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氏心意六合拳之六艺阐秘之四――鹰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氏心意六合拳之六艺阐秘之四――鹰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鸡腿、龙身、熊膀之力,从下向上合为一个整体力,而心意六合门的六艺之鹰捉则是手的上三节梢节发出的关键。拳经云:“鹰有捉拿之精,起如虎扑,落如鹰捉物,手落似佛眉是也,踩者如置物足下是也,脚落如石碾物,即是落如鹰捉是也。发作要鹰捉勇猛,起手如闪电,打人如迅雷,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起手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起手如箭钻,落如风,抢上抢下势如虎,好似鹰鹞下鸡场。”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心意六合门以熊、鹰二式为母,每把艺中的千变万化均由此两劲而生。在拳艺中鹰为攻守中的攻,阴阳中的阳,动静中的动,起落中的起,刚柔中的刚,进退中的进。心意六合拳每把含有十大真形七拳,但却必须以此熊鹰为本。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出手不空回,回手如钩,这钩就是鹰捉之力,实战中的踢打摔拿全仗两手的鹰捉手如钩,方能发挥其功用。心意六合门的各式不外乎一去一回,去时虎扑,回时鹰捉,心意六合门打人如划圆之内涵,各种劲力变化都是以此二手为基础。

鹰是自然界中的猛禽,心意六合拳取其藏爪捉拿之精,它锐利的眼神,配以捉拿之巧,更是相得益彰。长盘鹰捉可两手腕有指抓之劲,手掌屈伸自如,灵活多变,拧翻转运用于手法,变化多端而不滞。在实战时,抓中有打,打中有折;得钩就钩,得锉就锉,得擒就擒;出手不空回,空回不为能。如拳经云:“鹰捉拉绳绝断劲”,有恨天无把之意。

鹰之捉拿把敌抓于近处打一合劲,心意拳为短打拳,所以捉拿实战价值很大。鹰捉的双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有撕物之劲,恨天无把之意,落时头、肩、肘、手扑击,威猛凌厉,加以雷声相辅,其气势如天塌落一般,势不可挡。同时,鹰的眼神犀利,有“眼毒如饥鹰观兔”之说,盘练者还要注意培养“鹰视”的眼神。

现据刘洪军、买全义、丁正喜、吕弘扬、马子勤、吴钦立、海朝科、杨占学、张秀志等几位恩师传授和我练功浅见整理出唐氏心意合拳六艺之鹰捉的盘法、劲意、功用,以飨读者,不到之处祈请诸同门及武林同道指正。

1、盘法

口诵:台斯迷(注:伊斯兰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使。)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尖向前平行站立,身体左右重心应置于两脚之间,前后重心则置于脚掌与脚根之间。双膝微屈,小腹松圆,尾闾中正,头顶颈竖,(熊有竖顶之能)臀部似夹非夹,背部似靠非靠,面部表情似笑非笑,神态自然,平心静气,胸空腹实,沉肩垂肘,舌顶上腭,下颌内收,唇齿轻合,谷道上提,呼吸顺其自然,含胸拔背,塌腰松胯。两脚心要悬,双目似闭非闭,如垂帘状,双耳似听非听,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所谓不动心,视自身与草木万物齐同,对外界干扰漠然处之,又如古树生根,虽有风吹雨打,我自静默而立,外形虽然不动,内部却生机盎然,生生不已,如是则神光内敛,意不外驰,杂念不生。双目亦可平视,平视前方,但不可执于具体目标,应漠然视之,尤不可野视,野视则神疲,且易生杂念,当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入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合为一体,超然物外,物我不分,万物齐同,从而进入天人合一之境。口诵“台斯迷”有以一念代万念,认主独主一之意。

承上式,双手从身体两侧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为伊斯兰教的“接嘟哇”,意为真心诚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正如《四典要会》曰: “捧手,乃祈主之准佑,以示其呈贡礼而接受恩赏之象也。又以十指对心,以示其用十德,上可以对真主,下可以对我心。”(图1)。

