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侧卧位与俯卧位开“窗”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侧卧位与俯卧位开“窗”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何长街 龙源深 孙小平 鲜安福

【摘要】 目的 比较侧卧位(A组26例)与俯卧位(B组30例)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症状恢复情况。方法 我院从2004年2月至2005年9月,共有单侧突出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随机分别采用侧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与俯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随访8~18个月。结果 A组失血量平均为126.55±15.18ml ;B组平均为333.27±13.72ml。A组失血量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侧卧位 俯卧位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文章编号:1008-6919(2006)07-0093-02

中图分类号:R681.5+7

文献标识码:A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单纯椎间盘突出症须手术的病人往往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且症状较重体征较明显,并有明显的影像学支持,排外其他相关疾病。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共有单侧突出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5例,腰4/腰5突出27例,腰5/骶1 突出29例,年龄35~51岁,平均41岁。病程8个月~1.5年,平均10.5个月。所有病例均有难以忍受的腰腿疼痛并且经过严格卧床和牵引4~6周治疗,效果不佳,所有病例均无明显马尾功能障碍和明显肌萎缩,病人常规术前CT和腰椎正侧位X检查,而且排外腰椎滑脱、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腰椎先天畸形及后纵韧带钙化等情况。

二、手术方法

手术前所有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相应棘突间隙插入并拍片定位。手术均使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切口约长5~8厘米。B组为俯卧位,胸部和双侧髂前上棘垫起,使腰部变直,腹部悬空。按相应椎间盘突出间隙和突出侧情况,从突出侧脊柱旁切开,患侧肌肉骨膜下剥离暴露相应椎板间隙,用椎板拉钩牵开暴露局部,使用枪形咬骨钳咬除部分椎板、切除黄韧带、暴露硬脊膜,用神经剥离器分开硬脊膜与突出椎间盘的粘连,充分暴露突出椎间盘组织,轻轻牵拉开神经根,切除纤维环和去除干净退变的髓核,并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吸净残留椎间盘组织碎屑。术后再次彻底止血,分层缝合切口,置放橡胶引流管24~72小时。A组与B组不同之处在于:①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腋下侧胸壁处并用肾托固定好,②切开患侧肌肉骨膜下剥离暴露相应椎板间隙后,用椎板拉钩牵开由巡回护士将椎板拉钩用绷带绑好并适当拉紧固定于腹侧手术床边,③手术仅仅需要主刀与助手两人就可。其余与B组相同。

结果

采用χ2检验和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结果:A组血液丢失量最少为85ml,最多为200ml,平均为126.55±15.18ml ; B组血液丢失量最少为165ml,最多为610ml,平均为333.27±13.72ml。A组血液丢失量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为是在腰椎间盘退变得基础上受到积累伤力所致,两者互相影响,积累伤力又加速椎间盘退变。所以手术后早期带腰围防护和加强腰背肌锻炼都不可或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脊柱外科中研究的最多,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文献报道为5~20%[1],包括近期(如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及椎管内血肿等)和中远期并发症(如神经根粘连、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和脊柱失稳等),定位错误和神经根损伤等可以通过仔细检查和认真操作可以减少或避免,但术后的邻近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失稳等问题仍旧没有良好的防治方案。

传统手术已经应用多年,方法成熟,手术暴露充分,切除也比较彻底,但是手术出血比较多,往往需要3人手术操作。侧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与俯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一样,均需要严格手术适应征,如果有腰椎滑脱、椎管和侧隐窝狭窄、腰椎先天畸形及后纵韧带钙化等情况,均不宜采用单侧开“窗”法手术。而侧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相对来说出血较少,手术仅需要2人操作。

我们手术例数有限,临床观察时间不长,有待于进一步深化。Kirkaldy等[2]提出脊柱三关节复合体理论,认为椎间盘及后方的两个小关节构成的三关节复合体对脊柱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不可避免会损伤部分复合体。所以无论怎样,尽量减少手术时的损伤(减少椎板、小关节切除甚至包括减少出血等),减轻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Fandino J , Botana C , Viladrich A, et al . Reoperation after lumber disc surgery;results in 130 cases . Acta Neurochir, 1993,122:102-104.

2.Yong Hing K,Wills WH.The three-jiont complex.In:Weinstein JN,Wiesel SW,eds.The lumber spine.1st ed.Philadephia:WB Sounders Company,1990: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