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近”与“走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近”与“走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 文 题

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或感受,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个填充,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1)走近

(2)走进

不管是“走近”还是“走进”,或者说从“走近”到“走进”,与生活中某一最具价值的部分亲密接触,都是对某种对象的逐渐接触、感受、认知、理解乃至融合、接受。这其实应该是生命历程中的必修课,也是语文修养的必经之途;这意味着自觉自主地去拥有自己的有意思的生活领域(从物质的到精神的),进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

文题的选取:文题设为二选一,为的是避免走题,而依靠实力说话;二是让你不由自主地将两个题结合起来考察,更好地突出一种“走”的姿态和“走”的过程。

文题的填充:所填充的词语,完全由你自己做主,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从物、地、人、书到生活方式、精神境界等,越是对你来说最触动最刻骨铭心最挥之不去,就越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

文体的选择:适合写记叙文。记叙文是写作的根基,所以特别提倡先写好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没有足够把握,勉强写来,徒然跟自己过不去。“迎难而上”精神可嘉,但在语文学习领域里是不宜提倡的。

人称的确定:最适合使用第一人称来写,可以充分表现自己与所走近(进)的对象的某些瓜葛与联系,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真实感受。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比如编写故事,表现某个人“走近(进)”某个对象的具体经历,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认知。

【习作一】

走进江南

文/谢孟欣

从那高高的山上向南眺望,缠绵的雨帘中,你可曾见过那妆容雅致、娉婷而过的美丽姑娘?

她的小家碧玉,她的婉约窈窕,手中一把精致竹伞,细细描摹江南的模样。那儿是温柔的水乡,一年四季水慢慢地流,温柔的水草静静地伏在水底,似沉睡的精灵;那儿是朦胧的画卷,白墙黑瓦的屋,青石砖板的桥,总是要蒙上一层细密的雨,就像姑娘戴着的面纱;那儿是悠久的歌谣,古朴的木船在水中晃悠悠地踱步,坑洼的岸边上密密地铺满一层青苔。江南,那样端庄,又那样灵秀。

我曾步入江南小镇,不过一座小镇,却处处流水,水上跨着石桥,样式简单而小巧。走在上面不由自主地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玲珑,生怕它受到一丝伤害。岸边青苔不语,它们究竟在这里陪着这桥看了多少代的物是人非呢?我不知道,也许连它们自己也记不得了吧。

独属江南的情韵,莫过于那清新的纸伞了。撑开一把纸伞,一根根竹篾,那样细,那样小巧而轻盈,在头顶撑起一抹晴天;伞面上的花纹,清秀绰约,和江南的女儿们一个模样。交织的斜雨中,青石的小桥上立着位碧玉般的姑娘,穿着衣裙,撑着伞――江南的纸伞,该是怎样一幅景啊!北地那白山黑水间的姑娘们,谁做得出这般清雅,谁又拿得起那轻盈的纸伞?只有江南如烟细雨才配得上这伞呀!你若拿到北地的雨中去试试,不把那伞打出十几个窟窿才怪呢!

江南的水,江南的雨,江南的桥,江南的伞,都是江南多情的衣装。水边,雨中,桥上,伞下,都是江南柔情婉约的女儿们。她们笑着握住被磨得光溜的长篙;她们笑着采下树上新鲜的桑叶;她们笑着撒下磨得细细的饲料;她们笑着用娴熟的技法舀出新鲜的稻米。“苏湖熟,天下足。”是江南柔情似水的怀抱一点点化开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灿烂!拉得绵长柔软的江南情调,柔柔地绕在每一家的檐头瓦上。那是华夏古老而优雅的灵魂,在江南的历史中沉淀、发酵,酿出那独特的醇厚、悠长的韵味。

只有走进江南才有这样的韵味哟!

那撑着伞的美丽姑娘,除了江南,你还能在哪里寻到呢?

江南的水悠悠地走,披着飘在水面的落花,抱着映在水中的小桥倒影,载着江南匆匆的脚步,向前走,走,走……于是我跟着这流水,追着江南的脚步,走进江南埋藏的回忆,向前走,走,走……江南的脚步,何处是停呢?

像这水一样的呀!怎么会停呢?

是的,走进江南,却再也走不尽江南。

老师点评:

烟雨、石桥、油纸伞、小家碧玉,众多极具江南风韵的意象,组合成一幅如梦似幻的画卷,仿佛从方文山的《青花瓷》中走来,从戴望舒的《雨巷》中走来。细腻的笔触,将人与景晕染融合在一起,绝美的古典气息瞬间将你我环绕包裹,选择“走进”是再适合不过。而最后一句由“走进”到“走不尽”,真是神来之笔!

