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卸下甲胄的右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卸下甲胄的右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孔夫子一生追索,希望回复周礼,所谓礼乐也。且不论礼崩乐坏的状态在这位圣人的眼中是否已然延续至今或更甚,单说即使是到了春秋时期,礼仪仍覆及战争。俗语说“五十步笑百步”其实是有意义的。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中规定:对方士兵逃出五十步,就不可以再追赶了,也就是说逃五十步即可保证安全,逃一百步则大可不必。另外当时还有诸多繁复的战争礼仪,比如打仗只打一天,再比如对方士兵的兵器掉落时,不能再用兵器攻击他……甚至只要对方投降,皆不可再伤害之。

这样的战争礼仪其目的在于制定一种秩序和规则,使得战争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而不是强化战争本身的暴力属性。也正是应和礼乐概念中,礼的精神在于“秩序”,而乐则在于“和谐”的解读。

战争中的礼崩乐坏――礼仪背后的关系模型

然而秦国却是这一礼仪制度的破坏者,商鞅变法中涉及军事力量提升很核心的是破坏了既有的战争礼仪。《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有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等规定。直白地说,就是战争中敌人的头颅可以直接兑换土地。在此因素之下,礼仪这样的“游戏规则”在战争中被清洗掉了。

从秦国起,中国的社会形态转变为集权模式。社会学家有观点认为:人类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统分为两大类――伙伴式关系模式和统治式关系模式。而集权形态是典型的统治式关系。

保留至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使得当时的战争更像是一种解决利益划分的模型,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而遵循“礼”的原则来尽量弱化暴力和杀戮;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型的“礼仪”,所表现出来的是参与战争双方的伙伴式关系模式。因为尊重对方的存在和价值,通过一种尊乎“礼”的游戏规则,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完成一场“有礼有节”的战争形势,达成一个双方均认可的结果。说白了更像是按规则下一盘棋,或是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所谓的“点到为止”,只论武学高下,不伤及性命发肤。

而以暴力杀戮为形式的、摒弃了礼仪的战争,如秦国士兵系敌人头颅于腰间,意在灭六国,其目的性并非把敌方当作平等的伙伴,而是要消灭或对其进行权力控制。这则是统治式关系模式的体现。一方统治(或试图统治)另一方,并形成权力领域的不平等。

当然,统治式关系模式并非只体现于战争,也体现于各种类型的群体行为模式,而更多的则体现于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比如男权主义是男性群体对女性群体统治式关系模式的体现。而礼仪也正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模式最深刻而直接的表现形式。

握手与作揖――感性与理性的心理认同

同样与战争相关,源于欧洲却成为当下世界通用的“握手”礼仪源于中世纪战争期间,骑士们都穿盔甲,除两只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铁甲里。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

这似乎是人类之间的关系从统治式关系向伙伴式关系转换的体现,用展示不具有伤害性的工具来表达愿意以伙伴式关系进行沟通。

有学者提出,欧洲文明的起源混杂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且在某一阶段(大约公元前4500年)游牧文明“战胜”了农耕文明。一般来说,农耕文明的主流价值和文化更倾向于人际间建立伙伴式关系,通过合作从自然界获得物质收获;而游牧文明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其必须选用统治式的关系来构建自身的价值理念,起初是人类对狩猎动物的“统治”,通过暴力获得控制权和使用权,继而转为通过战争来“狩猎”其他部族的人类,将其作为奴隶而获得控制权和使用权……

当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时候,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则更多体现出统治式关系模式,而基于此形态的社会意识形态礼仪则会成为这样关系的具体表现,比如握手礼仪――在统治式关系为主的默认形式下,试图表现伙伴式关系意愿的一种形式。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握手”礼,古作“执手”。 古时用于离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皆以握手表示亲近或信任。结合诸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可明显感受到其“情感”的成分,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甚至执手亦有对于情感盟誓的含义。

著名的“电话亭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握手这样的肢体接触能够让握手双方在心理上建立友好的感受,也得到了心理学领域的认可。可以说,以握手礼仪为主要形式的人际间合宜的肢体接触,能够让参与者在潜意识中建立与对方的好感,这种好感具有更多的感性成分。

中国古代礼仪中,相对于握手礼的却是打躬作揖。没有身体接触,两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多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弯腰施礼为作揖,多对老者、尊者,称为施长揖;双手起拱摇动不弯腰为高揖,多为平辈或年龄地位相近者互表友好之意。

如果说,握手礼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掌心的接触而建立感性的友好感觉;那么打躬作揖则是通过一方向另一方通过肢体语言表示尊敬和认可,来让对方建立相对理性成分更多一些的友好感觉。也就是说,握手礼中通过身体感受而建立的友好感受感性成分较多或者为主导;而打躬作揖通过表达和接受“认同感”而建立的友好感觉,理性成分更多。

另一个角度,上文提到握手礼源于卸下右臂的甲胄,表示没有武器,表达不具有攻击性的友好;而打躬作揖,表达的并非是否有攻击性这个层面,而是相互是否有认同感这个层面,一个是安全需求,一个尊重需求。且不说高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