,处理不当又可能导致废桩。如何规避断桩事故的出现,是水下水泥混凝土灌注从业人员一块心病与难题。对于由施工原因产生的断桩,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预防及处治,对施工企业具有一定施工参考意义。

1.断桩成因分析

1.1 导管出现问题导致的断桩

(1)施工中水泥配合比不合理;骨料级配不合理;塌落度过大;搅拌时间过长等原因,使混凝土入管后产生严重离析,造成离析处强度过低形成断桩。也会使导管下部因碎石挤压产生过大的摩阻力,造成卡管,引起断桩。

(2)首罐混凝土投放量不足,因冲击力不够导致桩底沉渣不能按预期冲起,混凝土浮于渣底之上,在基底处形成断桩。

(3)导管埋深计算错误或一次拨管量超过计算埋深,导致混凝土从导管内脱离,后灌混凝土与浮渣形成夹层,造成断桩。

(4)导管的密封不良产生渗水;抗拉强度不够拨管过程中造成断管,也可以形成断桩。

1.2 因塌孔造成的断桩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因桩基地质水文条件较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较长;护壁强度不够;孔内水位过低等原因造成塌孔形成断桩。

1.3 因天气、环境改变等不可预知因素;混凝土拌合或运输设备故障,导致混凝土不能及时供给。导管外混凝土初凝或凝固,形成断桩。

2.断桩的预防

断桩事故发生后,断折处多数位于水下,处理难度大且处理时间长。因此预防断桩事故的发生是最好的应对措施。结合本人近年接触到的断桩事故实践和体会,建议如下供参考。

2.1 准备工作

(1) 对关键工序制定完备的预防措施和操作手册,加强对一线生产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技术交底教育,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和手册。

(2) 检查检修各种设备,导管内壁应清洁、光滑、无锈、无变形,导管接头处误差控制在±2mm以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计算投料量及检查投料斗尺寸是否满足要求。配备备用的发电机组、混凝土拌合设备及起重设备。混凝土运输罐车用后应及时冲洗,防止残存的砼越聚越多,灌注时突然大块混凝土脱落造成堵管。

2.1 施工过程控制

(1) 要确保水泥用量:目前部分施工企业采用混凝土拌合站对外承包或购买商品混凝土,因经济利益原因,往往只能达到设计标号而忽略粘聚性、保水性、流动性及和易性。因此要求施工企业在设计配合比的时候,要比设计强度提高10%,且确保水泥用量在350-370kg以上。

(2) 确保粗骨料粒径满足设计级配要求,必要时在出料仓增加过滤筛,防止大石块混入混凝土中出现卡管。

(3) 严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在180~220mm,控制外加剂的掺入量,尤其对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时要更加注意。

(4) 确保导管的埋置深度最少不低于3.0 米以上,拨管时上提的0.5m~1.0m要予以充分考虑,否则难以保证最少埋深2.0米以上,容易造成断桩。

(5) 确保水下混凝土灌注的连续性并尽量提高灌注速度,灌注时牵引导管后认真观察孔口返浆情况,返浆停止后再向漏斗添加混凝土。灌注后期距桩顶5m以上时,适当提高漏斗高度,以增大落差,提高密实度。

(6) 防止塌孔:灌注前及全过程应有专人负责观察孔口水位,如果观察到发生水位突然下降或孔口水面有气泡冒出时,立刻检测混凝土顶标高变化情况,可判断是否塌孔。对于有流沙层地质结构的土层尤应注意。如灌注前发生塌孔应立即停止灌注,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断桩发生后的处理对策

断桩事故发生后,视情况一般采取重新成孔法、接桩法、补桩法等工艺进行处理,注浆法虽然简单易行,但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因此不做推荐。

3.1 重新成孔法

重新成孔虽然费时费力,但重新成孔后桩基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不留任何施工隐患,应做为断桩事故处理的首选方法。

灌注施工过程中,当孔内混凝土灌注高度在2米以内且未初凝时发现断桩,应立即停止灌注,拨除或拆除钢筋骨架,重新进行淘渣至桩基底面。

当孔内混凝土在2米以上且小于 桩长且混凝土未终凝时,可拨除钢筋骨架,用卵石加黄土回填后用冲击钻重新成孔,利用冲击钻头较大的冲击力将废混凝土打入到桩基孔壁。若混凝土已经终凝,则用略小于钢筋笼直径的钻头冲孔至钢筋底部以下0.5米,放适量炸药对桩基混凝土进行松动,拨出钢筋后二次扩孔,然后重新清孔灌注混凝土。

3.2 接桩法

接桩法适用于处理桩径较大且距桩顶较近时。

当断桩位置处于水面以上时,采用挖孔的方法,清理凿除断桩处的泥浆及废混凝土,清至无松动的优质混凝土面后,按梅花型布置5根直径10cm钻深为50cm的钻孔。成孔后将钻孔吹洗干净,挤入植筋胶,将Φ28螺纹钢或无缝钢管植入,植筋胶凝固后清理桩顶表面,重新灌注混凝土。

当断桩位置处于水面以下时,可采取沉井法进行接桩。利用混凝土管或钢管做为护壁支撑,下沉井至断桩截面以下50cm,抽除孔内积水,清理残渣至优质混凝土断面,植入钢筋,重新灌注混凝土。

3.3 补桩法

补桩法涉及整个结构受力的改变,因此补桩时应尽力不干扰其他桩的布置,补桩方案必须在设计部门进行重新验算后才能实施。

对于桩距较大的单排桩,可沿纵桥向对称布置两根补桩,即俗称的扁担桩,桩间距不小于桩径的2.5倍,设置承台,由承台承载原废桩的受力。

对于群桩基础,布置补桩位置时, 应尽量保证纵向和横向两个群桩中心有一个不变。承台应根据补桩的位置, 尽量减小平面尺寸。

4.结束语

断桩事故发生后对整个工程影响较大,一旦发生,不仅仅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还会给企业的施工能力带来很恶劣的影响,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很多断桩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施工人员的疏忽造成,因此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重视岗前培训和教育,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将断桩事故消灭在萌芽中。一旦出现断桩事故,应认真分析原因,迅速找到问题所在,组织专家研究解决方案,并尽快处理,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