承上势,侧身而立,左脚在前,脚尖内扣虚点地,五趾抓地,膝胯内裹劲,重心在右腿,右脚踏实,左手在左膝内侧,成掌、成拳或半握拳,右手在右胯外,右胯裹劲。以头领身,右脚后移半步,随左脚后退半步,成脚尖点地,悬脚,退步为高,防有障碍物,以右脚带左脚,不可停滞,重在一个疾快。双手五指揸开,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指端微内扣,掌心内涵,虎口撑圆,利于气贯指稍。双手在退步同时以身代肘向回划圆,五指斜向上方,左手在上,右手在左手肘下,双手有一阴一阳之意,目视前方(图2)。

承上式,以头领身,重心向左脚移动,右脚移到左脚中间悬虚,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同时右手随身向左内划立圆揽到左腮外,五指向上,掌心贴腮,掌心向外,左手同时从前上向后下捋、拽、按到裆前,五指向下,掌心向内。此时脊背上有紧、合、绷之感,此即右手上揽,左手下拽、捋、按,形成脊背左右对争之后劲。三尖照,六合合,目视前方(如图3)。

承上势,以头领身,左脚上一大步,同时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右手向前翻成掌心向下。接着上右脚过左脚,脚起时为顺,摩胫前踩钻出,内扣为横,在上步时右手翻钻向上,有挫、扑、钻、裹、顶、撑、领、拨之劲。左手从上向下摩右臂内侧,两肘相向裹劲,两手一上一下,翻转划圆,起手半圆,回手半圆,此为心意六合门的打人如划圆、起钻落翻、起横落顺之劲意。肘有向前撞、沉、领劲,手要以胯催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催劲从胸前向前方钻、翻、拧、转、划圆而出,如同我前手托枪,后手从下向前上方扎出一般,一扎一收,一进一退。

双手在胸前可以呈十字形,或同时上一步向前上方起手时鹰捉,在上后脚过前脚,后手从下向上向上翻、转、裹、钻、践而出,前手从前向后捋带而回,这样一进一退,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起一落地盘练。也可一手前、一手后的盘练,进退左右,移动重心,成三角、圆形、S形四门八方的盘练。还可以上后脚向前踩出,成前脚内扣,前膝弓,前脚趾抓地,膝与脚垂直内裹,腰不塌,后脚在后,向前支撑蹬直,足跟落地,全脚掌贴地面,从头到后脚成一笔挺的倾斜直线,两腿在一条直线上,受敌面积小,后脚置于中线上,后足撑地并微向外撇,足跟扎实,此为心意六合拳门的牮柱步。前脚有“脚打踩意不落空”,后脚有“机巧全在后脚蹬”,犹如墙快倒时,用以长木头以斜着支撑墙壁之意,故称牮柱步。双手为后手按在前手背,向前下方捋、捉、塌,微有抽带之意。双手向前下方拧,要拧到几乎成一条鞭状时,两手同时下捋,后手变前手在膝前内侧,五指向前,掌心向下,后手在后裆前,下捉时头顶项竖,下颌内收,三尖照,六合合(图4)。

目在起手时从下向上视,有熊观天之意,以意引气从眉心到脑后的玉枕穴,此为阴入阳,有熊劲起眉心落玉枕之意;手向下捋捉时以意引气,从脑后到眉心,有鹰从上向下视地之意,为阳入阴。心意六合门内称鹰劲起于玉枕落于眉心,双手捉下定势时平视,为虎视之神威,此三视在盘心意六合门每一把时,须明熊、鹰、虎三视之灵性,否则心意六合拳的视神之威不能明。恩师陈合龙在传我熊出洞时,特别强调三视的盘法,三视盘好,方可在实战时,视神一出眉心,使敌有一惊之感;敌一惊,我可一触即发,动中发力,击敌于防不胜防。习心意六合拳者须明三视之内涵,此三视以前非入室弟子不传,而无明师真传,不可明此三视之窍道。

双手在向前钻出时,以意引气,从下丹田到中丹田经肩井穴,到肘的曲池穴,达于手的劳宫穴,在出手时意到、气到、力到,内劲在身内鼓荡,从而动身时活而不滞,力顺达肩。内气在臂部鼓荡,出手时上部骨节松开,上三节窍道开启,两臂方能越盘劲越大,此为上三节窍道开启之秘。这样方能在六艺的鸡腿到龙身到熊膀之整体内劲从上三节之稍节手中发出,此方为鹰捉之妙用。

