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爱的,请回头看一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爱的,请回头看一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这个一往无前向前冲冲冲的时代,我们还是希望你回头看一看

你会发现上海的老克勒们无论在何种经济环境下,都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他们可以用劣质的咖啡茶代替南美咖啡,在平庸的生活中创造着情趣。而这些坚持,只是为了保持一份体面与尊严,为了生活,而不是过活。他们的这些精彩,都是低调的平平淡淡,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成分。

或许转身中,你的生活也将变得更优雅,也更从容,即使仍然很平淡,但味道却丰富许多。

1.派克钢笔

曾几何时,钢笔与文化和品位划着直接的等号。抗战前的派克钢笔叫做“蓝宝”,因笔尖上有一颗蓝宝石而得名,当然不是真的蓝宝石,但这份气派与华丽却沿袭下来,颇受二战后上海“克勒”们的喜爱。当时最盛行的51型派克钢笔,笔套还分钟两种,一种是不锈钢的,还有一种是12k金的。

一支好笔相伴多年,这种文气颇浓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想到以前,在那还没有圆珠笔――更别提电脑――大学生们随身备上一支钢笔用来记笔记写作业的时代,不禁使人有些莫名神往。摸熟了键盘的我们,甚至连很多常用字都不知如何下笔了,当眼前的老先生用钢笔在纸上划过,留下连贯而优美的文字,让人觉得写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2.成衣定制

当年的绅士淑女们非常喜欢定制旗袍和西装,而不是购买成衣。成衣价格便宜,但真要穿出精神气来,还非得定制不可,那种对合体度以及精细手工的追求,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考究的老克勒们,往往从选料开始,就十分讲究。随着进口衣料的源源输入,穿惯了绫罗绸缎的上海小姐们迷上了蕾丝或其他透明化纤制品,而绅士们除了追求西装面料的精细柔软外,也看中其是否为“套头料”(“套头料”,指代数量极少,只能制作一套喜欢装成衣的料子),独一无二,方能显露其身份来。

然而无论布料多么华美,只有经过裁缝的妙手,才会被赋予生命力。从脖子上挂着皮尺的裁缝师傅,你就可以了解“量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看似简单的一量,却是裁缝师傅们一辈子才练就的手艺。根据一位上海老克勒的回忆,不同的定制店“量尺”的门道也不尽相同。在普通西装店,总要量肩宽、腰身、胸围、袖子等,但当时上海滩最高级的马克比斯西装店却不是如此,他们用皮尺给后背的两个斜角量一量,然后袖子再量一量,就好了。最后制作出来的成品却是非常完美,不得不令人赞叹其技艺之高超。

体味老上海风的定制:

瀚艺旗袍店

上海市长乐路221号

长乐路、茂名路、陕西南路这一代,大大小小的旗袍店不少,但这家别有一番传统的味道。镇店师傅90多岁了,瘦小精干的身材,纹丝不乱的银发,合身的绸子衬衫,一口吴侬软语,勾画出典型的上海裁缝形象。

新艺服饰

上海市南昌路137号

若是去新艺定制衣服,当然就找“陈师傅”。“陈师傅”的名字在圈子里可是响当当的,能背出所有老顾客的身材数据,客人对他的放心程度自然是百分百。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有的熟客会把所有好看的衣服图片收集起来给陈师傅参考,有的为陈师傅介绍国外的面料商,所以在陈师傅做的衣服绝对是国际化。

3.笔直的熨线

“走路笔直、穿花格子的衬衫、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洗、裤子上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非常亮”,这就是经典的上海克勒画像。从笔直的熨线中,你可以看到他们对自身要求的那份坚持,而这份坚持,让他们生活,而非过活。

4.绅士风度

在老克勒中流传着由英国人带来的关于绅士的这样一种说法:假如有位女士不慎当众放了个屁的话,那么就应该由她周围的男士起身,替她承担责任,向大家道歉。

所以以前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有人放了个屁后,几个人起来承担责任,一齐向大家道歉。这在现时听来,虽然像一个笑话,但却也道出了绅士的真谛――它不是礼帽和拐杖,也不限于男人或女人。

5.头上的“噱头”

中国第一家理发店就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而上海人爱说“噱头噱头,噱就噱在头上”,可见对发型的重视。当年整理头发自是找手艺过硬的师傅,而不是名目花俏的某某总监。在那时的上海,找到为当红明星打理发型的老师傅,门槛可没如今这么高,所以那年头的潮人们模仿明星发型,这功夫完全可以出自同一双手。

如今到理发店理发修面,有些老克勒还会自带一套非常考究的美容用品,最后的造型挺括整洁油光黑亮,维持着一种独特的美发哲学。

要有“噱头”,还得找老师傅:

