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药和免疫在皮肤领域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药和免疫在皮肤领域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对中国医学理论与免疫学理论的联系进行说明,并概述了扶正祛邪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最后举例说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实现对皮肤病的治疗。

【关键词】 中药;免疫;皮肤病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immunology contact specification, and an overview of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s of argues, finally illustrate Chinese medicine can adjust the immune function to realize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immune skin diseases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依靠这一功能可以破坏与排斥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病原体与肿瘤细胞等)或机体自身产生的异常物质(老死与受损细胞等)。当人的免疫出了问题就会患病,俗称免疫不全症。免疫不全症是指先天性和后天性机体产生抗体的功能下降,对入侵的抗原不能有效地进行预防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对免疫系统的调整和免疫功能的提高一定的作用。中医药提高免疫力分为中药和针灸治疗,本文主要阐述中药通过扶正祛邪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

中医讲“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真气”是指机体抵抗病邪的 “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有许多致病因素,正气也能抵御,机体就可免受病痛之苦。祖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发现了人体存在抵御外邪的“抗体”,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衰邪盛”。这是最早中国免疫学的理论表述。中医药免疫调节功能的实现实际上是通过药物直接或间接地修饰、改变人类基因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功能而发生作用的。中医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侧重在于发挥与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而并不是完全依靠药物去直接对抗致病因子。这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中医并不直接对准靶器官进行医病,而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发挥抗病作用,与现代西方药理学有着显著的差异。

皮肤是人体第一道生理防线,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不仅仅时刻参与着机体的功能活动,还维持着机体和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机体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可以从皮肤上反映出来,为何我国古代的医术讲究望、闻、问、切,望就是观察病人的肌肤气色来判断病人的内病情。很多皮肤疾病就是内脏疾病的外在表现,内脏发病是皮肤疾病的真正原因。

人体内环境是由体液组成,包括水分及其溶解物,如淋巴液、组织液、血浆、脑脊液等。如果体内脂肪堆积,各种毒素及自由基泛滥,体液就会发生变性,酸化。人体组织细胞及其内分泌系统在恶劣的体液环境下工作和生存,就会活性降低、代谢水平下降。提供各种营养元素的机能就会受到干扰,脏器功能受损,从而诱发各种皮肤疾病。同时人体内环境还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器,在特殊酶系统参加下进行,血液和其他体液PH值水平为7.35~7.45之间,呈弱碱性,当体内体液的PH值经常低于7.35,就属于酸性体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水平不断提高,有科学研究表明:体液PH值每下降0.1,胰岛素的活性及体细胞活性降低30%,人体免疫功能就降低25~26%,细胞易发生变异。中药通过强化患者自身的免疫及脏腑功能,优化病人体内环境,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调节能力,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一些具体皮肤病病例进行分析,并施以中药治疗。 银屑病,西医以维甲酸类及免疫调节剂为主。不足之处:使用免疫调节剂起效缓慢。中医治疗银屑病则认为:银屑病为血热之象,由外感风、寒、湿、热所致。对于首次发作者,尽早地使用化湿解毒、疏风解表的药物,再辅以少量凉血药,即可奏效。其中包括养血润燥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等。血燥常用当归、地黄、元参、麦冬药物治疗。血热常用药物有紫草露、二花、黄芩、黄柏、黄连。血瘀常用药物有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等。 猩红热及猩红热样皮炎,西医常用激素和抗生素,皮损丝毫不见消退,起效慢。中医认为“丘疹色红属血热,发痒属风热”。此类患者一般在发病时或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舌尖红赤。此时选用清开灵或双黄连口服液,用于治疗此疾病,乃称之为首选。因为此两种成药既可清除在外之风温之热,又可解在里之血中之毒。 痤疮,西医运用维甲酸及抗生素,此为西医经典疗法,不足之处,属于对症治疗,是局部处理病情而非对准病因施以治疗。中医则认为痤疮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此时实者辅以茵陈蒿汤解毒利湿,虚者辅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使内环境得以调整。湿浊祛,气血畅。

此时,中药的正确运用将极大地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西医主要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治疗效果不错,但不是标本兼治。而中医主要辅以清热解毒之剂;治疗效果明显,病情恢复期,中药以养阴清热剂为主,辅以小剂量激素。如此相辅相成,长期服用,将有助于患者体质的改善,提高生命质量,并加快激素的减量乃至停药。 “有诸内,必形诸于外”,从“形、色”的层面上讲,肤色、肤质、须发、体形的变化,与人体内环境优劣息息相关,外在的美容修饰只能获取临时感观上的效果,只有通过固本培源、调节好体内环境,使气血、津液的运化正常,即现代医学所称新陈代谢生理活动正常,防病健身,内调外养,才能真正获得由内而外的自然和谐之美、健康之美。 参考文献[1]李慧忠 端粒酶在皮肤科领域研究进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J] 2003年第19卷第3期 [2]吴元胜,林良才,国维提高《中医皮肤病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体会.时珍国医国药[J]2007年第18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