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疗物联网开启全新医疗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普通的物联网更有突破性,应用前景也更加开阔和宽广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将各种传感器、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数字医疗来完善医疗的标准化,进而推进整个医疗信息化的改进,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医疗物联网也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信息技术浪潮的新经济引擎,将对医院和医疗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医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普通的物联网更有突破性,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开阔和宽广。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目前,我国患者的就医环境依然很难令人满意。“耗时、费力、费用高”成为患者对医院的普遍印象。笔者的真实体验是,在一般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就诊,挂号、交费、化验、取药哪项都需要排队。其中挂号、交费、取药以及化验、影像等检查环节人员滞留情况最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就医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欠佳让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最容易积聚的地方,也使得公众对当前公共医疗服务现状的怨声载道。
公共医疗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经过了多年的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曾经以失败告终。早在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报告指出,当时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也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5年,中国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中医改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价虚高给百姓造成“看病难,吃不起药 ”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以药品流通为例,药品的真实成本和药品的质量,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这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花"冤枉"钱吃药和使用假冒伪劣药品的双重胁迫。
在目前,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在推进中,新医改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物联网技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经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另外,医疗物联网在合理配置目前的医疗资源方面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目前,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同时,由于历史上二元体制的割裂,大量优秀医生集中在大医院,患者对社区医院不信任,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治疗和诊断费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现有通信网络,可以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把不同地区的病人数据传输到各种医疗机构,对病人病情进行检测,随时调整用药或提醒病人入院进一步检查。例如,为慢性病患者配备了传感器,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测他们在日常活动中身体状况,这样患者不必往返医院,医生也能得到患者的身体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处理相关异常情况。在美国,仅仅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每年就能减少10亿美元的住院治疗和急诊费用。
此外,医疗物联网也会对医院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资产和药品等植入RFID芯片,医院可以对医务人员、设备、后勤供给、来往车辆和安全保障实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这不仅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速度。
移动医疗:
医疗物联网发展的原动力
医疗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最初设计思路来自移动医疗。最初,是医疗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电子医疗。随后,当代先进的智能移动设备大大促进了电子医疗业的发展。将这些先进的移动设备与电子医疗相结合,便形成了移动医疗服务。近几年来,移动医疗服务已成为电子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移动医疗能够让医疗保健系统更加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所以随着移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的移动医疗正在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模式的实践。
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病人,围绕病人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病人有关的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了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的基本医疗安全、质量就得到了保障。
在以病人和对象的理念指导下,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患者可以接受各种移动医疗设备对其提供的实时医疗服务,无论患者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医生的医疗监护。如果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终端设备接受对健康有益的医疗资讯医生的嘱咐等;也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传感器,获得自身的体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传递给医生;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医生进行交互,实现远程就诊的过程;医疗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掌上资讯等服务。
当然,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
表1是国际联盟对中国老龄化人口的统计。虽然中国的百分比比其他国家低,但是老龄人口的数量到2050年将达3亿多。另外世界日趋严重的流行病的不断变异和增加,也使得相关的公共部门在如何有效地监控病毒传播和医疗保健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正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快速的改变,中国国民的慢性病风险因素也在迅速提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亿。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中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美、英、法等国高4倍至5倍,比日本高3.5倍,亦高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恶性肿瘤死亡率接近美、英、法,高于日本和印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各国;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印度,接近美、英,明显高于日本和法国。此外,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可以说,巨大的医疗和诊断需要和相对不足的市场供给,给医疗物联网技术介入到移动医疗领域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窗口。而伴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更促进移动医疗管理观念的转变。一种以医院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正在转向对象管理。这种转变,是医疗模式向更加人性化发展的推手。医疗物联网促进移动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自由,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快捷的医疗诊断途径。比如医生就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无线装备,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数量128万,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目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基于对呼吸道声音、呼吸气流、心电图等物联网监测设备的研发成功,通过医院和医生为基础的物联网医学中心的监测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远程监测与管理得以实现。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物联网医学对慢阻肺确诊后的治疗和监测效果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仅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浪潮带动了物联网与移动医疗健康服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研发现,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移动医疗健康服务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建立健康呼叫中心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约占38%),其次是短信预约提醒(约占25%)、远程医疗(约占18%)、访问患者病历(约占18%)、跟踪治疗效果(约占17%)、提高医疗健康意识(约占10%)、监测患者状况(约占8%)和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撑(约占6%)。
也正是因为移动医疗具备如此大的发展潜力,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层出不穷。2014年5月28日下午,支付宝对外公布了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据此,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具体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在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禁处方药网络销售。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将占据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前两位,分别占37%和21%。
瞄准医院管理的三个痛点
