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口蹄疫综合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于近几年来国外牲畜口蹄疫病发生频繁,我国不少地方的牲畜口蹄疫病也有零星发生,给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应加强该病的防治意识。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对生猪、牛口蹄疫综合防治措施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1病原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热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口腔黏膜及蹄部和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症状(属一类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传染快,易通过空气传播,偶尔传染人(主要是接触病畜的人)。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冬季在粪块中可以过冬,在冷冻肉中能长期生存。自然条件下,在饲草、皮毛及土壤里可存活数月。病毒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 ℃时可存活1年。腌制、酒精、氯仿、酚类消毒药等处理方式对该病毒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但该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0.2%~0.5%过氧己酸、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12%甲醛溶液、4%碳酸钠溶液是口蹄疫病毒比较理想的消毒药,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病毒。在50 ℃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即被灭活。
2流行病学
口蹄疫对养猪业、养牛业、养羊业打击很大,许多规模养猪场损失惨重。病畜和潜伏期的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猪排毒以破溃的蹄皮最为明显,排毒可使受精的母猪传染,病牛水泡皮、唾液、粪便、乳汁和呼出的气体都可排毒。康复后的病畜带毒、隐性感染和病毒持续性感染是口蹄疫的重要传染源[1-2]。
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受感染的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经消化道、受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而传染[3-4]。特别是养猪场,污染的水源、车辆、饲具均可造成传染,空气传播最远达几十千米,不管猪场规模多大,一旦感染,发病率几乎100%,大、中猪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哺乳的仔猪死亡率可达60%以上,其对猪场将是致命的打击。口蹄疫流行无严格的季节性,不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生产及饲养管理等因素影响。
3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机体后,先侵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浆液性溢出物而形成原发性水泡,此时不易发现。1~3 d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病毒随血液达到所嗜好的部位,如皮肤的表皮细胞、蹄部、口腔黏膜,继续繁殖,形成继发性水泡(第2期水泡)。之后,随着水泡的破溃,病毒从血液中减少至消失,体温开始下降到正常,进入恢复期。多数病例逐渐好转,有的病例特别是仔畜,病毒入侵、繁殖,产生毒素,严重危害动物心肌,致使心脏变化或坏死而出现淡灰色或灰白色的斑点,最后多以急性心肌炎暴发而导致死亡[5-7]。
4临床症状
口蹄疫具有传染快、发病率高等特点,发病猪主要是以口、蹄部水泡为主要症状,由于各种动物的易感性不同,或由于病毒的感染门户及毒力、数量的不同,潜伏期的病状和时间也不完全一致。
4.1牛
潜伏期平均2~4 d,最长可达7 d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 ℃,开口时有吸吮声,流诞,闭口,食欲减退,精神萎顿,1~2 d后,在颊部黏膜、舌面、齿龈和唇内面出现蚕豆至核桃大的水泡,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常挂满嘴边,呈白色泡沫状,口温高,采食反刍完全停止。
4.2猪
潜伏期1~2 d,病猪主要特征是蹄部水泡,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 ℃,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不振。包括舌、唇、齿龈、咽、腭在内的口腔黏膜糜烂或形成小水泡。蹄踵、蹄叉、蹄冠等部出现局部敏感、微热、发红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蚕豆、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如无细菌感染,7 d左右痊愈。如猪舍环境卫生差,会造成细菌感染,引起局部坏死、化脓,严重的常卧地不起,患肢不能着地,蹄壳脱落,最后导致后肢瘫痪。病猪、鼻镜也常见到烂斑,尤其是哺乳母猪,上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拒绝哺乳,但也发于鼻面上。还可常见跛行,炎及慢性蹄变形,有时流产,其他部位皮肤如及上的病变少见。吃奶仔猪感染口蹄疫,会混合感染胸膜性肺炎、链球菌等,出现发热、呕吐、厌食等症状,营养不良,全身免疫能力下降,通常发生心肌炎和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病程稍长者,亦可见到舌、唇、齿龈等口腔部位及鼻面上出现糜烂和水疱。
5防治措施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生产者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部门对各个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上报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诊断、病理诊断指标之一,即可定为疑似口蹄疫病例,确定为疑似病例后立即采取防控措施。首先对已发病的猪场,全场封闭,实施隔离,禁止一切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采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后,立即启动相应的预案,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封锁令,对发病的病畜采取杀、烧、深埋等措施。对疫点、疫区划定后向周围延伸3 km,采取用0.5%过氧己酸对猪群进行消毒,每天2次,猪舍用碳制消毒剂消毒,每天1次。周边场地用氢氧化钠消毒,每天1次。对周边受威胁猪场、农村散养户未进行疫苗接种的进行紧急接种,对有疫情的地方最好用合成肽疫苗进行接种。对猪场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户按照现行的政府规定的春、秋两季免疫。这样能使整个猪群保持合理的抗体水平。
此外,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不同猪舍的饲具、劳动工具也要避免交叉使用。禁止运输饲料等车辆进入生产区。猪场门前消毒池及时更换消毒液。出售商品猪必须在场外进行。同时做好灭鼠,保持环境卫生,特别是粪便无害化处理。这样才能达到彻底消灭疫源的目的。
在最后1次免疫超过30 d的所有易患畜,疫区、疫点内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至少连续观察14 d,没有新的病例,所有免疫接种完成,疫点经终末消毒,疫情监测为阴性。按照上述条件审验合格,依照程序解除封锁。
6参考文献
[1] 施建明,胡惠根,张晓红.猪口蹄疫的发生与防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2,335.
[2] 吴会杰,汤全发.口蹄疫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12,8(1):106.
[3] 甘振磊,汤德元,罗险峰,等.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现状及使用效果[J].猪业科学,2011,28(11):96-99.
[4] 曹传闺,陈建生,方永飞,等.绵羊口蹄疫双价疫苗免疫程序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1):26-27.
[5] 杨仕标,信爱国,赵文华,等.云南奶(水)牛口蹄疫和布氏杆菌病血清学监测及防控措施[J].中国奶牛,2011(24):42-44.
[6] 如何科学应对猪口蹄疫[J].猪业科学,2011,28(9):11.
[7] 索南卓玛.牛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