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甘肃中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开展全面调查和研究,初步掌握其侵害部位、发生症状、病原微生物优势种群,摸清病原物侵染循环和病害流行特点,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204-02
玉米茎基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5%~10%之间,严重年份可达20%~30%,个别地区可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1]。近年来,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至2010年仅定西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7.87万hm2,总产玉米49.63万t,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不但扩大了玉米产区,提高了玉米产量,而且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在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玉米茎基腐病却呈逐年加重趋势,到2010年全市发生2.8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 15.77 %,平均发病率13.40%,造成玉米减产 12.41万t。为此,2008―2010年笔者对以定西市为主的甘肃中部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病原微生物优势种群及发生危害情况,摸清了病原物侵染循环和病害流行特点,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科学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
运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其茎基腐病的发病时间较露地提前,从苗期开始出现症状,到大喇叭口期症状加重,灌浆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期。前期玉米植株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向外逐渐扩大,向内逐渐缢缩。后期玉米植株茎秆内部空松,极易引起倒伏甚至折断,折断后可明显观察到茎秆自基部第1节开始腐烂,并向第2、3节扩展,有的甚至腐烂达第4节。叶片的症状与品种抗性关系密切,一般自下而上发展,抗性较强的逐渐黄枯,历期较长;感病的迅速枯死,呈灰绿色,历期较短。由于该病主要是由根部受害引起,在整个生育期病菌不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初生根和次生根表皮细胞脱落,髓部变空,进而引起腐烂,根毛减少,所以整个根部极易拔出。病害后期,雌穗苞叶明显干枯,穗轴柔软下垂,籽粒干秕。
2病原
经笔者多点采样后送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甘肃中部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主要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侵染。前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后者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这些病原菌基本与北京、河北、山西等地报导的病原相似或相同,与甘肃酒泉玉米茎腐病的病原禾本科腐霉菌(P.graminilum subramaniam)基本吻合[2]。腐霉菌和镰孢菌在侵染过程中,主要以产生的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起重要作用,酶和毒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构成了病菌的综合侵染力[3]。
3发病规律
玉米茎基腐病的侵染分为4个阶段,即发病前期、根系显症期、病害快速上升期、植株地上部显症期。无论是根系、茎基髓、叶片的受害症状,还是从病菌分离频率及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田间病株分期分离和苗期接种试验证实:①病菌可在生育前期进行潜伏侵染,随着根系的发育和伤口的增加;②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生育前期的侵染,因为前期侵染对玉米根系生长影响早,危害持续时间长,而后期侵染只能加速病程发展;③先侵入的病菌进入潜育期,后侵入的病菌则可能刚刚侵入,所以茎腐病的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相互交错[4]。
4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4.1带病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玉米茎腐病的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主要以菌丝体、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以卵孢子在病土及病残体内越冬,带菌的种子、土壤和病残体是茎腐病的初侵染源[3]。多年来,甘肃中部玉米种植所需杂交种全部依赖外地调入。因此,在调种过程中,玉米茎基腐病菌附着于未经包衣或包衣不合格的玉米种子上传入,之后侵染发病,又在土壤、病残体和废(弃)旧地膜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4.2高温高湿的地表小气候影响
试验证明,禾谷镰孢菌和腐霉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最易产生子囊壳,释放出子囊孢子,发生侵染。这也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茎基腐病较露地玉米发病早的原因,因为地面被地膜全覆盖后,耕地含水量增加,升温迅速,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小气候,加速了病害侵染。进入穗期后,植株生长旺盛,叶片茂密,特别是玉米灌浆期如遇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土壤水分急剧蒸发,使田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状态,极易导致该病暴发流行。
4.3品种抗性差异明显
玉米品种不同,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王振华认为玉米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5]。研究表明,抗病品种植株形态表现为叶面积较大,茎秆较硬,植株干物质较多,低茎节密度偏高。生理代谢上,玉米灌浆期茎秆中含糖量越高,植株抗性越强。
