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提升晚报特别报道的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提升晚报特别报道的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晚报;民生新闻;版面意识;新媒体;大型采访活动

近年来。晚报类媒体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针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尽管晚报的版面较小,但已不局限于从前的“小豆腐块”,推出规模化的特别报道也成为一种新闻趋势,有时候甚至对同一个热点不惜投入几个甚至十几个版面,以期把新闻资源吃干榨净,不遗余力。在此,笔者结合新晚报的特点,探讨特别报道策划与采写当中的一些设想。

一、宏观把握民生新闻的热点与难点

晚报记者要对社会新闻的天生敏感,笔者认为,晚报的特别报道应是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民生报道。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特别报道的一个重要属性是社会新闻,但不是鸡零狗碎的马路新闻。民生新闻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要在获悉新闻线索后,能从大多数百姓关注的城市发展、民生福祉的宏观角度,全面、深入挖掘其最重要的新闻主题。坚持政治家办报,把握大局观念,让民生新闻的热点问题做得更足,难点问题做得更透。

从哈尔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开始,改善民生就成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市正在进行“做主人、敢担当、谋发展、惠民生”的讨论和教育。哈尔滨市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将民生提到下一步工作的首要地位。笔者认为,晚报民生新闻要做得更有厚度。一定要围绕与民生有关的大项目建设、居住环境改善等热点,和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新问题,做深、做透,做出新闻,写的是大民生。我们常说,稿件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老百姓的眼光也在与时俱进,不再只盯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儿,要避免社会新闻直、浅、白,必须采写宏观角度下的大民生新闻。

二、培养记者的版面意识

由于纸质媒体与电视、广播、网络相比,在传播时效上不具备优势,因此要求晚报记者在策划采写报道时,要尽量把新闻资源吃干榨净,因此,我们经常要推出“规模化报道”。但这里所说的“规模化报道”绝不是我们俗说的“写大稿”那么简单。而是要针对各种社会热点、难点,策划规模化、立体化的供给。一个新发生的本地或国内热点,不仅要报道其主体新闻,还需要配以事件的新闻背景、权威的核心访谈以及短评、图片新闻等。

规模化报道要求记者有版面意识,还要贯穿在策划、采访、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哪篇稿件需要不惜笔墨,哪个稿件需要言简意赅。哪篇稿件需要提供现场图片,哪篇稿件需要配发短评,都要心中有数,甚至于版式的安排,也都要有规划。培养记者的版面意识,实际也是一种“经营”行为。具体说来,报纸是商品,但卖的是新闻,不是纸本身,一篇稿件也是有经济价值的,当记者把版面意识当成一种习惯,能让稿件呈现得更好,达到广泛读者关注的目标,那么我们所采写的新闻也就更有价值了。

三、没有新媒体,只有不断进步的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发展速度之快惊人,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突破4亿,网络的空间是无限的。相对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的报道在空间上是立体化的;相对于电视、广播媒体,读者浏览的次数可以是无限的。我们的记者在平面写作的同时,把更多报纸版面容纳不下的信息链接到网络,超越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本身,这就是不断进步的媒体。

我认为,一些规模化推出的报道,更应该把相关的政策全文、专家访谈全文等全部链接网上。在活动报道过程中,晚报已成功地进行了实验,2010年6月,新晚报参与协办了哈尔滨市首届彩船巡游活动报道。每天推出一个整版的彩船专题报道,包括国内外的彩船巡游活动介绍、哈市参加巡游的二十余艘彩船图文并茂的报道、揭秘彩船制作背后的工艺等,活动当天,又推出包括消息、花絮、侧记、专题等近十个版面的规模化报道,为活动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氛围,哈尔滨新闻网也配合制作了专题。

再如,2011年冰雪节期间,市体育总会、新晚报、冰雪欢乐谷联合举办了首届群众冰上娱乐大赛,活动过程中,把近万字的参赛市民分组名单链接到了哈尔滨新闻网,网站编辑还特别制作了活泼明快的专栏。活动当天,网站记者还将进行现场采访,稍后将赛事视频发至网上,整个活动的报道将体现立体化、全方位的互补、互动。

四、策划大型采访活动,延伸视角

随着我市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大哈尔滨的概念日渐清晰,我们的新闻也不能像只局限于道里、南岗、道外、香坊,其他的区县就不是哈尔滨了。目前,绝大多数记者的信息只局限于四大主城区的点和面,更别说八区之外的十县了。新闻是无处不在的,特别报道可以从晚报的特点出发,通过策划重大报道活动的手段,把视角放得更宽。如针对全市黑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30%的重大环保问题,策划赴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市),对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再如。针对我市高中贫困女童失学问题,策划贫困县市现状调查,揭示失学女童背后的贫困根源。

本埠之外及周边省份的重大新闻也是特别报道需要关注的。晚报在这些重大新闻可以有自己的声音,也将会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一点在重大突发事件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2010年8月,可以说是一个灾难多发的“黑色8月”。水中、陆地和空中接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灾难。7月末,吉林市7 500只化学桶流进松花江。8月16日,伊春某鞭炮厂爆炸事件。此事刚刚平息,8月24日21时45分,伊春林都机场发生了轰动世界的“八二四”空难,42人遇难、54人受伤。在这三次重大事件中,新晚报都派出了精兵强将。如在伊春空难报道当中,爆炸发生当晚,记者深夜乘车赶往现场,25日清晨即抵达伊春,在当地连续两日的奔波采访,并及时向总编室发回稿件。

虽然赴异地采访过程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还有艰苦的工作条件,甚至是危险的环境,但记者亲赴事件发生地所观察到的细节、所采写稿件的现场感都极具新闻性,其可读性非常强。如晚报派出的记者在采访伊春鞭炮爆炸事件时,当记者及时赶到伊春市乌马河区时,发生特大爆炸的鞭炮厂仍然烟火通明,并不时地发出啪啪的鞭炮炸响声。现场三公里以外开始,警方设置了多处关卡,疏散受灾市民的同时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救火现场。但记者提前预想的种种计划很快在警戒关卡处受阻。记者突然想到单位的一位同事老家在伊春,于是迅速联系同事,同事联系伊春老乡,帮助记者突破重重关卡,这才发回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