南京美发

上海市南京西路784号

金字招牌,国营老店,手艺过硬的老师傅剪起来那架势有型有款。价格也不算贵,服务员只会很简练地问问喜好,然后开工,手脚利索,没有多余的嗦与推销,整个过程轻松愉快。

沪江理发店

上海市南昌路183号

当年上海滩最知名的4家理发店:“南京”、“华安”、“新新”、“沪江”,这便是其中之一了,店内的理发师基本都是从业20年以上的“老法师”,无需多言,就能根据你的头型打理出最合适的发型。

6.爱时髦,更具创意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老上海一位家境殷实,爱赶时髦的年轻人,让家人从美国寄来一条牛仔裤,还有配套的皮带。皮带的头是铁皮的,外面镀了颜色,并不耐用。于是这位年轻人就从家里拿出两枚银元,一枚照原样打了一副皮带扣,另一枚则作为工匠的手艺钱。如果你有幸见到这皮带扣,一定会为当时老上海工匠的精湛技艺所震惊――方寸之间,花纹清晰可辨,同时也会为这位当年的时代弄潮儿的独到创意而惊叹,他们其实一点不盲目,而是在时尚潮流中找寻自己的价值。

7.老上海咖啡

老上海的咖啡如梦,精致温馨又朦胧。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也如今天一般,街上静静伫立着无数的咖啡馆,空气中暗暗漂浮着浓郁的咖啡香。

虽然如今满大街都是星巴克和85度C,虽然保留老上海风味的美浓咖啡馆也已停业,但我们仍能向它的主人胡先生讨讨老上海的独特咖啡经:煮咖啡就和烧菜一样,不仅得掌握火候,掌握时间,还讲究色香味俱全。当年胡先生的父亲煮咖啡,每次都要混合3个品牌的咖啡豆――美国的SW特别香,英国的老头牌醇厚浓郁,而德蒙牌则有着漂亮的深棕色――这样色香味就都有了。

当然,那时喝咖啡的老克勒们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要遵守。一般喝奶咖有三部曲:先是闻,闻一闻这咖啡的香味,然后在不加奶加糖的情况下,喝一口清咖,品一品原汁原味,最后再是加上奶加上糖地喝。调羹也不能放在杯子里,调好奶与糖后,要放在托盘里。

咖啡香消融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陌生,那静静的咖啡馆里,只剩温情。

重温旧梦!教你自制最简单的老上海咖啡味

关键:炼乳

老上海的咖啡多采用蒸馏方式,因此使用蒸馏器具来获取清咖是最佳选择,当然如果你偏爱滴滤或压滤也没关系,但要避免速溶哦。

最后在清咖中加入一勺炼乳,无需搅拌,待其慢慢溶化,这便是最经典的老上海咖啡了。

8.自行车的简单快乐

对于颇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老上海们来说,自行车好像意味着一种自由。昔日的他们,在一踩一踏间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而今一位81岁的老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骑自行车是一种enjoyment(享受)”。它没有堵车的烦躁,倒是平添了现代人难得的一份悠闲自在,在不紧不慢中,欣赏这个城市意外而美好的风景。

9.小吃情调

说到小吃,老克勒们自是相当挑剔,若是味道不好,即使想尽办法推销,也卖不出去呢!半个世纪前的上海,就有执着的食客开了轿车去路边摊吃牛肉面,无关乎价格,只是这份心思,现在羁缚于生活与工作压力的许多人怕是都快没有了。

在张爱玲的文字里,你还能看到这样有趣的场面:晚上小贩出来卖小馄饨,她将丝袜连在一起,吊一个篮子装了钱与碗放下窗去,小贩就把馄饨盛给她。

这样朴实感人的细节,当年确是司空见惯的。或许正是这份食客与商贩对于小吃的近乎虔诚的心情,才构筑起几十年的老上海小吃的与众不同吧。而上海老克勒们对于生活美好的追求,便印证在小吃中。

独家秘籍!老克勒的吃生煎法:

传统小吃生煎馒头的美味无需多言,但其烫口的汤汁和圆滚的外形常常令吃者狼狈不堪,来学学老克勒们是如何更优雅也更美味地吃生煎的吧:

1.将生煎包咬开一个小口,汤汁就不会四溅。

2.将适量的醋从这个小口倒入生煎包内。这一步非常重要,既能降低生煎包内部的温度,避免烫口,又能减少生煎汤汁的肉腥味,使其味道更多元化。

3.稍待片刻后,先从小口吸食汤汁,然后就消灭整个生煎包吧。

10.海派西餐

二十世纪初,西餐刚进入上海时只有新派人士间或尝尝鲜,可时隔不久情形大变,当西餐从豪华的餐馆走进弄堂那小小的灶间时,它不单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更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当时很多人根据在外吃到的西餐的色、香、味、形,回家后模仿着自己烧,味道酸了就放一点糖,咸了就加一点汤,不够浓就加点面浆……烧个罗宋汤,拌个色拉,就是从那时的上海主妇开始的。上海的兼容并蓄造就了海派西餐,而这种中西合璧,便代表了上海克勒,乃至所有上海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去这些老字号尝一尝海派西餐:

