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及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及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在市场经济原则下,两地生产要素基于追求最佳利润或比较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汇合。双方以经济利益需要为动力,以台商企业投资为形式,以产业分工合作为内容,逐步走向相互依赖与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轨道。

一、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特点

两岸经贸关系的结构主要表现为以台商向大陆投资为主流,以及由投资带动的两岸贸易往来,同时也包括两岸交通联系、旅游往来、金融合作、农业开发、技术交流以及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有:

(一)两岸经贸交流内容向高层次转化。

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台商中小企业进人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设立加工出口基地开始起步,至90年代第二波供应原材料的中上游工业生产厂商逐步进人大陆拓展市场空间,再到21世纪初期第三波高新技术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两岸经贸交流的内容不断扩展和提升,不仅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力密集型产业已大批转移到大陆,而且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跟进投资,更重要的是,以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加速向大陆转移。2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进程以及相继出现的三次热潮,既提升了双方合作的结构和层次,又扩大了双方交流的规模和领域。

(二)两岸经贸交流形式从间接向直接转化。

虽然目前两岸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仍以间接形式为主导,但是,直接交流形式以其经济、便捷、灵活等优势快速发展,大有取代间接交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贸易厂商考虑到运送方式的相对成本,更多地选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运送方式,通商形式开始向直接形态转化。从80年代转口贸易的发展,到90年代转运贸易的兴起,再到21世纪初期过境贸易的扩张,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准直接”贸易应运而生。2005年两岸贸易总额达912亿美元,其湾对大陆出口约为747亿美元,自大陆进口166亿美元,台湾享有贸易顺差581亿美元。两岸通航程序不断简化,每年都有数千万吨的贸易货物、数百万个集装箱通过转口、转运或过境的方式相互流动,人员往来也日趋频繁,2005年达411万人次,累计超过600万人、3800万人次。两岸“春节包机”实现双向、不经停、多点、对飞的历史性跨越,厦金航线航班密度增大,运送旅客快速成长,2005年首破50万人次,累计达116万人次,直接通航已发展到突破的临界点。

(三)两岸经贸交流规模全方位扩展。

在两岸经济环境出现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台商在大陆的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从过去单纯的委托加工变为邀请卫星工厂共同参与,联合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一起投资。至2005年底,大陆台资企业累计约有68095家,台商数量超过100万人,协议投资金额897亿美元,实际到资418亿美元。从中小企业到集团企业,从民间资本到公营资本,台湾企业纷纷涉足大陆,投资领域从制造业(主要是机电、食品、塑胶制品、纺织、化工、建材等行业)扩展到服务业(主要是娱乐服务、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行业),投资地域和范围从珠江三角洲(25%)、海峡西岸经济区(10%)和长江三角洲(40%)扩展到环渤海(15%)地区,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沿海区域中心城市为辐射点,环大陆沿海外凸弧形地带为辐射面的分布格局。

二、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大陆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稳定两岸关系,促进政策互动,同时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整合,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增强大陆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统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祖国大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从而使两岸关系不断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两岸经贸交流对大陆的社会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增强是有益的,贡献也是显著的。首先,台商在大陆投资不断扩大,有利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台资(包括第三地中转台资)是大陆第二大外资来源,其企业的生产总值、涉外税收、出口创汇,约占大陆外商投资企业一成左右,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乏世界名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地工业产品的空白。其次,台商投资大大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为大陆提供约10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其三,台资不仅带来有形的资产设备和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企业员工经济观念的变化。台商精明的投资理念、成熟的市场观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既直接影响受雇于台商企业的本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又间接影响当地其他企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从而带来良性的经济竞争环境,促进当地市场经济条件的变化。

(二)稳定海峡两岸关系,促进双方政策互动。

两岸关系虽然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双方的经贸交流也可发挥“剂”和“加速器”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推动民间相互交往与联系,而且有利于增加两岸互信与沟通,化解政治对立的态势。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就是要创造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强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使经贸合作之路越走越宽。20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和“质”的渐进嬗变,逐步走到“度”的边缘。这种“度”,就是两岸经济互补的本能,能够以较大的自由度超然发挥。近年来两岸政治关系持续冷淡而经济交流日趋热络,充分说明两岸经济关系不仅越来越表现出与政治关系不同步调的发展轨迹,显现出逐渐摆脱政治阴影笼罩的趋势,而且越来越表现出影响以至引导两岸互动关系走势的趋向。经贸交流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稳定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实际上,两岸政策互动源于两岸经贸交流的实质进展,一旦经贸交流达到一定规模,政策互动就将表现出愈加弹性和松动。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看,每项经贸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往往是对在技术或行政上无法有效阻止的既成事实的追认,几乎都重复着“禁止――默许――开放”的“三部曲”,出现“法律落后于政策,政策又落后于现实”的脱节现象。从“戒急用忍”政策的调整,到“有效管理”政策的失效,都说明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交流的掌控难度趋大,政策控制力趋于减弱。

(三)推动两岸经济整合,促进和平统一大业。

尽管近年来两岸政治关系持续僵持冷淡,暗礁险峻,但是,两岸经济关系却日趋活跃,热潮涌动。发展两岸关系,经贸交流与合作先行。在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中,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相互影响,除了追求比较利益外,更为侧重对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与利用。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台湾厂商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大陆建立更紧密的经贸