【习作二】

走近张爱玲

文/曾文海

她说,她是一朵不开的花,尚未学会开放,就已凋零。可在我看来,她是开得最艳的那朵花,不需要世人的赞扬或认可,她只恣意地做她自己。她无需宣扬,便可誉满天下。

她说,她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她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转机,相信命运的宽厚与美好。她出生在民国年间的大上海,然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未给她带来幸福,她有一个守旧顽固的父亲和一个崇尚新思潮的母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撞开了她的父母,也撞击着她幼小的心灵。可她童年不幸至此,竟还能乐观如斯,我为她那从黑暗中绽出的一缕晨光折服。

她说,回忆就像倒在掌心里的水,无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会从指缝中一点一滴流淌干净。回忆于她算是最痛苦的东西,那抹让她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阳光终究被乌云遮蔽,再也不复昔日的光彩。可是她却仍想抓住那曾经的美好,不愿让它掺杂着痛苦的回忆揉碎在心底那个最柔软的角落。可想要的东西却抓不住,只能看着它们悄无声息地流逝,我为她在风雨中静谧伫立折服。

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聪慧如她,早已看透这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却又禁不住自己的希望想要奋力一搏,却仍落得郁郁寡欢。她既有如此才华又何须如此聪慧。到头来仍被她看得最透的尘世伤得最深,我为她在乱世中茕茕孑立而折服。

她最终在她美国的寓所里与世长辞。在她回光返照的那些日子里,可曾想到过去那些不堪回首的回忆,是否想改变这些日子?但我相信她还是会选择过原来一样的生活,一生一次,一次一生。纵使人世间仍有那么多世事无常,但她空虚的心总会记得那抹从尘埃中让她开出花来的阳光,是那样绚烂而美好,惊艳了她的年华。

以前只知道凭书来看作者,从《半生缘》看到了她控诉的旧社会,从《红玫瑰与白玫瑰》看到了她对人生的参透,从《倾城之恋》看到了她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可知人论世,走近张爱玲只有从她的身世和经历参透她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才能理解到她经历过的无限伤痛与悲哀,才能真正由内而发地欣赏这个作者。

走近张爱玲让我深入了解她,由衷赞叹她,对她心悦诚服。永远记得有个叫张爱玲的女子淡漠、优雅、愉悦地走完了她一生的时光。

老师点评:

作者选择了一位只可“走近”的人物,结合她的作品与身世,细细品读。读文字的同时,也是在读张爱玲这个人。这是一个把一切都看得通透的女子,只是活得不够通透。晚景的凄凉让爱她的读者无限唏嘘感慨。“以前只知道凭书来看作者”,这样一句自我解剖式的反思,就是向张爱玲更加靠近了一步。文章选材独到,层次鲜明,文笔的气质也与素材非常契合。

【习作三】

走近烈日下的笑容

文/梁凌昊

两个月前社区便开始统一改造:重修围墙、粉刷楼栋……于是,昔日安静的院子里涌进一大堆粘着泥灰的身影――农民工。

大家都很苦恼,这些“不速之客”的出现,让人们避之不及。走在路上,脚边横七竖八地躺着午休的农民工,碰到都怕把鞋弄脏,让人怎得不心生厌烦?

当脚手架搭上窗台,人们更加担心了。果然,那天我们在厨房炖鸡时,一个农民工便将头往窗内探,边看边说:“这是土?咱家的鸡才好呢,又肥又大,飞得上围墙,比你们城里买的强多了,要不要我下次带点来尝尝?”站在窗边的妈妈被这突来的招呼吓了一跳,顿时没好气地“哼”了一声,把头扭过去不予搭理。那农民工,也许是为了表示热情吧,笑了。

那是正午,烈日当头,金灿灿的阳光洒在他古铜色的脸上,映成了焦黄。沧桑的笑容挤出数不尽的爬在脸上的沟壑,晶莹的汗液在那里面积聚成小小的河流。被汗水折射得光亮的皮肤挤在一起,只留一条缝露出眼睛,乌黑的瞳孔显得宁静而憨厚。

原来农民工也会笑吗?这倒新鲜,我原以为他们累得只知道苦呢。妈妈仍时不时用提防的眼神斜瞟几眼,而我不知为什么,看到那焦黄色的笑容,突然觉得他不那么讨厌了。因为他的笑容,和我们是一样的啊。

太阳依旧毒辣,然而用心观察我便发现,所有农民工都有着一样的笑容,那样沧桑却依旧灿烂。我忍不住上前问:“叔叔,你们快乐吗?”“当然快乐啊,有什么不快乐?咱们在为城市建设、祖国发展出力啊!”

这话我在作文书上见多了,却从未想到这的确是他们真实的想法。难怪他们开心,原来他们把工作当成使命扛在肩头。更可贵的是,当人们从心底鄙视着他们,甚至不愿正眼瞧他们一眼,他们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从没有因我们这些所谓城里人的指手画脚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所以,那天我们抛去白眼时,那个农民工是笑着的。

烈日当头,那些农民工是笑着的。

爸爸说过:“能笑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人,必是大写的人。”这些农民工,一直是笑着的;城市里工地上的农民工,是笑着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是笑着的。

他们的笑容,跟我们城里人一样,甚至更加纯洁灿烂,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尊重这种肩负使命,不畏艰苦,在逆境中仍能笑对一切的人?

如果你说你连他们正脸都没瞧过,那么,请你也学会,走近那些烈日下的笑容。

老师点评:

“走近(进)”的对象不一定非得是绝美意境、旷世才女,也可以是平凡而朴素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取材,书写身边的人和事,这也是我们非常鼓励的。作者重点关注了“笑”这样一种表情,使它成为行文的线索,也将农民工兄弟开朗、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出来。“原来农民工也会笑吗?”如果总是隔着遥远的距离,我们便只会在想象中勾画出他们的苦和累,无法了解他们这真实的一面。不过,文中的对话设计得不够口语化,与人物的身份不太相符,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提炼生活、创作作品时要特别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