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我国有医疗机构约30万家,包括医院19万多家;其中私营医疗机构15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1%,私营医院约9000家,占医院总数的3%。对于医院来说,由于涉及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大量人员和病人的管理,为了保证医疗的质量,医院管理早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公众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上一次中国医疗改革的失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医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的整体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当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对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医院物流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这三个难点,就成为保证让医院摆脱繁琐管理工作束缚的战略选择。
痛点1:医院物流管理
医院物流涵盖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其中包括:(1)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2)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3)医用标本送达,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4)医院后勤传送,包括各种辅助物资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
医院的物流系统因为涉及规模庞大的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所以医院的物流管理如果发生错误,将极大地影响医疗质量的稳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而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院物流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药店药库或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可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贵重药品或危险药品上贴有RFID标签,就可以实时获取药品批次、入库时间、存货架位置数量出库时间、去向、使用药品的患者和医生等信息,以便对药品进行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这样,通过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实现药品在流转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动跟踪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说,医疗物联网应用在医院物流运输系统,不但能有效衔接后勤库房与各前线部门科室的物品传送通道,降低人工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极大促进物流环节中各项工作向规范标准化转变。
比如医疗物联网可以监控冷链产品的温度,通过在温度感应电子标签上做好设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温度传感器都会将温度的变化情况转化为电子信号,RFID芯片感应并记录该信号。当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再将读卡器对准电子标签一扫,就能得出该冷藏箱内疫苗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此外,医疗物联网未来更深层地介入到医院物流管理中是与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对接。目前在发达国家,采用不同的物流自动化工具的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既可以传递药品、小型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办公用品等小型物品,也可传递输液、餐车、医疗废弃物等中等或体积较大的物品。据国外权威应用分析结论表明:医流机器人物流系统执行医院内部物资传输任务能够减少75%的运输成本,减少34%运输时间,减少38%的运输可变性。
痛点2: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专业分工细化和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医护、医患、医技等关系复杂;人员组成为技术和知识最密集群体;管理程序、技能、方法复杂多样,协调成本高;同时质量保证靠医生自律和制度强制性双重管理。在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过人工定岗、定编来管理控制,由于岗位人员流动、药品种类繁多、医疗服务环节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安全无法保障,从而加重了职能、管理、人员分工的混乱。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安全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可以在医生的临床操作、病人等候时间、重点部门、重点医疗环节管理、呼吸机和器械设备相关性感染、围手术期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在增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
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手术流程规范管理,增加围术期医疗安全,防止手术差错。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制品时可以全程追踪,提高用血安全。药品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可以保证用药安全,杜绝给药错误。
另外,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医生或护士需要随身携带一大堆病历本,并以手写方式记录医嘱信息。这样既不利于查房效率的提高,也容易因录入和识别而产生误差。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掌上电脑,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详细信息,使病人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医生和护士更可以通过医疗物联网监控系统,对病房和病人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使医生或病人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比如医生和护士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时跟踪和掌握带有RFID腕带的病人的生理状况。医院还可以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医疗物联网甚至可以定位医用垃圾,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
痛点3: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有多至上千种医疗仪器及设备,且目前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额占到了医院固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例。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设备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加,设备科对于设备的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流动设备位置不能实时跟踪,寻找设备费时费力;不能准确统计设备使用率、使用时间、使用状态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对使用者的管理不够充分,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闲置设备不能及时被发现并收回或转借,设备利用率低。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设备管理难题的呢?
和医疗相关物品的管理一样,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医院一方面可以记录医疗设备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可以对设备库存状态进行登记,对设备状态,包括数量、是否待维修、是否待保养、使用年限、设备价格、厂商信息、售后服务、使用说明等进行追踪;同时,医疗物联网与设备科的信息保障系统连接,可以让管理者知道其历史、使用时间、使用者、使用位置、故障记录等,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实现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可以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设备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稳定性高、扩展性强、方便易用等特点;使用该系统可有效地做好医院基础医疗设备管理,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和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另外,以医疗物联网为媒介,通过物与物的相联、物与人的相联,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医院对实物资产的掌控管理。通过RFID标签、条码、二维码识读传感技术,以及3G通信,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医疗物品智能入库和出库,资产盘点、报修和报损、科室管理防盗和报警等功能。
医疗物联网产业带动上亿市场
在2013年,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从智慧医疗到移动医疗,从远程医疗介入到医疗物联网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医疗物联网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最广泛的应用体系,医疗物联网所带动的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智能安防系统、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统、无线定位系统、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产业类型,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
而伴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物联网也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支持。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区远程医疗、住院人员健康实时监测、医疗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等方面。另外,根据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在未来力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的智能医疗产业链,加强了医疗传感设备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地也在近期出台文件支持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比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意见》中,远程医疗已成为该市打造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领域之一。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感知技术加强对医用器械、药品和医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开展基于社区、家庭的新型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用,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医疗体系。
根据诺达咨询统计的数据,在2012年我国医疗服务业物联网的市场规模约为229亿元,约占我国物联网市场总规模的6.29%,而在2012年我国物联网市场总规模约为3640亿元。在2013年物联网市场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同比去年的增幅接近40%。
笔者认为,医疗服务的市场总规模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可能会落后于物联网市场总规模。之所以作此推断,是因为当前整个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和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当前物联网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