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外唐诗鉴赏引领我们走进诗意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外唐诗鉴赏引领我们走进诗意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专家痛心地指出当今很多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课业负担沉重,却很少受到人文教育的滋润。而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唐代诗歌,体现了大唐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精神气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在提高他们艺术品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品味和气度修为。

一、认识与思考

1.新课改对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领略到灿烂的古代文明,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和民族精髓,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五年级以上学生的诗歌阅读也有明确的评价要求:要求五年级学生“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入六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诗歌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果说五年级前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更多只是感性的认识与积累,那么六年级则要求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文的熏陶。在七~九年级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唐诗的魅力与学生素养的提升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古诗文功不可没,它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而唐诗作为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文化品格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品格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等人文特质,在青少年的性情滋养、灵魂陶冶,乃至民族精神重铸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因此,诗歌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一直都占据着一个相对重要的战略地位。

顾之川先生在《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中呼吁加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应大力提倡和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文名篇。培养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基于以上的认识,发掘唐诗中蕴涵的真、善、美特质,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是一条重要的教育途径。

二、实践与探索

课外唐诗鉴赏不同于我们平时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没有现成的课程目标,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为了开始这一课程,笔者查阅了不少古典诗词教学资料,大多数是参照课内阅读的方式组合学习材料,以诗歌的体裁或诗人为序编辑整理,而且以高中的选修课开设为主。

这一课程的目标就是要使初一的孩子由对唐诗粗浅的兴趣逐渐深入其内核,了解其文化底蕴,学习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欣赏其自然风光的美、社会人情的美、语言音韵的美、结构建筑的美以及其他艺术手段的美,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笔者从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1.关注中小学教学的连接

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中选录了53首古代诗词,其中唐诗25首,可见唐诗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唐诗重要性的认识,激活学生对唐诗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学习唐诗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和小结,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为初中的唐诗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唐诗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教师选择学习材料时可以时令节气为序组合,如开学初以中秋节为依据挑选写中秋生活的唐诗。关于中秋节的唐诗很多,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李白的《关山月》、李商隐的《嫦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其中李商隐的《嫦娥》是小学三年级学过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谈对此诗的认识,再引导学生鉴赏,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过中秋节的感受,体会唐代诗人的中秋感怀,拉近唐诗与学生的距离。当然对这些材料的处理要详略得当,重点在鉴赏和整体感悟。

教师应尽量使课程形式丰富多样,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课堂学习之外,有朗诵活动,有融诗、书、画、文为一体的手抄报制作与展示,还有诗作短剧改编及表演。定期开展的诗歌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诗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锻炼了学生听、说等语文综合能力,对正确语感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困惑与展望

1.来自社会的困惑

当今浮躁的社会心态,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家庭生活中读书习惯的缺失、传统文化的日益迷失等社会现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唐诗这一与经济生活十分遥远的文化,更被人束之高阁。

2.来自学生的困惑

由于古典诗歌语言有“寓万里于尺幅”的高度概括性,“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的表达方式,加上古今表达差异等方面带来的原因,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语言的迷宫,难以了解诗的真实意思,学生对这种“诗家语”颇感陌生,很难真正对诗歌阅读产生兴趣。且唐诗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距较远,语言的隔膜、时代的疏离感让学生对唐诗缺少天然的兴趣,这给我们的唐诗课外鉴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外,当今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重,高中升学的激烈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鉴赏唐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来自教师的困惑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没有完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更关注中考和高考成绩。这是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和社会分工严重分化的必然结果,不仅我国如此,东亚、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此特点。

教育的功利思想如此突出,必然在教师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理应是社会读书的引领者,但是只要初略地看看我们的周边,就会发现不少教师除了看看教科书、教辅材料,上网浏览一下教案、下载一些教学课件,完成继续教育课程,很少系统地有计划地读书。所以,教育的功利反映在教师身上,会极大地影响唐诗阅读。要引领七年级学生来进行课外唐诗的鉴赏,自然难度不小。

但是,尽管有以上种种的困惑与难处,我仍然坚信,唐诗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能够充实和丰盈我们人生的滋养品。苏子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对唐诗的学习与鉴赏,必将提升我们师生的人文素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