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文言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本文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教学 积累 创新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3-02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是博大精深而璀璨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同时文言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但是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教师也因为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苦不堪言。要改变以上局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多年来诵读被看作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但是因为文言文教学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诵读时间被“剥夺”,课堂诵读指导则更缺少,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含义,有些含义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时可以适度淡化文言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让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的轻松的读书氛围中,品味文质兼美的精神粮食。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内容言简意赅,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富有人情味,寥寥数语,使人感受到说话人的口吻,神态,心理。授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教学新课之初, 除按照课本注释的标音去读外,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之后小组之内自由读。要求分清句读,注意句中停顿,不能读破句。在此基础上再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语气时要把握好轻重音,说话语调,要读出感情和气势。之后全班同学自由展示读,其他学生根据优劣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我只是点拨和引导。学生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既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魅力,又充分领悟到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扫除了文字障碍、了解了文章大意,花了不少时间读课文,由最初的磕磕绊绊,到最终可以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效果很好。

另外,对于一些经典美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欣赏。如对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赏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赏析等,这不仅仅出于中考的要求,更是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学会欣赏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中理解、积累、感悟以及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在句读停顿起伏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在读中学,以读促解,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与交融。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言文字变得有温度,让语言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物鲜活起来,把简单的故事读的丰满有情趣。这样才能体现文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因此,文言文教学,就必须充分重视诵读和背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诵读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初中课本中的重要文言文都要熟读成诵,尤其是《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名家名篇更要烂熟于心,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文言语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才能游刃有余。

2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这样做,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开展作了很好的准备,可以实现课堂高率。

文言文中词汇的积累很重要。理由很简单,词汇古今变化最大,词汇要靠积累。词汇的积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如文言虚词“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的意义及用法有:

作助词用。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如:公将鼓之。(4)宾语前置标志。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译为“我”、“他们”、“她们”、“它”、“它们”。如:具答之。(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如: 渔人甚异之。

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辍耕之垄上。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具体的语境,对文言词语作过于琐碎的讲解分析,就会抹杀了文章的灵性,如果简单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收到的效果也会甚微,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文言文教学授学生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下转65页)

(上接63页)

积累是领悟规律、培养能力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更需要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苟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大纲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就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才真正提高了。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介绍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

要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如《唐雎不辱使命》《公输》两篇课文分别提到了极具正义感和个性魅力的人物唐雎和子墨子。虽然角度不同,但是意图相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观和价值观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授课中突出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应彰显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4 重视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缺少新意,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观念上更新外,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采用分组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整理展示“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内容。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渴望。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而文言文是一杯老酒,越陈越香的;学习文言文,阅读古文能使人切实接触感染到中国的气质。初中学生记忆能力正值巅峰,正是学习文言文的黄金阶段。如果教师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至于谈虎色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也不至于“前途渺茫”,而学生在感悟古代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