鹰捉的盘法有起手鹰捉和落手鹰捉之分,起手鹰捉是从下向上钻、挑、挫而出,回手鹰捉是向后捋、拽、带,有如钩之意。起手时我可浑身从下向上起,落手时可浑身从上向下落下。鹰捉是一把劲,而非形,步法可用牮柱步或弯套弯步。总之,盘法随心所欲而顺其自然,不可拘于定法,要明白内涵后随心所欲盘练,此方不失心意六合拳鹰捉之内涵。收式用鹰捉、虎扑、雷声(图5)。

以上为左势盘法,右势盘法与之相类,唯方向相反,唐氏心意六合拳的鹰捉一左一右连续盘练,这也是唐氏心意区别于其它心意的一大特色。

唐氏心意六合拳鹰捉盘法为一左一右的两边盘法,本人练习的南阳张志诚一脉、水氏一脉以及马三元一脉的鹰捉皆为一边盘练,此鹰捉的盘法,为唐氏心意区别于其他支脉心意六合拳的一大鲜明特色。

呼吸之法:

呼吸之法为心门不传之秘,移动重心向后束身时吸气,以意引气从下丹田,经会阴长强命门夹脊玉枕百会穴,同时百会上提,目视上方,提肛收腹,舌抵上腭,下颏内收。向下捉时呼气,以意引气从百会穴经印堂人中承浆膻中至气沉下丹田,以上为一周天,可使全身贯气,吸为虚劲,呼为实劲。盘时呼吸、动作、意念三者互相配合,为一进行,切勿散乱。拳经云:“抱六合,无散乱,气行全身得自然。”此呼吸之法,正如拳经所云:“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理,打遍天下是真拳。”也即是《赤凤髓》中所说:“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医学之气,为任脉升,督脉降,而武术之气,是督脉升,任脉降,此即《无根树》曰:“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苌氏武技・阴阳入扶论》曰:“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二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一南一北,如子午相对,又如坎卦居北之正中,离卦居南之正中,一定不易也,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2、劲意

鹰捉为心意六合拳的最基本手法之一,心意门每拳每式中皆含有此把劲意。鹰捉有上下两势,上势出手为蓄为阴,下势为四平式出手,发力为阳,皆用内劲配合呼吸。练上势单掌或双掌,掌心从下向上螺旋半圆转升向前上钻、扑、撅而出,同时吸气,身下坐而手向上,以意引气有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手从下向上时有钻挫向天空抛去恨地无环之意,头向前顶,身背向前,督脉上升,后手向上旋转而出;同时,亦已开启上三节根之窍以松肩。以意开启肩井穴可打开肩关节骨缝,即可强骨胳,又能拔长拉长筋腱,使气血顺达至稍节,掌指坐力,肩关节松活,运用两膀时灵敏快捷有力,应敌时屈伸灵活自如。故在盘艺时应力求做到始终使肩部松垂,肘部下坠,含胸拔背,意气专一,练功时周身气血运顺达丹田,生丹田内劲,此劲可产生抖绝劲,心意门称灵劲。盘艺时要心与神合,心静无杂念,则气行,由心意气催动肢体,使拳势打出刚柔之劲。

双肘在两肋相摩,有摩内五行之意,对内脏可起到按摩、调节、疏通作用,能改善人的整体气血运行循环,使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这就是心意门的内外同修,练功和练体同步进行之奥秘。双手从上向下有恨天无把之意,同时呼气,使气从任脉下入丹田。此把有按、撕、捉、拿之劲,达于十指起到鹰爪的捉拿作用。由于心意门是短打之艺,所以鹰捉实战价值最大。

