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疏肝涤痰汤治疗躯体化障碍30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疏肝涤痰汤治疗躯体化障碍30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躯体化障碍 疏肝涤痰汤 临床观察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的常见形式之一,其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不适、疼痛、气短、胸闷、心悸、皮肤感觉异常等,患者常因多样化的躯体症状就诊于神经科、心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中医内科等。笔者对近年来我院中医内科就诊的躯体化障碍患者采用中药疏肝涤痰汤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为我院2005年3月~2007年9月就诊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1]。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病史及心肝肺脾等躯体疾病史,2周内未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其他抗抑郁药,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7±8.1岁;平均病程4.2±1.5年。对照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2.6±9.7岁;平均病程4.8±2.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疏肝涤痰汤,药用:柴胡、白芍各12g,当归、枳壳、石菖蒲、半夏、白术、薤白、浙贝、陈皮、远志各10g,郁金、瓜蒌、茯苓各15g,甘草6g,灯心草1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每次1片(20mg),每日2次(早、中餐后)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期间均不合用其他药物。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采用四级疗效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评分标准评价疗效,HAMD量表于治疗前、治疗第2、第4、第6周末各评定1次,临床疗效于6周末评定。以HAMD减分率及显效率为评定指标。痊愈:HAMD减分率≥75%;显著进步:HAMD减分率≥50%;进步:HAMD减分率≥25%;无效:HAMD减分率<25%。显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

3.2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4例(46.67%),显著进步10例(33.33%),进步4例(1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痊愈16例(53.33%),显著进步8例(26.67%),进步3例(10.00%),无效3例(10.00%)。显效率、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HAMD总分及各因子(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体重、睡眠)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2、第4、第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者均有较好的疗效,总体疗效相当。

4 体会

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四类:疼痛、胃肠道症状、障碍及假性神经症状[3]。由于该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研究显示:25%~5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伴有严重的抑郁,60%~100%的患者伴有心境恶劣或抑郁症状。国外研究资料显示,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常见症状为动力低下,缺乏愉悦感,减退,失眠及易激惹[4]。抑郁、焦虑会以各种躯体不适为表现形式,躯体化障碍往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神思迟钝;精神疲惫,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嗜卧少动;头晕心悸,纳差少寐;泛吐痰涎,恶心呕吐等。该类患者就诊于中医内科时往往被诊断为“肾亏”,患者服用大量的补品而效果却不理想,医源性地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加重了躯体不适症状。由于长期误诊漏诊漏治,患者症状加重,病情迁延,以致形成慢性抑郁而错失治疗时机。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易致肝气郁结。肝疏泄功能失常,经脉气机不畅,气滞水停,聚而生痰,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聚湿为痰,痰气交阻而发为本病。所以本病病因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阻,一味补虚,则有留邪滞气之弊。故在治疗中强调疏肝理气、化痰开郁。疏肝涤痰汤由逍遥散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而来。方中柴胡、郁金、枳壳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助脾胃之运化;半夏、陈皮、石菖蒲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浙贝、瓜蒌、薤白涤痰散结、宽胸行气;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灯心草清心除烦;甘草益脾胃,调和诸药。全方行气不伤阴,疏肝体,助肝用,健脾运,从而使气机条畅,气血充盛,心神得养,四肢得用,躯体不适等症状随之缓解。且中药没有成瘾性、依赖性,亦无抗抑郁药物常见的便秘、恶心呕吐、睡眠障碍、震颤等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同时强调“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在治疗上加强心理疏导,给予暗示、引导、宣泄,缓解其精神压力,并配合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15.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7-202.

[3]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6.

[4]Nakao M,Yamanara G, Kuboki T.Major depression and somatic symptomsin a mind/body medicine clinic[J].Psychopathology,2001,34(5):230.

收稿日期 200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