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哪吒形象文化符号学内容

1. 文化符号学内涵

符号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符号的科学,更具体地讲,“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问”。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意指作用的科学。符号的种类有图像、标志、象征等。“确定符号学的恰当地位,这是心理学家的事,语言学家的任务是要确定究竟是什么使得语言在全部符号事实中成为一个特殊的系统。……语言比任何东西都更适宜于使人了解符号的性质。……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学的问题”[1]。符号传播的要素包括指代对象、符号和编码、传播手段、发送者和接收者。符号学的功能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指令功能或表意功能、诗歌功能或美学功能、交流功能、元语言功能、理解与感觉、意义与信息、注意与参与等。[2]

什么是符号学中的文化?按照莫斯科-塔图学派的定义,文化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加工和储存的集体符号机制。因此,文化被看作符号系统,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活动,是文化系统中各子系统和各层面之间的互动,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加工和储存的集体符号机制”[3]。

关于文化文本,莫斯科-塔图学派的代表人物洛特曼(Yuri Lotman)认为,文本是“文化的缩小模式”(text asa“reduced model of culture”)。文本具有文化特色,具有民族特点,为特定民族的心理模式。文化符号学的文本是信息,是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储存,是一种产生意义的复杂的和互动的符号活动。

2.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内涵

哪吒神形象的来源。哪吒,梵文全名那罗鸠婆(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也译作哪吒俱伐罗。哪吒神的原创是佛教,后经过本土化,成为中国道教文化中的儿童神话人物。哪吒作为神话英雄人物与其他神话一样,也经历了真实—故事—传说—神化的发展过程,最后走上了神坛。哪吒神形象演化为玉皇大帝的战将,孩童天神,神通广大,而本相仍是三头六臂,道教神形象。

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内涵。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是指以哪吒神为依据,通过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解读道教文化的精神实质,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服务。哪吒的文化文本形成的机制(模式化系统)可以看作符号系统,看作广泛符号意义上生产文本的一组规则(规则、指令、程序),也可看作多种文本的总合及相互间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哪吒神形象的主要模式化系统和次要模式化系统。哪吒神形象的主要模式化系统是随着北方毗沙门天王演化为李靖,而作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逐渐中国化。李靖是唐朝的军事家,在唐朝已经被神化。哪吒在古印度原始的基本形象是三头六臂的凶恶夜叉神、佛教忠诚的守护神。忿怒、凶恶是哪吒神形象在这一时期的性格与外表特征。哪吒神形象到南宋时期演化成为中国正神;明代神魔小说盛行,在《西游记》中哪吒是一位清妍、聪颖、精勇、神奇的孩童道教神仙,身带六种神器,法力无边;在《封神演义》中完全成为道教神形象。哪吒神形象的次要模式化系统是指哪吒的外部形象,主要表现在发型、五官、服饰和兵器等道教特征上。各民族(如汉族、羌族、白马藏族等)依据自身的民族心理对哪吒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略有不同。

哪吒神形象作为次要模式化系统的艺术特色。从哪吒神形象的艺术特色来看,主要是语言符号和图像两个方面。哪吒神形象在语言符号中表现为民间故事、评书和神魔小说。图像符号主要为绘画、雕塑(神像)、戏剧、影视等表现方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张仃先生笔下的哪吒神形象,是一个矫健活泼,机智勇敢,英俊、明慧,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的现代中国的儿童形象。[4]

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符号范围(semioshere)。哪吒神形象适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其次,互文性符号活动(in-tersemiosis)。由语言符号文本和图像符号文化构成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即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栩栩如生的小神仙。其三,边界(boundary)。指能够接受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的人。最后,信息的产生。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

二、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指示意义

1.哪吒神形象的文字符号是情感表达的载体

哪吒神形象源自佛教,经过神魔小说的艺术创造,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

宗教本身就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体验的心理表现形态。哪吒神的外道内佛形象从表面上看是两种宗教的整合,是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实质上是明末人们复杂心理的表达,或心理寄托。人们希望有像哪吒一样的救世主出现,来拯救苦难的人民,保护百姓的平安,这是哪吒神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为了将人们的精神需要表现出来,哪吒神形象是恰当的表达符号,在古代最好的方式是以汉字为工具,用神魔小说这种语言形式来表达。

2.哪吒神形象的民俗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展示

哪吒神形象同时也是一种民俗符号。“民俗符号作为民俗的表现体,是用某一个民俗事物作代表,来表现它所能表示的对象,并由相应背景中的人们做出公认的解释,指明其含义或概念的一种特殊符号。”[5]民俗符号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通俗性和易读性。

