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社会竞争激烈,不创新,就会灭亡。创新是社会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保障。在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社会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教育也一样,中国现行的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遗憾的是,目前它们仍然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

在中国的教育,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再到中学及大学,一直遵守着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称为:填鸭式教育或应试教育,这种方式被大多数人不被接受。因为这种方式局限了孩子们从小应该培养并且具备的一种想象力和创新力,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淡化了,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对于创新,他们会无从下手,或者一直停留在理论层次,会觉得创新很难。所以中国出来的学生,拥有一个比较刻板的特点,创作能力弱,只会接受命令做事。但是世界的潮流就是讲求创新和变革,所以中国的学生变得没有优势。

青年学生要勇于挑战学术权威——这是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在走马上任后首次出席该校学术活动时,对年轻的博士生提出的殷切期望。他强调说,要想在科学研究上从“following”(跟踪)走向“leading”(领导)和创新,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去挑战传统,挑战学术权威。

要想权威,就得有质疑,让人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最有活力”的许多青年却不会提问,更遑论挑战了。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曾一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985高校的学生表现最差的就是“课堂提问或参与讨论”: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的中国学生超过20%;只有10%的学生选择“经常”或“很经常”。美国大学生作出同样选择的,分别是3%、63%。譬如中国有无数学生在学习奥数,中国在奥数比赛中也得过无数奖牌。可是中国又有多少数学家呢?现在教育界已有所清醒,不再大力提倡奥数。

为什么会这样?人们的答案可能会比较一致:填鸭式教育或者说听话式教育。从孩子刚懂事时起,他们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非“听话”莫属。而贯穿幼儿园和小、中学的填鸭式教育,更强化了孩子们的听话意识:绝大多数教师不鼓励孩子质疑、提问,他们对孩子的最大要求,是“背背背”,是记住标准答案。

填鸭式教育的恶果,是“祖国的未来”丧失了提问、质疑的思维和能力,丧失了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人对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做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谈什么创新,说什么创意?庆幸的是,有些教师、科学家特别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不会提问的严重性,开始在自己的教学、研究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久前荣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朱冰,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别太尊师重教”,他甚至鼓励学生:“博导博导,一驳就倒”;与朱冰一起同获殊荣的清华大学年轻教授颜宁,在带领学生参加国际知名科学家出席的学术会议时,最希望他们做的事,就是勇于向这些学术权威发问。

提高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进一步推进教改以及改变整个社会环境的大工程中逐渐实现。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制度环境,这些富有创造精神的孩子们将来长大了,其创新能力最终也会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