鹰有藏爪之能,捉拿之疾,此是专练两手腕力和手指捉拿之劲,久练能使手掌拧翻灵活,便于变换手法,故两掌向内转圈时,全仗腕部拧翻之劲。下捉时,指如钢钩,手腕出劲,两肘尽量靠肋,胸要尽量含,发抖劲。拳经云:“去势如虎扑,把把鹰捉;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顶,天塌最难擎。手足身法快如风,疾上更加疾,打了还嫌迟。浑身一气上下连,身动心不动是枉然,心动身不动也是枉然。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莫容情。斩捶勇猛不可挡,似鹰鹞下鸡场,鹰捉小鸟势四平,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见神奇。心以手把,进人进步,手把不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出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习者在盘鹰捉时,要用心从以上拳论中体悟,定能悟出意想不到的鹰捉内涵来。

重心在右脚,左脚虚悬,利于移动重心的变化。拳经云:“虚则灵,灵则利于变。虚者精也,实者灵也,精灵玄妙之至,成其虚实也。”左脚前踩半步,遂以头领身,以身带步,右脚前踩出时要摩左脚踝骨,是为摩胫。此即为拳经云:“摩胫、摩胫,意气响连声。”落步内扣前踩,落钻、落横。此即为拳经云“足法者,起翻落钻,忌踢宜踩而已。盖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足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阴而翻起也。至于落则如以石碾物,如手落拂眉也。忌踢者,脚踢浑身是空也。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足落如鹰捉是也,此用足之法也。手足之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如虎行之无声,龙飞之莫测,然后可也。”起脚时的翻起,而落时内扣横踩钻,此即心意六合拳的鸡步前踩之劲意。踩为浑身的前下方踩扑之劲而非单一的脚踩,此为心意六合拳的行步如犁地之劲意,牛犁地时必须是犁尖先着地方能前行的,此即脚的前踩落地之妙用也。

在上步时以意引气,从下丹田到后胯,同时提胯的环跳穴,至膝的阳陵泉穴达脚底的涌泉穴,这样在上步时意到、气到、力到,内气在腿部鼓荡,下肢三窍道开启,上步时快灵而不滞。上步时一定要大,上前脚踩出,遂上后脚过前脚一步,再追蹬后脚进半步。此为步的起、随、追之劲意。正如拳经所云:“总之,不外起、随、追三字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步的起随追为心意六合拳步法变化的枢纽,起前脚一步,遂上后脚过前脚踩出,后脚成前脚,前脚成后脚,此为步法灵活的无定法之变化也。正如拳经所云:“总之,拳以论势,而握要者在步。活乎不活固在于步,灵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双手向上钻出时为三尖照、六合合,此为身法的侧身为顺势,起时以头领身向前上钻出时身由顺变为横,由身催手向前上钻出,此即为身法手法的起横、起钻也。落身时身为由横变为顺,即手的翻、钩、采、拉之劲。此即身法的落顺之法。心意六合拳的经典拳法――起手横拳,横拳的“横”非外在的手法的横扫之劲,而是身法由顺变横时的横劲,所以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我的几位恩师陈合龙、水普慈、张秀志等在传我武艺时特别要求我以后传拳要以拳谱理论为根据,以拳谱作练功的指导,并都要在身法上体现出来。尤其要明了上肢手法、中节身法的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是斜向上的劲,而下肢脚的起翻落钻、起顺落横是斜向下的劲,此二劲为一上一下的二争之劲。此为心意六合拳的上中下三节劲法节节贯穿的不传之秘。如果不明起落钻翻横顺之理,则不能三节贯穿一气,苦练一生也是不可能练出心意六合拳的内劲的,只能是做做体操而已。故心意六合拳的经典套路四把锤的横拳为身法的起横之横劲,而非外在于手形上的横扫。正如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起如蜇龙升天,落如霹雳击地。低中望高,高中望低,起落二字要心齐。起落二字要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手足身法快如风,疾上更加疾,打上还嫌迟。心要动,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连,气要催,躜身平,进中间,收起似虎扑,脚击不落空。身要躜,不躜不翻成其躜也。起落之法,起是击也,落是打也,起是水之浪翻,落是水之浪决,成其起落也。足法者,起翻落钻,起顺落横。”

鹰捉之劲意,练的是上三节的肘关节的内合劲与肘上臂的斜前上的领劲。如果小臂不向斜前上方领劲,肩关节骨缝拉不开,就形不成沉肩之劲,熊膀之劲也就无法传达到肘。如果肘不内合,也就无法形成坠肘,而且沉肩坠肘是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中的,动中的沉肩坠肘就要做到手的起钻落翻、起横落顺、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的劲意。

