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例诊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例诊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08年3月住院分娩孕妇5624例,发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8例,发生率0.14%,年龄21~37岁,孕周21~39+3周,平均孕周30+1周。初产妇2例,经产妇6例。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术中3例,剖宫产术后1例,中孕引产1例。

诊断标准:采用1987年中华血液学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修正案)的实验室检查。

病因分析:2例子痫前期(重),2例胎盘早剥,2例羊水栓塞(足月妊娠),1例感染性流产,1例前置胎盘(部分性)。

临床表现:均有产后出血,出血量500~6000ml,其中5例伴不同程度休克,皮下瘀血3例,腹腔内出血3例,肉眼血尿1例。2例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均有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等。

治疗:2例羊水栓塞,1例前置胎盘,1例感染性流产均为阴道分娩,胎盘娩出后阴道出血多,且血不凝固。1例子痫前期(重)于剖宫产术后阴道出血多,余3例在剖宫产术中出血多,且出血不凝固。在抢救过程中,除祛除病因、输液输血、纠酸、纠正电解质紊乱,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等一般处理外,4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症使用强心利尿剂,1例子痫前期(重)和1例羊水栓塞使用肝素,每次25mg加5%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间歇性给药。4例行次全子宫切除,1例行全子宫切除,3例经保守治疗保留子宫。

围生期结局:6例产妇治愈,2例产妇死亡。围生儿死亡2例,存活6例。

讨 论

我院产科DIC发生率014%,略高于文献报道003%~013%[2,3]。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针对产科DIC的多发因素如子痫前期、胎盘早剥、重度感染、死胎等,在发生大出血,血不凝、休克等临床表现时应估计本病的可能,结合化验检查,尽快做出诊断。往往DIC发生时同时存在子宫收缩乏力,若只加强宫缩而忽略DIC的处理会贻误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

积极祛除病因:DIC的主要和根本治疗是祛除病因。产科DIC特点是多属发病急,病程短,当分娩结束后,则诱发DIC的因素被祛除,体内凝血过程很快恢复正常,所以及时终止妊娠是关键措施,特别是胎盘早剥患者,经剖宫产迅速结束分娩后,予以补充适量凝血因子,DIC可很快被控制,而不需使用肝素抗凝剂。感染性流血并发DIC时,必须及时给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并选择适当时间清除宫腔内容物,则有利于DIC的控制。

补充凝血因子:消耗性低凝是补充凝血因子的适当时机,因此在发现血液不凝时,即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可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可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快速达到止血目的。

肝素的应用:合理应用肝素是产科DIC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用药时机较难判断。本组对1例子痫前期(重)在高凝状态下DIC的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效果明显。本组1例羊水栓塞病人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仅阴道持续出血,不明原因休克而未及时诊断,失去了早期使用抗凝治疗的机会,致后期治疗效果不佳,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羊水栓塞发病多数较急,早期应用肝素更有必要,为后期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抢救成功率。

加强计划生育及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工作,早期发现合并症及并发症。在本组病例中经产妇占75%,2例死亡病例均为经产妇,因此对经产妇的分娩处理应更加重视,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减少多胎多产,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血液血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华血液杂志,1987,3:183.

2 梁心仪,朱坤仪.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临床处理结果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59.

3 帅茨霞,胡燕,俞康.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临床分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9,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