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距造成了农村中学教师经济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低,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的问题。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失问题己经成为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理论根据,通过研究教师流失所带来的影响,探讨解决教师流失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师流失激励机制

一、江西农村中学教师流失所带来的影响

教师合理的良性的流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和价值,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不合理的非良性无序的教师流动不仅不利于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更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公平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相对城市而言比较薄弱,再加上大量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可谓是“雪上加霜。”

(一)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使得教育领域出现“马太效应”

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量”的问题,一是“质”的问题。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在质与量两方面都造成不良影响。从质的方面来说,农村学校缺少优秀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就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最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它触及到课程政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部分农村学校由于流失了优秀骨干教师,新课程改革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推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改革的一纸空文。从量的方面来说,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仍缺乏师资,尤其是优秀教师,量的不足直接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应付教学等问题,而且也容易造成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最终的结果将是农村教育的停滞不前甚至萎缩。

(二)优秀教师流失使得优秀学生流失严重,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农村的教育质量

教师对一个学校的教育取着决定作用,农村优质学生资源的流失是伴随教育不均衡发展所导致的附带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优秀学生寻求更高教育质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城镇学校丰厚的奖学金制度而造成的。农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流失严重的冲击了农村的教学质量,打乱了农村学校的教学秩序,由于教育质量的下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城里或外地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学习。这样就会使农村学校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

二、减少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失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的构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有了激励因素,就会产生满意,没有激励因素,也不会不满意;有了保健因素,不会产生不满意,但没有满意,没有保健因素,则会产生不满意。薪金属于保健因素。”我们可以根据双因素理论,针对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该校,有效的使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如每月固定发放奖金,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上的基本收入的一部分,失去了根据业绩激励教师的目的,甚至合理的因为业绩的下降而减少奖金成为教师抱怨的原因,每月适当地发放工资和奖金,期末根据工作情况来发放剩下的工资和奖金,以发挥其激励作用,防止变成保健因素。在学校里,福利更多是保健因素,用与消除教师的不满意感,如使用弹利制,使福利多元化,也带有激励的色彩。

政府和学校,应当建立物质激励机制满足农村中学教师的基本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待遇,从而提高教师的地位

用待遇留住人,对特殊偏远地区的乡镇中学设立特殊的岗位津贴,一切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要向农村倾斜,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才能兢兢业业,安心于教育事业,同时也要加大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各地方政府要扎扎实实把农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把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那些特殊偏远地区的乡镇中学要设立特殊岗位经贴,给教师们适当的交通,伙食补助,给教师提供舒适的暂住房,满足教师的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这是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需要,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政府要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地位的提高是教师安心治教乐于治教的精神支撑点教师对教师职业和地位普遍不认同,是基于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评价的综合。这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教师经济收入低,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是稳定教师的根本保证。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中学教师评价机制

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目前某县农村中学对教师业务水平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统考、统测成绩、、上公开课等,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教师评价方法对大多数老师作用不大。教师评价制度是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的重要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首先应从转变观念做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而不是排队、分层,是教师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承担着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任务,目的是让教师在学校里学习、工作、生活得更快乐,得到更大限度的发展和成功。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切实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学校方面:如今“人本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它强调了“管理方式的艺术化”、“管理方式的柔性化”,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各学校教师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水平,教师才会积极工作。因此,在教育面对新挑战的今天,把教师工作满意度看作是是组织诊断“以人为本”的依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逐步建立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学校管理体制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即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目标”。这种教育新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师为本”的管理新理念。既是21世纪学校管理的根本理念,也是校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动特点,做到既严格要求教师,又尊重和信任教师;既要求规范,又要鼓励创和形成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色。对于调查地区,大多学校都存在管理理念滞后问题。建议从学校的管理理念入手,首先,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要贯彻好“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用事业留人”的理念,真正做到既留住师的人又能留住教师的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和学校领导间相互鼓励尊重。其次,管理者要敞开心扉,关心教师的冷暖,加强与教师的理解和沟通。次,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的主体意识,充分信任教师、依靠教师,放手让师发挥创新精神。同时着力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环境,让教师们在这样环境与氛围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好的管理出成好的管理出效益。对教师的有效、科学、人性化管理将有效的预防教师的流失。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中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机制

参与管理是让下属人员实际上分享上级的决策权。教师通过参与学校管理,使每个教师感觉我就是“校长”,我应该有相应的“责任”这种心理气氛,因而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作用。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合理化建议制度和教代会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针对该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领导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领导比教师高明的思想,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观念。其次,要让教师参与学校蓝图的制定。共同的价值观来自对共同远景的认同,而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良好的学校发展前景是教师安心工作,致力于学校建设的重要因素,建立了蓝图,学校领导还应不停的进行描述激励,使之深入教职工心中,使得教职工具有主人翁的情感,有知情权和成就感,

(五)注重学校的文化培育,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实现对教师的文化激励

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职工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该群体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和精神的,心理和组织制度上的传统、习惯、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像一支无形的手,引导、规范教师的努力方向,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能凝聚教师力量,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校园文化的构建以物质层面的建设为载体,学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并使之充满文化气息。譬如;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对外或对内的交流联谊活动。学校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突破口、关键点,学校要在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教职工大会的积极作用,监督制度的顺利实施,保证实施不走样。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管理者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念,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爱护人、培养人,关心教师的疾苦,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如职称、住房、家属的工作安排等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解决,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管理氛围,激发每一位教师工作激情,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

三、小结

农村中学教师的激励体系是多维的,各种激励因素相互作用、有机渗透,在不同时期对中学教师所起的激励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灵活机动、与中学教师相适应的激励手段,有效激活中学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热情,为他们积极参与学科内的竞争,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层次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创造条件,有力地促进中学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秀红.农村中学教师流动和流失问题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教师,2008.

[2]雁秋.关于中青年教师流失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03).

[3]万文涛,周国华.贫困地区应主动应对教师的流失现象[J].江西教育,2004,(04).

[4]储召生.注重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4(28):2.

[5]王洪斌.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6).

[6]赵振宇,田立延.激励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7]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