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肖邦钢琴音乐的和声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肖邦钢琴音乐的和声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夜曲是肖邦钢琴音乐中独放异彩的钢琴体裁,具有典型的旋律性和歌唱性特征。其织体变化频繁,错综交织,节奏精巧特异,音区对比并置,和声的色调微妙。本文从肖邦夜曲的和声入手,来考察浪漫主义音乐不协和和弦进行,远关系的突然转调等多种复杂的和声手法的特点。进而总结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和声风格。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

1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概述

浪漫主义音乐是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而产生,形成于19世纪初,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发展。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在继承古典主义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将音乐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一反古典主义秩序、平衡和理性,崇尚自由、运动和激情。为了主观表现,突破原有形式的束缚,开创新的领域。常常将作品冠以各种意义明确的文学标题,富于诗意的表现。在作品中融入对大自然的感受,带有浓厚的主观感彩。在旋律语言上,由于受到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影响,作品更加抒情,更富于歌唱性。在和声处理上,与古典主义音乐重视功能性不同,浪漫主义音乐更注重色彩性,和声上不断探索和突破,使音响色彩更为丰富和细腻,功能和声在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肖邦吸取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就,将波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融入到创作中,开拓了近现代钢琴艺术的新天地。在挖掘和丰富钢琴的表现力,扩大和提高钢琴的表现范围上,具有卓越的贡献。

2肖邦夜曲中新奇而大胆的和声创作手法

肖邦夜曲是一个独放异彩的钢琴体裁,具有典型的旋律性和歌唱性风格特征。织体的变化频繁、节奏的精巧奇特、旋律的错综交织、音区的对比并置、和声的色调微妙――这一切都是肖邦夜曲最典型的风格特征。其歌唱性表现在低声部以和声风格组成伴奏织体,高声部则是优美抒情的旋律。乐曲内容较多样,旋律优美富于激情,尤其是厚实的、色彩性的和声,极富表情意义。

(1)不协和音、经过音及和弦外音被大胆的使用。不协和音、经过音及和弦外音在肖邦的作品中频繁的出现,创造了丰富多变,令人眼花缭乱的和声色彩。《B大调夜曲》(OP.9,NO.3)开始的主题(第1~12小节)是两句式乐段,半音性的旋律进行,肖邦对内声部作装饰性变化,形成了非常有趣的不协和的音响效果。第二乐句并行进入,旋律进行了大量的加花装饰变奏,其中三连音的装饰变奏幽静安逸,华彩装饰恰到好处,其旋律性、歌唱性比同时代作曲家更优雅、丰富。如第九小节和第十一小节所产生的不协和音响,是运用色彩性装饰变奏在和声上瞬间未获得解放的创作手法,这种效果使音乐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2)利用丰富的和声转调手法,从而创造不同寻常的效果。1)等和弦转调。《降b 小调夜曲》(OP.9,NO.1)全曲频繁的应用等音转调(第23~26小节):等减七和弦转调、等属七和弦转调、等增三和弦转调。在降D大调与D大调之间调性的频繁变换,以及力度的不断变化,让人感受到作者起伏不定的心境。2)半音转调。《F大调夜曲》(OP.15,NO.1)的第8小节,即乐句重复的开始采用半音转调,突出了神秘的和声色彩。3)加速转调。《G大调夜曲》(OP.37,NO.2)(例3)中用了加速转调,这样可以加速总的转调过程并使转调具有更大的突然性。有时,这种突然性正是音乐构思所需要的。肖邦的和声转调方法也是极富想象力的,色彩变化丰富、无常,有时甚至产生极具戏剧性的效果,这是古典主义作曲家可望而不可及的,是浪漫主义特有的丰富而大胆的创作手法。

(3)小调乐曲结束在大调上。1)小调乐曲结束在大三和弦上,从而形成“毕卡迪三度”。这一特有的手法最初在巴赫的作品中经常见到,在莫.卡纳的《当代和声》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却将其放弃,而到浪漫主义时期肖邦有时喜欢运用此手法,以达到一种色彩的对比。《f小调夜曲》(OP.55,NO.1)是结束在F大调的主三和弦上持续了13小节,这种用大三和弦结束小调乐曲所产生的效果非常神秘而戏剧化。2)在临近尾声处,小调乐曲转入大调结束全曲。这样替换和声色彩的方法,使肖邦音乐在多次反复时仍不流于单调。《降b小调夜曲》(OP.9,NO.1)尾声(第82~85小节)的设计也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他用新的旋律材料进行,将小调的主音向大调的主音转换,全曲最终结束在大调上。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极具诱惑力。

(4)用和声静止的处理方法――直接诉诸感性。《降b小调夜曲》(OP.9,NO.1),中段在写法上有一异乎寻常之处:(第50~67小节)的旋律进行,作者一直使用同一个降D 大调和弦,音乐似乎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几乎完全脱离了原有的主题进行与和声结构。这种处理手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直白,而理性的因素暂时被抛弃,这也对后来印象派作曲家有重要影响。

(5)用“意外进行”的方式构成属七或减七和弦的连锁进行,从而起到模糊调性的作用。《F小调夜曲》(OP.55,NO.1)的第65~72小节,大量的过渡性的线形七和弦连续使用,起到连接作用,无音级关系。这是一种纯感觉的非理性因素,是为了突出音响和色彩。

(6)浪漫主义和声为了突出音响和音色,大量的“色彩性弱功能和声”和“逆功能和声”较为频繁的出现。1)过渡性和声的应用。《升F大调夜曲》(OP.15,NO.2)的中段V7―DDVII2ˉ―V7以及V2―V56/bVII―V2的进行,其实DDVII2 和V56/bVII(例4的第二小节)是毫无意义的,纯粹是和声色彩的需要。2)倒功能的大量使用。《升F大调夜曲》(OP.15,NO.2)的第39~41小节,其和声进行为:#F:V7―I―V9―VI―V9―II7ˉ。这种由正格进行到阻碍进行再到逆向进行,这种逐渐过渡到浪漫主义和声的写法,色彩变化显。这样的音乐具有安静、遐想的形象,肖邦喜欢用这种浪漫意味的“回声”。

(7)交替调式。肖邦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浪漫派音乐所特有的调性色彩性三度并置的和声创作手法,使平行调中心处于游移状态。有时肖邦在不同调性中反复同一旋律片段,通过和声来变换色彩,以强调这样并置的表现意义,使肖邦的音乐能够在多次反复时不流于单调。这不仅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性倾向,也反映出波兰民族音乐的特点。《G大调夜曲》(OP.37,NO.2)中有一支富有表现力的歌曲性旋律(第28~48小节),开头9小节是交替调式C大调――A小调。但肖邦立刻证明他的把A小调的属音看作的E大调的主音,这样达到三度调性的浪漫主义的转调(C―E)便体现出了肖邦旋律的深刻民间风味。肖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地位却有是没有人能够取代的。肖邦的和声是惊人的丰富,他非常敏锐的觉察出和声色彩的表现力并把它发掘出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经说到:“真是难以理解,肖邦一个人怎会兼有两种非凡的才能:最伟大的旋律家的才能和最有天才、最独特的和声家的才能……无怪乎有人说,听了无限诗意的肖邦的音响之后,所有其他音乐都显得粗鲁沉重……。”综上所述,肖邦和声语言与民间艺术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浪漫主义音乐所特有的丰富和大胆;具有古典主义严整的逻辑性与深刻的艺术根据。①

注释:① A.索洛甫磋夫(苏).肖邦的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34,41.

参考文献:

[1] 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33147.

[2] 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邓(1977―),女,武汉人,硕士,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