4.4栽培及田间管理
玉米茎基腐病一般在梯田地、川台地发病较轻,洼地雨后积水严重且不易排除发病较重。土壤疏松、肥力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前茬为豆类的耕地发病较轻,而土壤贫瘠、肥力不足、前茬为荞麦和胡麻的耕地玉米生长不良,发病较重。施肥水平上,偏施氮肥发病较重,而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根系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茎秆的机械强度,改善抗病能力。温瑞等[6]的田间试验证明,磷、钾和蔗糖可以提高茎秆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木质素的含量,田间成株期叶面喷糖和增施钾肥或磷、钾肥混合物,可以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此外,忽视轮作倒茬,盲目运用新膜多年重茬、一膜2年用连作种植方式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秸秆沤肥技术,使大量病株残体滞留田间,病菌积累基数较高,为茎腐病的发生和大规模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发病情况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也符合禾谷镰孢菌和禾生腐霉菌的生理特性。
5.1选用丰产抗病品种
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茎基腐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依据当地的光热、水肥等自然资源条件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既要保证依靠全膜覆盖的增温作用完成灌浆达到正常成熟,又要引进、推广叶面积较大、茎秆较硬、植株干物质较多、低茎节密度偏高的抗病品种,如沈单16号、豫玉22号、酒试20号、承单20、吉单261、金穗系列等,尽量避免使用抗逆性差的品种。
5.2农业防治
5.2.1严格要求使用包衣种子或进行播前种子处理。在包衣前要精选玉米种子,确保种子质量,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芽势。可选用“西农牌”玉米种衣剂、华农20%福・克、广东一号、涿州产20%克・福、中原19号、17%克百威+多菌灵+三唑酮种衣剂(江苏铜山县农药厂)、17%呋喃丹+多菌灵种衣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制药厂)进行种子包衣,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发育都无不良影响,能显著防治玉米茎腐病,增加玉米产量。也可以在播前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2%拌种,有一定防效,同时可兼防玉米丝黑穗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2.2轮作倒茬。因地制宜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使病原物因缺乏寄主而消亡。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兼顾丰产和防病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实行玉米与马铃薯、小麦、豆类、胡麻等作物的轮作倒茬,探索玉米与其他矮秆作物的间作套种模式,或采用土地休闲和少耕等,预防和减轻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和流行。
5.2.3加强栽培管理。地膜覆盖应以秋末冬初最佳,春季顶凌覆膜次之,播前抢墒覆膜最差。肥料施用方面应多施农家肥,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施肥,尤其要注意增施钾肥,用硫酸钾18~30 kg/hm2做种肥,利于培育壮苗,减轻或延缓发病。播种上应适时播种,切忌早播造成幼苗根部冻害、加速病菌侵染。另外,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单位面积株数,减少机械损伤,积极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危害及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严格水肥管理,及时排涝,调节土壤湿度,防止植株受涝,减少诱发因素。
5.2.4消除田间病株残体。在玉米生长季节,一旦发现茎腐病零星病株就要立即人工挖除,病穴用药剂消毒,以防病害扩展蔓延;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菌源数量。严禁使用玉米病残体沤肥、堆肥,有机肥应在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5.3生物防治
通过调节植物周围的有益微生物环境来减少病原物接种数量,降低病原物致病性,抑制病害的发生。据报道对玉米茎基腐病有防治作用的生物有绿木霉、外担菌、哈茨木霉、鞍形小球壳菌、粉红单端孢菌、棘腐霉菌等[7]。
5.4药剂防治
除运用种衣剂防治茎基腐病之外,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效达70.9%、80.5%、66.5%。用15%庄园乐水剂(哈尔滨市东光化工厂)300倍液,发病初期一次用药即可奏效,施药7 d后,药效可达到88.3%~91.0%,施药11 d后,药效达到98.4%~100.0%[8]。
6参考文献
[1] 陈捷.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96-106.
[2] 杨仁义.酒泉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初探[J].甘肃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7):47-48.
[3] 咸洪泉,宋佐衡,陈捷,等.辽宁省玉米茎腐病初侵染菌源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4(5):40-42.
[4] 陈捷,宋佐衡,咸洪泉,等.玉米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5(2):117-122.
[5] 王振华.玉米茎腐病与品种抗性的研究进展[J].种子,1997(4):41-43.
[6] 温瑞,董金皋,王景合.磷、钾和蔗糖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199,3(3):26-27.
[7] 陈捷,宋佐衡,梁知杰,等.玉米茎腐病生物防治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1994,20(3):6-8.
[8] 尹万辉,李清华,张晶,等.庄园乐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初探[J].江西农业科技,1996(5):4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