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偷来一笔”也“生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个成语叫“妙笔生花”,它是说神妙的文笔产生较高的艺术效果。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时候巧妙借用、化用别人的东西,也能使自己的文章“生花”。所以,笔者想就语文课的阅读鉴赏到写作实践这个问题谈谈如何“偷来一笔”,使我们的文章“生花”。
一、古典诗文里的“偷来一笔”
古典诗文里的“偷来一笔”相当常见。比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罢相后家居金陵作了一首借古讽今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该词的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即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王安石的“偷来之笔”在原文基础上生化演绎而出,窃其灵感,化其精髓,就能表达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了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的委婉含蓄艺术效果。
二、当代名家对“偷来一笔”的拓展应用
读台湾当代女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很感慨于她的开篇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她把“山”比作女子的眉,山的秀媚脱跳而出;把“小屋”比作眉梢痣一点,紧承山的比喻而来,活化出小屋的灵动。两个比喻合起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和山的内在联系,你要称颂李乐薇的“妙笔生花”了吧!别急,这个比喻是她“偷”来的。请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你又要为李乐薇的化用喝彩了吧!可不是吗?她“偷”来本体“山”,把喻体“眉峰聚”发展为“眉黛”,写出了山的坡度舒缓,线条柔美。并且,又在“山”这一比喻设定之后,顺势把要写的主体物“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此表达效果仿佛电影镜头由远而近,然后定格于小屋之上。这样不仅清晰地交代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让人觉得亲切自然,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此妙句“化用”前人诗句,又把它发展成“连环比”,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偷来一笔”的拓展应用。
三、“偷来一笔”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一)“偷”语句
讲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同学们都觉得“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正在怒放”一句表达效果非常好,笔者就引导学生来鉴赏这句话,并得出结论:可以在描写上将具有强烈反差的两种景物叠加,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如色彩上黑与白的对比、形状上大与小的对比、生动与呆板的对比、活力与僵死的对比等等,而为了突出这两个对象的反差,在描写上要用修饰词、细节描写等去强化它。请看学生“偷”来的成果,“父亲老茧重重,粗糙龟裂的手上,拿着一瓶用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买来的给我细嫩的手用的护手霜”,此句巧用对比和修饰词,表达效果强烈。
自从对学生明确了“偷”的概念以后,他们自觉主动地从课本里和自己的摘抄里纷纷“偷”了起来,请看:“我们没有理由议论别人,因为他们只是在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努力啊,努力啊,既要在努力中考上大学,又能在努力中磨练意志!”(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零零碎碎的语句散见于他们的作文里面,无不凝聚着他们对前人“妙笔”的感触领悟,无不因自己恰到好处的“偷”而焕发光彩!
(二)“偷”整段组织
这一学期一年级写作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学生作文里写的景,大多只是粗略点到,缺乏深入细致的描摹。笔者就引导学生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写,让学生先找出该段依次描写的对象(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再理出描写顺序(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由眼见到想象),再探究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然后要求学生借鉴该段文字的描写技巧,写校园花坛里的月季花。结果,有的学生依次写了花、叶、香、心情,顺序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由所见到所感,能够灵活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可谓“偷”得朱自清的精髓。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原文深入细致地领悟,要明确可借鉴之点,只有学生领悟到了这种表达的美,明确了这种表达的方法,才能在实际运用中游刃有余。
(三)“偷”整篇布局
在教读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时,由于课文清晰的思路对学生写作很有指导意义,所以笔者把学习目标定位于对课文结构安排的借鉴运用。整体感知课文后,笔者引导他们思考:这篇课文整体上是什么结构?中间分写的各段可以调整顺序吗?关于课文的总分总结构,大多数同学都能答出来,第二个问题需要引导同学们详细分析中间三段的内部联系,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在内容上一层更进一层的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整顺序。明确了以上两点,笔者又让同学们考虑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然后借鉴本文的结构写一篇文章。这一次作文训练,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掌握住了总分总结构,在中间分写的各段,也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知道安排递进关系,这要得益于罗素的文章。
有位名家说:“模仿有高下之分,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立足教学实际,面对身边纷至沓来的经典美文、时尚佳作,教会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偷’”了吗?课堂上,我们赏析名家名篇,如何“析”以致用?课堂下,同学们时时处处用心摘抄,如何“抄”以致用?一言以蔽之:“偷来一笔”,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