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有经济效率与公平争议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有经济效率与公平争议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有经济支持论者认为国有经济分配更加公平,而且并非低效,反对者的观点则相反。研究显示,国有经济的确存在效率指标相互矛盾的所谓新“效率悖论”。分配方面,国有经济领域的垄断和政府保护现象严重,其公平分配职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应跳出所有制视野看待国有经济问题,进一步完善规制体制、竞争机制、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国有经济效率公平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国有经济;效率与公平;效率悖论;完善体制;垄断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133-04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国有经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争议交锋激烈。效率方面的争议,集中在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是否较低,其利润增长是否主要来源于垄断,是否存在政府的特殊保护从而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公平方面的争议。集中在国内贫富差距扩大的状况,主要是缘予国有企业改制、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还是缘于国有垄断高福利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并且对上述两方面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坚持国有企业低效率观点的学者,更倾向于否定贫富差距扩大是由于国企改制、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所致,而更支持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扩大非公有经济进入领域。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率,反之亦然,认真分析上述争议,既有利于深化对国企改革的认识,也有利于为国有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

一、国有经济整体上存在非效率性

纵观近10年来关于国有经济效率的研究,早期的研究以及利用国有经济早期数据(2005年之前)的研究大多从某个方面论证了国有经济低效率。这些研究主要通过数值列表或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企的技术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2)国企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3)国企改制后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对就业也有积极作用;(4)国企存在政府保护与预算软约束问题,其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垄断。然而最近的研究则出现了风向转换。尽管一些研究仍然支持国有经济低效论,但其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在于持相反观点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企综合效率与非国企至少不存在显著差异,国有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2)国有经济社会效率绝对占优,过去国企财务绩效不佳主要是由于其承担的社会成本较高;(3)目前,国企发展的环境体制均已发生变化,已不存在政府的特殊保护与预算软约束问题,大多数国企处于竞争性行业,其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效率提高,不要片面强调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见表1)。

上述争议双方实证分析结论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选取数据的时间段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国企改革早期阶段,国有企业相对非国有企业总体效率较差的事实。而近年来,随着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性市场体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就时代背景而言,转轨初期的国企改革,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较深,早期研究更多地论证国有经济非效率性,而近期随着中国模式的崛起,尤其是我国政府及国企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的良好表现,使得理论界开始重新审视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

分析结论迥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选取的指标不同。指标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从而存在所谓的“效率悖论”。不过,与原先世界银行界定的“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这一“效率悖论”不同,当前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具体表现为下述内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较高,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较低;工业增加值率较高,而总资产贡献率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而资产增加值率较低(见表2)。而实证分析已经表明。国企在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面可能存在非效率,并且现阶段国企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率性其实是不明确的。

下面进一步分析国企的“效率悖论”。国企效率较高的指标主要包括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先看劳动生产率,其值: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由于国有企业减人增效、收缩战线。加之人均资本远高于民营经济,不难理解国有经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原因。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如新技术或新产品)、技术效率(如管理效率提高或生产经验积累)及规模效率,而国有经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较低,所以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根源可归结为技术进步率较高。国有经济技术进步率较高的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等因素使其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以及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倾斜等因素(见表3),而目前金融体制已成为制约私营企业创新的普遍障碍。工业增加值率=(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工业总产值×100%,目前,国有经济以改善技术为主的大规模投资提高了技术进步率。进而保持较高的资本边际产出,并且国有经济集中的领域需求约束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工业增加值率较高。

而在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资产贡献率及资产增加值率方面,国有经济表现较差。这些指标,表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较低,占用资产较多,但利税、利息支出,资本生产率较低,反映了目前国有经济内部的低效率性。

如上所述,经过多年改革,国企一些效率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利润也得到较快增长。但关于利润增长的来源,我们并不能完全否认垄断的作用。应该看到,通过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国企主要分布于自然垄断型、资源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垄断性较强。尽管依据产业经济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指标看,可能某些行业(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更接近竞争性行业,但如果考虑到具体产品、地域、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等情况,则其竞争性可能并非如理论指标所显示得那么高。并且,近年来石油、电信等自然垄断产业的暴利情况,也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可以判断,即使垄断不是国企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其主要来源之一。不可否认,国有经济的确承担了更多的微利甚至亏损的普遍服务、公共服务功能,但同时也应看到,国有经济的行业分布特征显然会对其效率分析结论产生影响。无论是哪种实证研究,其所使用的数据都不太可能免除价格的影响,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政府规制,垄断价格完全可能改写实证研究结论。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国企某些效率指标提高对利润增长的重要贡献,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国企垄断的副作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降低垄断利润,进一步促进国企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