3.哪吒神形象的传播符号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现

哪吒神形象的传播符号主要是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各民族依据自身的心理需要、审美特征、文化发展的程度与文化传承的需要,形成了各具特色传播符号。

哪吒神形象的图像符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时代性,形成了完整的图像符号系统。其中的民俗性是指哪吒神形象在造像过程中主要是当地民间艺人依据人们的审美俗成创造出来的神祇,民俗性浓郁。而时代性则是所有的神祇造像的共同特点。哪吒神形象也不例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

4.哪吒神形象的崇拜符号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寄托

人们为什么要将哪吒神形象作为崇拜符号,是因为哪吒身上所具有的正直、善良、勇敢、坚强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哪吒身上那典型的孩子天生性格:活泼机灵、调皮可爱和逆反心理等深受儿童喜爱。综观哪吒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叛逆的精灵,看到一个鲜活独立的生命意志——这才是哪吒作为民俗神的真正意义。

5.哪吒神形象的教育符号是激励儿童成才的一种榜样

哪吒神形象的教育符号是以民俗文化的形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对一代代儿童的教育激励其成长的榜样。哪吒神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不断创造,始终成为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英雄形象。尤其是近三十年来,随着美术和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哪吒形象,共同阐述了哪吒符号的内容,满足了儿童好奇心的需求。

三、文化融合与传承中的哪吒神形象

1.哪吒神形象在文化融合中的差异性

哪吒神形象符号地域差异。哪吒神形象在四川江油是英俊少年,在河南是胖小子,在西北地区更接近古印度原型,在港澳台地区则成了身体强壮的大男孩。

哪吒神形象符号宗教差异。在国内外的差异方面,古印度的哪吒神形象是凶神恶煞的佛教护法神,而在我国则是降魔除妖、外道内佛、天真活泼,具有叛逆精神的少年英雄神。

2.哪吒神形象符号在文化融合中的独特性

哪吒神形象符号体现了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包容性。大唐帝国综合国力强大,文化方面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道教文化面对外来的佛教不是采用抵抗,而是研究其优劣,不断吸取其有利于发展的成分,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综观二千年来道教之发展史,每一次之改革,必受一种外来学说之激刺,而所受外来之学说,要以佛教为主。”[6]哪吒神形象符号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包容性的表征。

哪吒神形象符号传播方式的宗教性和民俗性。哪吒神形象符号的传播是通过佛教传入,然后经过道教的改造,最终成为道教神祇。另一传播方式是民俗性。从明朝到现在,哪吒神形象符号的传播主要是以民俗文化形态方式进行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故事和评书在民间广泛传播。

哪吒神形象本土化过程的创新性。哪吒神形象由原来的古印度佛教护法神,经过南宋时期由“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哪吒自然也就成了李靖之子”;明朝“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哪吒演化为孩童天神,他是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统帅托塔李天王的太子和主要战神,神通广大,外道内佛”;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由外在道教内里佛教的神演化为纯粹的道教神”。[7]从哪吒神形象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神话人物虽然飘渺神秘,但仍然是根据现实需要来创造的。从另一方面看,哪吒神形象是宗教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反复创造所产生的文化符号的结果。

3.哪吒神形象在文化融合中的民族性

哪吒神形象的创新过程是以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前提,以民族性为内核的文化发展过程。《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是由几个佛教故事原型演化、组合、变形而成的,而道教因素的介入则彻底改变了初始情节的性质,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宗教史上的佛道关系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形象演示。[8]因此,讲民族性不是说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创新,这才是民族性得以保持和彰显的源泉。

4.哪吒神形象的静、动态传承

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是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精神之间的统一,从而形成人们头脑中的相对稳定的形态。这体现出文化传承的一种静态面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与人文地理环境相结合,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之符合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寄予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期望,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动态表现(与静态面貌相对应)。哪吒神形象在民间的传承正是如此进行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哪吒神形象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就是文化传承动态变化的作用。

哪吒神形象的符号是静态与动态变化相互储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静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是文化传承的稳定形态;动态是绝对的,永久的,是文化传承的变化形态。

注释: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7—39页。

[2] 参见皮埃尔·吉罗著,怀宇译《符号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2页。

[3] 郭 鸿:《文化符号学评介》,《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4]参见布文:《关于哪吒的形象》,《服饰》1980年丛刊第1期。

[5] 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 1980年版。

[7] 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8] 参见杜萌若:《〈封神演义〉哪吒莲花化身故事考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重点项目“哪吒文化的符号解读”之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