恩师水普慈先生在传我鹰捉时讲:“老辈妇女在上鞋底时手拿锥子,如无螺旋的拧劲,是不可能扎透的,千层布底是十分坚硬的,如直锥是不行的。锥尖虽细尖,但浑身的力量集中到锥尖螺转拧出,布底就容易穿透。这种劲正是出手螺旋转拧之劲,鹰捉就是取这种螺旋劲钻上贯为一气而从手发出的整体内劲。”恩师传我鹰捉时,有时突然一句:“手的锥子哪去了。”我顿时豁然开朗,如拨云见青天。恩师另外又讲了他爷爷水应龙(李祯弟子)在传他鹰捉时曾讲,邓州清朝武状元马殿甲(1777年-1849年)自幼得一位高人传授,他的肘让那位高人看后说:“肘不能射箭,身劲传不到肘上来,如若射箭得把肘臂管扭平。”于是马殿甲就在门槛上绑个铁环,夜里睡觉时把手臂伸入铁环中扭转肘关节,终于扭好了,射箭百发百中,后来中了武状元。马殿甲的故事讲的就是鹰捉的领、合、坠劲,动中的领、合、坠就形成了动中的沉肩坠肘,身劲才能通过肩至肘而达手,才能达到把把不离鹰捉之劲。

再者,鹰捉练的是动中肘的领、合、坠之劲,而非定中的沉肩坠肘劲也。有一次,我的一名弟子宁夏的张镛和我一起去见水老师,水老师看了他练的后说:“你的肘没有合住。”就传了他一种秘传的练习鹰捉劲的方法,如下:左手托右肘,不可横肘,肘贴肋部,如托抢扎出再拉回,但始终不可横。张镛按照此法很快就连出了动中的肘的坠、合、领劲。恩师常讲:“心拳是以六艺作身法,以枪法化拳法,重要体现在每一把中必含枪的底蕴。鹰捉就是扎枪,从身到手如同手拿枪,从身手枪杆至枪尖无处不是螺旋之力。故鹰捉与心门扎大法相同,如无此劲意,就失去心拳拳枪一理,枪化拳之妙也。”

鹰捉的步法是牮柱步,这里的牮柱步同样为动中的牮柱步而非外形上的牮柱步。因为两人交手,我去打对方,对方不可能站立不动等着挨打,我只有在运动中随对方变化而变化,随心所欲地在动中发力才能击中对方。如此才为心意六合拳的动中发力不传之秘。拳经云:“熊出洞,虎离窝,牮柱步勇似穿山过大江。”动中的牮柱步是头领身(虎抱头),向斜前方领劲而非直上的领劲。头领身,身带步,手足方能齐到,正是“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头领身形成了动中的牮柱步,头领身,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形成了运动中的上三节劲的贯穿。练心意六合拳者,只有上中下三节贯穿一气,方能发出心意六合拳的整体爆发内劲,此劲又称惊起四稍劲、六合劲、灵劲。心意前贤买壮图大师曾据自己多年练功的心得做一首歌诀云:“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这是心意六合拳的灵劲上身的真实写照。

