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互动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互动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并主张把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习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新目标英语》中的具体语言目标是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实现的,学生需要运用具体而特定的行动来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种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与不同的学习任务有机地结合。

任务型学习(Task?鄄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他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Ellis,1999)

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一、任务型教学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task)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goals):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2)输入(input):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报刊、小说、学生的作品、电视作品、课本、歌曲等。(3)活动(activity):是指任务而不是指练习。(4)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监控者(monitor),有时也可加入到学生中担任学生的伙伴(partner)。(5)环境(setting):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任务完成的方式(个人操作还是两人或小组合作)和任务时间的分配,也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Nunan,D.1989)

动态语言能力(language dynamics)和群体语言能力(group dynamics)的训练是任务型学习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较大任务(例如,主任务、扩展性任务和课题任务等)的完成常常需要群体的合作行为,即使是较小任务中的语言活动也常常是双向的、互动的或交互的。交互是言语交际的核心。

二、互动式英语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则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是当前最具生命力、最具科学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最高效、最活泼、最实用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讲与练的互动、读与听的互动,营造出一个鲜活、生动、创新、个性的全新学习环境。

互动式教学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指导培养,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只有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结论的证明、推导、归纳和概括。

2.诱发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

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之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认知的过程就是经主动探究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去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充分展现个性。当学生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之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创造性思维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创造总是建立在“求异思维”基础之上的,倘若没有“求异”,也就无所谓“创新”。然而,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够吸纳新的知识,由此不断丰富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顾名远教授曾指出:“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注重基础是培养问题思维的基石。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也曾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知识的广博性与创新性思维“顿悟”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设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