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模式与互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式与互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建立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模式,并处理好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价值体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文化保护

[作者]马伟华,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人类学博士。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053-005

有学者曾指出:“民族精神反映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的飞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精神家园的建设与营造文化氛围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一个空洞的事物,必须通过文化载体得以呈现。因此,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精髓,尤其这些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力量,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模式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与文化保护,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创新等要素密切关联,总体看来这一模式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文化保护模式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承载着各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轨迹,展现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断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重要产物。文化的产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而且蕴含了民族情感与民族心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语言文化,都是每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不管哪个民族,其文化的核心要素都具有一种鼓舞人们适应环境,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认为,这种精神动力恰好是推动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看来,从民族文化中发掘精神要素,并将其进行凝练,提升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对于推动这个民族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各个民族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以汉族为主体所构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水融的民族关系。各个民族之间如同兄弟一般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前提。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相互借用,相互学习,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时至今日,要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就一定要认真发掘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不断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合理引导,科学有步骤地加以保护。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当盲目无章,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应当在文化保护中,有意突出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关的一些内容。例如我国各族群众创造的伦理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国家观念等都可以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而得以发展。而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在物质、精神、制度、观念、心理等方面比较综合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以及无穷的智慧,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文化的保护一定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保护中做到提升;在提升中,做到民族精神的凝聚。

(二)民族精神的继承模式

民族精神的继承,就是要从现有的精神要素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包括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也包括对现有民族精神的提升与创新。对于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有的责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一部凝结着中华民族立身处世哲学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除汉族的优良传统外,少数民族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此外,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历史上结成的“水溶相融、生死与共”的民族关系,也为我们在继承传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提供了极为稳定、和谐的发展空间。

对于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绝不是对已有精神财富的全盘接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财富中仍然具有良莠不齐的成分。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精神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构建过程中,应当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做好民族精神的弘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做好民族精神的创新。通过这样的不同机制,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提升,从而使之成为鼓舞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思想武器。

(三)民族精神的弘扬模式

作为精神层面的民族精神,应当在不断弘扬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鼓舞力量与智力支持。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因为,民族精神是我们不断向前的灵魂,没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着重重迷雾。此外,民族精神的弘扬,还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各族人民社会归属感的确认。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民族的一种心理归属以及自我身份的确认,只有每个成员都对国家、民族产生认同,他们才会以国家和民族为自豪感,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国家与民族的振兴中。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弘扬,有着无比深远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只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寻找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体系。

弘扬民族精神,从具体的操作来看,要做到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从中国历史长河中积极发掘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个案等较为鲜活的事例。此外,还要通过大众媒体,宣传中华民族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鼓舞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通过不懈努力来建设美好家园。弘扬民族精神,还应该从一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进行提升。例如,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进行制度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从我们的现有机制来看,当前我们的社会生活主流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社会各界将最多的时间以及最大的力量都投入到发展经济的相关环节中,从而忽视了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许多制度与法规也没有在塑造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彰显民族精神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找出我们精神中出现的问题,用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优良传统去鼓舞各族群众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解

决出现的精神信仰问题。

(四)民族精神的创新模式

民族精神的创新,就是要做到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全球化。时展到今天,创新民族精神摆在了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的面前。不创新民族精神,就无法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民族精神的创新,要采取各种机制来提升其内涵。民族精神的精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同仇敌忾,抵御外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奋力拼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期,我们的精神力量则是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往往被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以及使命感。因此,当前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创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博采众长”的理念,积极借鉴世界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优良传统,来创新我们的民族精神。欧美各国自近代以来,不仅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创造的各项制度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也曾一度引领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对于欧美各国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应当在“批判继承”的继承上,进行合理地吸收。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民族。创新曾经使我们这个民族,在诸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明清之际,随着我们的思想逐渐僵化,以及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我们逐渐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时至今日,我们需要创新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规章制度,更应该创新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二、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积极发掘中华文化的合理要素,并且处理好文化保护与精神价值提升的关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的关系。

(一)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民族精神价值提升的关系

周伟洲教授曾指出:“中华文化应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根据和基础;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文化,特别是其中优良的精神文化的升华和重新建构。”在各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力量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如果不做好从传统文化中提升民族精神的工作,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将显得苍白无力。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这些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优良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身历史的认知与追溯。当前,我们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旨,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唤起我们的精神追求,并塑造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只有在这种精神气质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才能在我国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

在保护传统文化以及提升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社会化的重要作用。社会学认为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从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学习生存技能与人格塑造,最终完成自己社会定位的过程。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来自社会中的风俗习惯、道德约束、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无形中对社会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使得个体与社会已有的行为模式达成一致。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人的社会化。各族群众,尤其居住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传统文化、人生礼仪、、村规族约,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也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提升精神情操,完善道德修养,理解人生意义的重要渠道。一些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化往往是他们获取知识,提升人格的桥梁。因此,搞好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对于发掘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精神价值的提升,就一定要在各族群众社会化的过程中,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学习本民族优良传统,以先辈楷模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素养。

(二)处理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是展现民族精神家园的符号,文化的创新也意味着民族精神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一点一滴逐渐形成的。它受到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特定的活动空间等要素的影响。而且,很多民族文化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展现了各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轨迹。时至今日,社会在不断发展,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许多特有的传统文化必须进行创新,才能与世界接轨。有学者曾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为了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永葆青春活力,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要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管理格局;要通过推动传统文化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来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要着眼于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遵循文化规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反复磨砺、精益求精,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

总体而言,要处理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收一些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之本;对一些不适应现代化建设,与时展背道而驰的文化我们则要及时摒弃。创新不等于建设“空中楼阁”,一定是在已有基础上的进行创造与更新。时展到今天,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之间的流动将会逐渐增多,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将会更加明显。因此,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积极应对“全球化”的一种重要举措。

(三)处理好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之间的关系

发展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前提,而弘扬民族精神又是重塑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处理好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必要。文化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自身活力,也才能成为展现民族认同,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符号。文化人类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塑性、能产性、全民性、继承性”等重要特性,这几个特性都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重塑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当前,要做好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的工作,就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

拓宽工作思路,从一些实际工作人手,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对此,有学者曾指出:“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与管理方式,形成鼓励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与风格,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族精神的弘扬,是唤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前提。当前的社会发展与国防、科技、国力、经济相对应的是强大的民族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真正调动每一个国民,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极高的民族热情,应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构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要面对社会现实,认真反思当前一些群众所出现的“丧失信仰”等“精神危机”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出行的这些精神信仰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尤其当面对社会转型时,都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心理归属等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并合理引导。社会各界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一定要通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面对外敌入侵,还是天灾人祸,我们这个民族都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都具有临危不惧,“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情操。当前,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只要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用强大的民族精神进行鼓舞与疏导,这些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三、结束语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单纯是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促进,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精神力量的推动。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讲丝毫不亚于科学技术以及管理制度,它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工作积极性的促进都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民族精神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持。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转型,许多人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必然会产生失落乃至悲观厌世等情绪,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以及对于国家和谐稳定的建设。这些情况都需要通过民族精神的创新,来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我们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时展的脉搏,从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绝对不是一潭死水,应该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各族人民心中的一丝寄托,更是鼓舞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号角。为了面对新的挑战,为了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求我们具有现代化的科技,强大的国力以及安居乐业的民生,更要求我们具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博大的民族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