起手时以头领身,肩胯必须左右磨,为起横落顺,此为中节的合劲;肩胯一合,手肘在起时必须手摩内五行,此为上节的合劲;头领身,身带步,上步时两脚踝相摩,此为下肢的合劲。上中下三节的摸磨摩为心意六合拳门“三摩“的不传之秘,是上中下三节的合以及节节贯穿的不二法门。正如拳经云:“若夫合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可见心意六合拳的三节实为上中下三节的节节贯穿,而非分开的九节也。正如拳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倘若见形不为能。手起脚不起不能打人,脚进手不进也是枉然,思此总由三节不明之故。上节不明,恐中人擒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中人之盘跌,故必肩与胯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总之欲动合中先,只在中间在其间。起落不见形,见形不为能,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明了三节多一方,起落进退多变。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以心为主,统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思悟,朝夕盘打,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此势的手法、身法、步法都是运动变化中的方法,而非固定不变的外在的形。如手形有拳、掌、爪、钩等,手法有出、领、起、截,拳经云:“手法者,出手、起手、领手、截手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劲稍发,有起有落,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谓之起手。劲稍发,起而落者谓之领手。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步形有弓、马、仆、虚、歇,步法有寸、垫、过、快、溅。”拳经云:“步法者,寸、垫、过、快、溅也。如二三尺远则用寸步,寸一步可到也;四五尺远则用垫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腿,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起前脚而带后脚平飞而去;溅步者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践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唯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足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鸳鸯脚是也。“身形有正、侧、横、斜,身法有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拳经云:“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是也。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又如拳谱曰:“八身,束身、长身、定身、拧身、硪身、回身、蹿剪身、跳跃身。上节不明恐中人之擒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人之盘跌。”从上可以看出,手法、身法、步法是上中下三节的盘法,心意前贤历代祖师早已讲明分清,望习者不要混为一谈。我的几位恩师陈合龙、水普慈在传我艺时特别讲了身法、手法、步法的浑身练法,也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上中下三节运动中合的练法,只有三节劲合了,心意六合拳的内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六劲(上、下、前、后、左、右)、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也就合一了,此方能发出心意六合拳的整体内劲,否则,是不可能盘出心意六合拳的整劲的。

鹰捉一势的劲意在于手足及全身一松一紧、一束一展,配合呼吸可畅通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调理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称为五输。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其脉气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远到近,所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九针十二原》),这是以水流的名称来形容其特点。“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其穴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荥“为水成小流,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部;“输“为运转,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为长流,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臂胫部;“合“为汇合,脉气深大,其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所以,此势包含畅通人体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劲意。此势不仅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日久可达丹田气足,发出心意六合拳的整体内劲。击敌时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鹰捉劲意,上肢的摩在于拨开拉长经筋经的“结”和“聚”之处及散布之处的劲意,从而达到筋长则力大的功效。正如俗语:宁让筋长一寸,不让肉厚三分。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其分布特点,只分布在四肢、躯体和胸廓、胸腔,但不进入脏腑。

十二经筋的名称,即依照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阳主外,手足三阳的经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主内,手足三阴的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内侧,并且进入胸廓和腹腔。经筋在周身的分布,都起于四肢末端,上达躯干。太阳、少阴在后;少阳、厥阴在侧;阳明、太阴在前。经筋的分布还有“结“和“聚“等特点。各经筋并互相联系。

经筋作为经络系统中的连属部分,主要在于它的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润滋养,同时,经筋的分布部位也与十二经脉一致。从经筋的分布情况结合人体解剖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它同肢体的肌肉,肌腱,经膜等有很多相似之处。经筋同肌肉系统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明确了这点,就容易理解经筋的作用。《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就是说,经筋主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灵枢・经脉》中并有筋与骨、肉、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作用的论述,它有一个比喻,叫做“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脉为营”是指人体的骨骼、筋、肉,无不依靠血脉的营养;“骨为干”,主要是说明骨骼对机体所起的支柱作用,包括在运动时所起的杠杆作用;“筋为刚”,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附着于骨骼,能屈能伸活动,表现强劲而有力;又以肌肉(包括皮下脂肪)满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部,对全身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所以“肉为墙”。十二经筋作为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是因为经筋的功能活动,依靠着经脉和络脉等的渗灌气血而得到濡养。医书中称“阳明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就是说明经络渗灌气血于经筋,从而使其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经筋对肌肉、关节的屈伸和肢体运动有重要作用,所以经筋的病侯,多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

从肌肉的分布来看,任何一个活动关节,都有两组功能不同的而有协调的拮抗肌,在阴阳协调的情况下,使肢体活动的屈和伸,俯和仰,外屈与内收,旋外与旋内等维持着正常的运动。如果阴阳失去协调,就会使经筋的功能作用发生障碍。从上文可以看出经筋的重要性,鹰捉劲意上肢的摩在于拨开拉长手三阴手三阳经筋的循行路所“结“和“聚“之处散布之处。有调理经筋的阴阳平衡,使浑身上下内外前后劲贯为一气的神用。