联系,纷纷西进寻找发展机遇,为企业扩展开辟新的空间与出路,岛内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两岸共同市场”等主张,以促进两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两岸经贸口益紧密的关系,符合中央对台政策中关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论断,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整合,从而为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两岸经济合则两利,通则双赢。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就是要造就两地经济互利双赢、共同繁荣的局面,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日趋热络,两岸经济关联程度不断加深,对台湾经济,尤其是对外经贸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中于台湾与大陆的综合实力和总体规模存在较大差距,台湾的经济总量(GDP)约为大陆的15%,人口也仅为大陆的2%,土地更少至0.38%,两岸经贸交流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冲击,对台湾而言,远超过大陆,其依赖性也相对高于大陆。两岸之间超过900亿美元的贸易总量,既为双方,尤其是台湾方面创造了巨大的贸易利得,又使两岸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两岸贸易的相互依赖主要表现为台湾对大陆的市场依赖和大陆对台湾的供应依赖,由此形成两岸之间在进出口贸易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大陆已先后超过日本(2001)和美国(2003),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2005年台湾对大陆山口总量超过700亿美元,大陆已超越美国(2002),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对大陆的供应依赖也在快速提高之中,自大陆进口总量接近200亿美元(台湾方面估算),大陆已仅次于日本,接近美国,成为台湾第三大进口市场。更重要的是,大陆一直是台湾最重要的顺差来源地。从1992年起,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就超过对美国的顺差,2005年更高达581亿美元,是当年台湾外贸顺差(113亿美元)的5倍之多。两岸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至左右台湾的国际收支。从某种意义上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弥补了台湾对日本、韩国贸易出现的庞大的逆差缺口。据台湾有关经济研究机构的评估,两岸经贸交流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度达90%以上。

(二)增强大陆台资企业的实力。

两岸经贸交流为大陆台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绩效。“落户”大陆的台资企业普遍盈利,盈利面在60%以上,其中工业生产企业盈利面高达70%以上。根据台湾“经济部”调查资料,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收益要好于大陆全部台资企业,也好于全部台湾的海外企业。据台湾“证期会”统计,前往大陆投资的上市公司以电子业获利最丰,在整体获利中占70%。赚钱最多的前20家电子上市公司,有七成是靠在大陆的企业赢利,母公司几乎全靠大陆工厂赚钱,岛内只留下“花钱”机构,如研发设计、营运总部、管理培训以及后勤支持等。由于获利普遍看好,大陆台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布局,抢占庞大商机。

(三)促进台湾经济的转型。

台湾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空间,要求其将视野扩大到海峡西岸,通过融合并吸纳大陆的资源,拓展岛内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转型。实际上,台湾对外经贸循环已从过去“日本提供技术――台湾加工生产――外销美欧市场”的“传统三角模式”转变为“日本进口――台湾设计――大陆加工――美欧销售”的“四角模式”。这是近1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1世纪初期,这一贸易循环模式进一步向“日本进口――台湾设计――大陆加工与销售”的“新三角模式”转化,对大陆的市场依赖度进一步加深。从长远趋势看,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最终将走向“双环模式”,即逐渐转变为直接运用大陆技术与市场的“大陆――台湾”之间的贸易循环。

四、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应紧紧围绕着“有利于两岸人民共同利益、有利于两岸关系互动发展、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中心思想,灵活、务实地推动经贸交流政策,积极探寻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首先,“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贸关系是一种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双方经济利益需要为动力的经济联系。在市场运作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下,市场经济力量日益成为推动两岸经贸交流的主要动力。在当前两岸政治关系处于僵持、冷淡的对立状态下,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应“求同存异”,表现出更具弹性和务实,尽量淡化政治色彩,减少经济关系中的政治阻力,让经济规律决定经济交流的发展进程。国台办发言人多次表示,紧张并不影响两岸发展经贸关系,不应把像“三通”这样的经济问题“泛政治化”。具体而言,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适当以“政经分离”的方式,优先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其次,推动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解决经贸合作中的实际问题。两岸经贸关系在本质上届于“中国主体同其单独关税区(台湾)之间的经贸交流,纳入对外经贸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台商在大陆投资视同港澳投资,属于外来资本的一个特殊部分;两岸航运属于特殊管理的“两岸航线”,按外贸运输进行管理。在两岸经贸合作实际事务性操作中,涉及到许多技术性问题。为此,我应以弹性的空间定位,规范和促进两岸“三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两岸经贸交流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包括“包机谈判”、“货运便捷化”、大陆居民赴台、澎、金、马旅游、台湾农产品“登陆”等问题,逐步改善两岸贸易失衡局面,引导经贸交流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促进经济合作向双向、直接、全面的方向发展。

第三,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适当让利于台湾同胞。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应在互相尊重和保障对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秉承相互协商的准则,由民间自发形成的经济力量,以地方对地方、企业对企业、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的接触方式,灵活处理有关经贸合作事宜,探索建立互惠互利的两岸经济交流机制。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应充分体现对台湾同胞的最大诚意与善意,在不违反WTO基本规则的前提下,继续贯彻“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鼓励其投资、办厂、兴业,让其享有正当、合法的权益,并适当让利于台湾同胞。具体而言,可适当采纳“两岸自由贸易区”或“两岸共同市场”等部分合理、可行的建议,比照CEPA模式,通过“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开放台湾部分产品免税进口”等方式,优先向台商开放投资和贸易领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