德大西菜社

上海市南京西路473号

上海的老牌西餐厅,光顾的食客多是老克勒。环境依然透着“旧时”的感觉――旋转大门、木质楼梯、雕花桌椅,不妨带上爸妈来怀旧一番。

凯司令西餐咖啡馆

上海市南京西路1001号3楼

凯司令在上海的餐饮界可谓元老级,对于想找寻老上海感觉的人,来这里喝杯咖啡是个不错的选择,临窗而坐,窗外便是繁密的梧桐,老式洋房顶的结构,古铜色吊扇在欧式笼灯的辉映下越显古朴与优雅,好似把人带入老上海的意境。

新利查西餐馆

上海市徐汇区广元路196号甲

这是有些年头的西餐馆了,经常看到穿戴笔挺的老者来用餐。有趣的是,你还会看到一些上海老太太,她们常常一个人颠巍巍地来,点上一桌菜,慢慢享用后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去。

11.趣味与达观

很多东西难以被忘却,比如有轨电车的叮当声,这曾是上海经典的象征。铁轮载着木质车厢微微摇晃,是何等浪漫。一个有轨电车的老驾驶员告诉我们,在过去那个年代,开车的叫“老爷”,卖票的叫“先生”,他们就是这样互相称呼着,虽然他们可能从未享受过老爷或先生的待遇,可你却从心底里尊重他们的乐观。

对驾驶员来说,有轨电车的铃声是属于他们的音乐,这个踏铃装置就安装在司机脚边,脚一踩便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有的驾驶员是有属于自己的花样的,节奏活泼,如音乐会一般美好,这就是上海人应付生活压力的智慧,一种自得其乐、自我调节的乐观生活态度。这种响铃和今天的汽车喇叭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但却友善得多,艺术得多。

12.更轻松的AA制

老上海的学生开派对,实行的是“劈硬柴”,也就是如今的AA制,且实行起来,比起今天来反而更轻松潇洒:派对或舞会都提供自助的西点与咖啡,喜欢吃什么就自己拿,而参加的人在进屋后,都会自觉往一个特制的盒子里投5块钱。这样简单干脆的方式让每次聚会变得轻松,还免去了琐碎的人情世故,真是独到的老克勒式智慧。

13.精致的家什,精致的日子

曾经的上海人是连间小小亭子间都可以打理得整整齐齐,有腔有调的。上海生产的成套家具,床、大橱、五斗橱、桌子、椅子式样齐全,小小一间十平方米的亭子间,一堂家什放进去倒也正好。要知道,他们的住房比起我们现在来那是困难得多。

其实“小”在上海话中几乎是“可爱”或“精致”的代名词。上海人喜欢小乐惠,过过小日子,吃吃小老酒,还有小天井、小洋房、小生意、小笼馒头……“小”在上海人的心目中,不单代表精致,还暗喻着一种节制与约束在其中。在上海这样一个生活程度高的大都会,利用有限的资源营造出尽可能有质量的生活,这就是上海日子的特点。

去这些地方找寻精致上海老家具:

海派老家具

上海市茂名南路1号2楼

上海老家具

上海市陕西南路402号

老周上海旧情

上海市进贤路204号

14.永远跟上时代步伐

真要说到上海的老克勒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或许就是他们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当下的经典CD与DVD,苹果电脑,随性又不失品味的几件小摆设,在一位82岁老人的家里,你竟可以找到这么多流行元素。你若要和这些老克勒保持联系,年过古稀的老人们多半会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甚至还有微博呢!

编者后记:

优雅生活所沉淀出的美

无论“老克勒”的字源,是英文“COLOUR”,指代着一群生活丰富多采的人,或是“CLASS”以突出其中的格调,都合情合理。同90后讲老克勒,他们也许会跟你把话题转到哈里波特,伏地魔的二十种死法可能会比什么是优雅的格调更能让他们热血沸腾,但是老克勒需要的不是热血,而是情怀。

把学识融入自身,成为一种修养,以这种修养引领生活,在由于历史的断层所造就的,显得庸常的现实空间中,以他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超越寻常巷陌的坚持,开启着对于某种生活本质的探求。

关注情趣,注重细节,这些举止优雅,品位不凡的老克勒,传递给当下人们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现实生命美感的相融带来的一种品质生活。这种生活,不是蝴蝶的标本,美丽历历在目,却已经只是过往的痕迹。事实上,在当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如浮云般捉摸不定的都市图景中,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不懈的坚持,才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了解,曾经的优雅,和这种优雅与品质生活在当下展开,并向未来延展的真实的可能性。

所谓绅士淑女,代表的不是陈旧礼节与人性的束缚,在他们日常生活与相处的恰如其分的礼仪中,所呈现的,恰恰是从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所有人能在相同的条件下,共同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的途径。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了这一切之后,我们才能够领会到,老克勒们在现实空间中身体力行继续营造着的,充满了历史与文化所沉淀出的美。

而这种美,或许就是生活本身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