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德育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德育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25-02

立足社会,德育先行,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要想顺应社会发展,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即学校德育方法重心必须转移到传统道德和思想品德上来。现就教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我讲一下几点:

一、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国家、集体、家庭、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但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学习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思想教育。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及思想品德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所有这些都以现实生活的伦理和道德为基础。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转向学生必须以德育为先导,思想端正,知识面越广,学历越高,对社会贡献就越大;反之,思想不端正,知识面越广,学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德育必须先行。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如: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关注新闻等。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正如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应试教育”的离心力甩到轨道之外,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中学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务必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是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围绕着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教改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