鹰捉上肢的摩在于拨开拉长手三阴手三阳经筋的劲意。手少阴经筋,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少指的内侧,结于掌后豆骨,上结于肘内侧,向上进入腋部,交于手太阴到,结于胸中,沿胸隔向下连系于脐。

手劂阴经筋,手劂阴经筋起于手中指,同手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侧,沿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挟胁肋的前后侧散布;其分支进入腋下,散布于胸中,结于胸隔部。

手太阴经筋,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际后,沿寸口外侧,上达前臂,结于肘中;再向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于肩骨禺前,上结于缺盆,下结于胸里,散行贯膈,在膈下会合,到达季胁。

手少阳经筋,手少阳经筋起于手无名指的末端,向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臀结于肘尖部位,循绕上臂外侧上肩走颈,合于手太阳;其分支当下颔角后进系舌本;有一支筋从曲牙部上行,沿耳前,达目外,上过额,结于头角。

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经起筋于手次指的末端,向上结于腕背,上循前臂结于肘外,再沿着上臂结于肩骨禺。其分支绕肩胛,挟脊柱;直行的再从肩骨禺上颈;分支上面颊结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额角,络头部,下向右侧颔部。

手太阳经筋,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之上,向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肘内脱骨之后,延展而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侧,向上肩胛,沿颈出足太阳之筋的前边,结于耳后完骨;从耳后分出一条支筋,走入耳中;其直行的出于耳上以后,向下结于颔下,向上结于颔下,向上连属于目外眦,上额,结于头角处。

以上为手三阴手三阳经筋经筋循行路所“结”和“聚”之处于散布之处。鹰捉上肢的摩在于拨开拉长手三阴手三阳经筋的循行路所“结”和“聚”之处于散布之处。有调理经筋的阴阳平衡,使浑身上下内外前后劲贯为一气的神用。从而达到肩肘腕上肢的三节节节贯为一气之劲意。

鹰捉劲意在于盘练时,以头领起全身之劲,把脊椎拉长拨开,形成上下对争之劲。此为身法中节劲的贯串,在以头领身中节劲的贯串中以身摧肩,肩沉肩摧肘时,肘心向上,为动中的坠肘,肘摧腕,方能把上肢肩肘腕三关节骨缝拉开,此为上肢劲的贯串,头领身,身带胯膝脚为下肢劲的贯串,此为浑身上中下三节节节贯穿之法,上中下三节贯穿实为打开浑身关节骨缝的空隙,只有关节骨缝拉开方能练出上中下三节贯为一气,只有上中下三节贯为一气发出内劲。正如《苌氏武技书》曰:“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三尖为气之领神,乃气所归着之处。人但知此三处宜坚石勇猛,不知落点宜全体坚硬如石,方能不惧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骨节者空隙也,乃人身之溪谷,为神所流注。此为精神填实,则如铁如刚,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脚脖三节。左右相并共十二节,乃人身之大骨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乎此。如石砂袋,逐层填实,虽软物亦可使之坚硬。然气落随势,有前后内外上下之分。”

鹰捉上肢的摩在于可打通人体手三阴手三阳经脉的劲意。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1、起于中焦,下络大肠,2、还循胃口,上隔属肺;3、从肺系,横出腑下,4、下循月需内,行少阴、心主之前,5、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6、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7、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2、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3、入肘外廉,上月需外前廉,4、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5、下入缺盆,络肺,6、下膈,属大肠。7、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8、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朋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2、下膈,络小肠,3、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4、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腑下,5、下循月需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6、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7、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1、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2、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原文作筋,今从太素)之间,3、上循月需外后廉,4、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5、入缺盆,络心,6、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7、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8、其支者,别颊上出颚,抵鼻,至目内眦,9、斜络于颧。”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络之脉:1、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2、循月需内,行太阴、少阴之间。3、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4、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5、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1、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2、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3、循月需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4、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5、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6、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7、以屈下颊至颚;8、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以上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的气血运行的通道,鹰捉上肢的摩在于可打通人体手三阴手三阳经脉的劲意。从而促使内气的运行,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各系统的功用,使十二经脉充盈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日久功深,丹田气足到有病祛病,无病强身,而对各种慢性病皆有一定的疗效,可益寿延年。

