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雷64块巨厚块状稀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雷64块巨厚块状稀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油田基本情况

64块为一背斜构造,高点在断块中部,主要含油层系为S3下莲花油层。动用含油面积为0.85km2,石油地质储量为469×104t。油藏埋藏深度1930~2222m,砂砾岩厚度330~450m,包括Ⅵ、Ⅶ、Ⅷ三个砂体。储层平均孔隙度13.7%,渗透率21.9×10-3μm2,属中孔中低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9。该块原油物性较好,为低粘度(地下原油粘度0.5mPa·s)、中高凝固点(26.4℃)、中高含蜡量(10.03%)、高胶质沥青质含量(21.61%)稀油。原始地层压力20.3MPa,饱和压力17.3MPa,地饱压差3MPa。因雷64井区北邻的台安断层的长期活动,使该区断层十分发育,北东向断层延伸长,北西向断层延伸短,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点,井区内发育8条断层。

该块目前已形成210m井距一套开发井网开发的格局,油井34口,开井34口,断块日产油566t/d,平均单井日产油16.6t/d,综合含水7.9%,累计产油31.3201×104t。采油速度4.11%,采出程度6.68%。注水井10口,开井9口,注采井数比l:3.4,日注水692m3/d,累注水10.9073×104m3,月注采比0.81,累注采比0.21。

2、模型的建立

2.1油藏模型的建立

本次数值模拟平面网格及模拟层的划分遵循以下原则:(1)网格为笛卡儿坐标系下的等距网格;(2)尽量适应井的位置,保证两口井之间至少有三个空网格;(3)满足模拟精度的前提下,需要考虑模拟软件承受能力及项目经济效益,经过多次试运行,决定平面网格步长为25米,纵向上划分8层;(4)网格方向尽量与主流线方向或应力方向一致。

根据以上原则,雷64区块平面上划分为58×43网格系统,网格步长为x=y=25m,网格方向与应力方向一致,即近似北东45度,所模拟的总节点数为19952(58×43×8)个。

2.2构造模型

三维构造模型是地质体的离散化,用于定量表征构造和分层特征。用各网格块的顶深和地层厚度数据体来体现,它表征顶面构造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及各网格块间的空间相对关系。

2.3砂体骨架模型

砂体骨架模型是以数据体的形式来表征地质体中的储层结构,即砂体的几何形态、连续程度和配置关系。其包含的砂体厚度和有效厚度两类数据体,分别表征了各网格块中渗透层的大小和各网格块中含油层的大小。

2.4物性模型

三维非均质物性模型以数据体的形式反映储层内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表征了油藏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

2.5油气水分布模型

油、气、水分布模型是以具体的形式定量表征地质体中油、气、水的空间分布,具体来说,就是要给出每个网格块的含油、气和水饱和度。本模型用直接赋值法来定义油藏初始流体参数场。

3、剩余油分布状况

历史拟合成功后,即可得出该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有如下几点:

3.1生产井之间泄油半径之外为剩余油富集区,因为该区块开发时间较短;

3.2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井间流线附近和井网控制差、油井受效差的部位;

3.3微构造起伏的高部位为剩余油富集区;

3.4油层上部动用程度少,存在大量的剩余油,是后期挖潜的主要方向。

4、调整方案及结果分析对比

4.1调整方案设计

在对历史拟合结果及底水上返规律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调整方案的设计和模拟计算,并预测动态开发指标,共模拟计算了23个方案。

4.2结果分析与对比

4.2.1基础方案及开发效果

基础方案没有任何调整措施,按照配产指标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含水率达到98%时,采出程度为19.27%。结论:雷64块油藏不进行调整,含水上升较快,最终采收率很低,为了提高采收率,必须在开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4.2.2合理转注方式研究

在转注方案设计时,考虑4口井组成4种不同的注水方案,即:22-22恢复注水、24-18和24-24同时转注、24-22转注、24-24转注,编号为B、C、D、E方案。其中22-22原为注水井,在2005年8月停注。

对不同的转注方案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预测了各方案10年及含水率分别达到90%、95%和98%时的采出程度和采油速度开采指标。在方案设计时,维持原采液速度不变,并进行了相应的调层。

由结果可知,4个转注方式最终采收率都超过40%,比基础方案最终采收率19.27%提高1倍。所以在雷64块油藏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最终采收率必须进行适当转注和调层处理。

4个不同转注方案,对比不同时期含水率、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得到结论:方案C-1即24-18和24-24同时转注为最优方案,能够获得较高的最终采收率41.25%和较短的开采时间70.6年。

4.2.3合理采液速度研究

不同采液速度方案设计时,在不同转注方式研究基础上提高为原采液速度的1.2倍、1.5倍。在方案设计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调层。

从4种不同方案对比结论:合理地提高产液速度能够改善开发效果,优选方案为B-2、C-1、D-2和E-2,因此,合理的采液速度为原速度的1.2倍。

4.2.4合理压力水平研究

设计不同压力水平方案时,在24-22和24-24分别转注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号为方案F、G。

在24-22转注基础上,控制生产井井底流压分别为17.3MPa(方案F-1)、17.5MPa(方案F-2)、17.8MPa(方案F-3)和18MPa(方案F-4)时开发指标对比。在24-24转注基础上,控制生产井井底流压分别为17.3MPa(方案G-1)、17.5MPa(方案G-2)和17.8MPa(方案G-3)时开发指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