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考点剖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常见文言虚词”是《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必须掌握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第二,“在文中的用法”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第三,“理解”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理解某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二、考点破解

1语境揣摩法

理解文言虚词不能脱离语境,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高考原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WB]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DW]遂自投汨罗以死

B[WB]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DW]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WB]余惝然久之

[DW]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WB]仍挟一册与俱

[DW]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试题解析】

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B项,都是代词,代人或物;D项,都是介词,可译为“跟”;C项,推断要紧密结合语境,“久之”的“之”为音节助词,在此语境中无实义,“亦哀之矣”的“之”为代词。

【参考答案】C

2词性辨析法

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所以要根据语境辨析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用法。区别词性主要看虚词在句中的作用。例如“与”,有时作连词,有时作介词,关键看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起连接作用的是连词,起修饰作用的是介词。

【高考原题】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庄公死,更立景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得庆封,负之斧质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后世以为法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试题解析】

A项,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为“再、又”的意思;B项,“他”代词/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介词,“把”/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D项,“相互”/“他”。

【参考答案】A

3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是指根据虚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来判断它的含义及用法。在解题过程中,当你感觉有些虚词的用法难以确定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

【高考原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敝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ZZ1]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ZZ1]之

C而尹师鲁[ZZ1]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ZZ1]之时

【试题解析】

例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之”位于动词“视”后,从语法角度分析应作动词的宾语,意思是“它”,代指“故书”;B、C两项的“之”都用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为助词,表明前后是修饰关系,可译为“的”或不译;D项,“之”用于主谓语之间,助词,作用也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例句相同。

【参考答案】D

4标志识别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是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熟记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何……之”“唯……是”等。另外,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说的是……吧(吗)”,“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或“凭什么”等。

【高考原题】

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ZZ1]以陪邻

B王好战,请[ZZ1]以战喻

C不然,籍何[ZZ1]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ZZ1]以逃

【试题解析】

例句中的“以”为介词,是“用、拿”的意思。A项,“以”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C项,“何以”是固定格式中的虚词,即“以何”,在此处的意思是“为什么”;D项,“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关系;只有B项的“以”跟例句一样。

【参考答案】B

5代入检验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判断虚词用法时,将合理猜测出来的含义放入句中,如果上下文贯通,语意顺畅,一般来说就是准确的。如“而”可表承接、转折关系,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代入;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却”代入,代入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可继续尝试。当然,运用代入检验法要综合考虑文章的前后文、句子结构和词性等,并且最好多次代入尝试,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作者单位:河南省宜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