3、功用

鹰捉重在二人找劲盘练,对方用拳击我上盘,我起左手从下向前上方肘内裹化敌之击,同时用手击对方之下颏。敌如击我中盘,我肘内裹化敌,一转手翻掌用塌把击敌前胸。敌如退步,我可上右脚踩敌中门,用虎扑或横拳击敌无处退之妙用。

敌如用脚击我下盘,我肘内裹向下沉化敌之击,同时上步踩敌中门,用崩拳击敌胸。鹰捉之妙在于肘为一手用,一般打法是一挡再击,而心门是手击肘化,同时打顾不分,重在肘的内侧裹劲,上臂是领劲,下为垂劲,三劲合一,在身的催动下,肩、臂、肘手螺旋划圆,对方无法击中于我,我在动中发力,一击必中。恩师水普慈讲:“沉肩坠肘,为什么要沉肩坠肘,鹰捉内涵就是最好的回答。故在传鹰捉时必明鹰捉的沉肩坠肘及虎口、肘心、肩井穴一线之妙在螺转划圆,肘为一手用之理。如失去此鹰捉的内劲,下、中、上之内劲也就阻滞在肩而不能经肘而达手发出。”望习者练鹰捉时重在明肩的劲也就是熊膀的左右劲。怎样经肘达手形成前后劲的呢?此方为练好鹰捉之内涵也。

常盘此势,可练出心意门独特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的技击精髓。“出手如锉,回手如钩”为心意门的根本原则,心意门的各种劲力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此劲与心意门的扎大法相同,心意门祖师以枪化拳,所以练心意拳必须扎大枪,否则失去心意拳枪拳一体的真谛。此把出手为螺旋之力,与扎大枪出把法的螺旋力相同,从身至至肘至手至杆无处不螺旋。久练可使丹田气力充足,全身劲力均整,增长瞬间爆发的内劲,提高技击水平。一般扎枪劲力僵硬,是单一死板的,而此把则是刚柔相济,灵活不滞,而且可在瞬间爆发出强悍巨大的力量和内劲。练内家拳练不出整体力,就等于不会内家拳。

鹰捉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并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钢锉钩竿之形,意在精神、内在力量的集结,发力绝对不能直来直去,回收不能空回,须有撑、钻、扑、裹、拔、拧、搂、挂、螺旋的多种力。技击时我出手发拳,如对方无力阻挡,我则直入而上,敌如回击,不可能同时上下前后左右都遇到阻力,我可用钩、拨、裹、拧、按之劲化之,同时发扑、钻、撅劲击之。此势重在反腕指,便于遇敌时拧腕滑脱,且手法缭绕变化难以捉摸。一般拳击出后,又将手臂迅速抽回变招再行攻击,但心意门则不同,一出手就会包含多种劲力,有前扑、钻、撞劲和滚进的外拨、裹劲,而不是单一的前冲劲,与对方接触后变力不变招。如对方击我,我可出手如锉,上拨裹敌击,不抽手,同时用螺旋之力向下拽按、撕抓或劈砸击敌。我不变出手之招,只变回手如钩的劲化敌击,此为心意门的“拳打三节不见形”的技击之妙。心意门的击人是内在力量的变化,而不是招的变化,招的变化再快也不如劲的变化快,这就是心意门的技击真谛。

回手如钩与出手一样,手臂在回时绝对不能让手空回,应像钩锉一样,搂挂对方的手臂以控制对方的力量,夺其重心,造成我顺敌背之势,使对方失去重心,难以抗争,我可迅速收力或放手前击,随心所欲。如用双手鹰捉之下势,下劈捉对方的面部,对方手向上挡,我双手迅速变化向下回拉,向外偏挂对方手臂,对方可能栽倒或失重,我便速击之。

鹰捉一势重在打一合劲,如我抓擒对方,若在近处,可用双掌击敌,或肘膝合之之劲击敌,应用时不可拘于形势,变化多端,起双手连环不断,犹如车轮翻飞,攻防不分,可击敌于无意之中。该势练习时可慢可快,刚练为拳,柔练为功,柔练以调节舒筋为主,可自己灵活掌握。

(责编: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