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担保类企业综合风险评价及预警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担保类企业综合风险评价及预警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中国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其风险也随之剧增,如何能帮助担保企业尽早预测风险、尽早化解风险,成为当前担保类企业的首要难题。若能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一系列程序去详细探讨担保类企业风险产生的根源以及其项目的风险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担保项目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便于担保机构将担保项目风险进行准确定位,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风险控制策略——内控的相互牵制制度的建立、风险规避策略——反担保的管理、风险分割策略——担保保证金制度建立等等,可为担保行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风险预警方案。

关键词:担保企业;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26-03

随着全国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担保机构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数量也开始增多,涉及到的业务领域也更广泛,在经济发展中也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担保企业本身从事的就是具有很高风险性的商业行为。整个担保行业风险的增大,伴随而来的是银行资金风险增大和民间资金风险增大的双重风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抗风险能力增强,整个担保行业才能真正做到稳定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担保行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尝试性地从担保类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一系列程序上去研究担保类行业的风险控制,针对中国对担保类行业的需求,探讨适合中国担保类行业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预警方案,促使中国的担保类行业主动响应、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中国金融业建设,为中国担保类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一、担保企业风险预警流程图

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COSO)2001年正式对外公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框架是一个在战略决策以及在整个企业中贯穿实施的过程,用于识别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的范围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ERM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设别、风险评价、风险回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八个基本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了风险管理机制。它的终极目标是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鉴于此,中国担保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可借鉴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部分相关原理,为担保企业减少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根据ERM的部分相关原理,本文将中国担保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划分为以下几个流程(见图1)。

二、担保企业风险模糊评价步骤

第一步,根据被研究的担保企业实际情况,识别风险评价内容,选定评价因素,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四层:第一层:决策目标(A),以担保类企业终极风险的控制为总目标。第二层:目标层(B),根据担保企业风险模型=内部风险B2×外部风险B1。第三层:子目标(C),根据担保内部风险=人的风险C1×管理风险C2。第四层:指标层(D),根据担保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分解出影响B2、C3、C1的多个因素。第二步,根据各风险因素在导致风险事物中影响程度不同,确定权重,构造判断矩阵。

具体办法是:首先,结合被研究的担保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德尔菲法对担保类企业部分项目经理进行调查问卷,请各位被抽取的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并按照(图2)所列的判断矩阵标度说明,运用两两比较法,逐层分析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得出成对比较矩阵。其次,再对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将各要素对整体评价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作为权重分配到各项目上。最后,综合各专家的意见和结果,形成权重Wi,得出判断矩阵。

第三步,进行层次单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运用数理统计和Excel软件计算出各层单排序。

第四步,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用AHP来测量所作的成对比较的一致性。

第五步,根据评价的要求,设置等级评语,如低、较低、中、较高、高等,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风险因素分析法确定企业风险的等级评分评语集:[ 1—2为低度风险,3—1为较低度风险,5—6为中度风险,7—8为较高度风险,9—10为高度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每次担保项目、以及担保机构的所有担保项目的进度如何、合作银行目前的政策和额度等因素按照本文提供的这种综合评分规则进行综合评定。如果认为可以对该项目进行担保,则将结果上报项目评估委员会。这样的逐级上报的制度,不仅能够从担保项目本身来衡量风险,也能够根据担保公司的当时实际状况来进行综合评定,作出最有利于担保机构的决定。

三、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按各类风险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选择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策略,通过缩小损失程度,将可能的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1.风险回避策略,建立反担保机制。风险回避策略指在担保作业过程中,经过预测,内部人员认为所面临的风险无法控制,或控制成本太高没有必要进行控制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回避策略。中国企业人员要客观评价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管理机制能力,慎重选择担保项目,尽力规避缺乏人力资源支持、行业跨度大、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可以设置反担保机制,如,担保机构在设置反担保物时,一般要求其具有以下条件:(1)中小企业在抵押或质押式,拥有经过有关法定机构批准的实际所有权;(2)反担保物加上其他一些反担保措施的金额总和大于担保机构的项目担保额;(3)不存在其他的而一些违反法律或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情况出现。

担保机构也可以通过让申请担保企业提供保证人的方式作为反担保。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担保机构需要详细审查这个保证人。但由于保证人方式的反担保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在实际业务中,担保机构都是反担保物方式跟保证人方式结合使用的。

2.风险分割策略,设置保证金制度。风险分割策略指担保人员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特性进行分割,按照风险的依存状态不同将担保项目分割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对那些风险程度较高的项目,更加谨慎行事,适当时可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随着担保行业的竞争激烈,以及行业风险的加大,为了降低在保项目的履约风险,担保机构也应该建立保证金制度。通过对每个项目的履约保证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被担保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其还款意识。保证金主要是一旦借款企业没有按时全额偿还银行贷款,担保机构发生代偿行为,则担保机构可以自行先将保证金偿还银行贷款,弥补其损失。防止贷款风险的扩大化。

3.风险控制策略,建立相互牵制制度。风险控制策略指担保企业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限定与控制风险。它可分为组织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涉及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内部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实行工作职责分工与牵制等,如:可以针对担保项目根据重要程度分别由不同的级别的领导负责,部门经理、主管项目经理、项目执行者等进行相互牵制。而且因为担保机构在同一时期会有许多不同的担保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此次担保项目以及担保机构的所有担保项目的进度如何、合作银行目前的政策和额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如果认为可以对该项目进行担保,则将结果上报项目评估委员会。这样的逐级上报的制度,不仅能够从担保项目本身来衡量风险,也能够根据担保公司的当时实际状况来进行综合评定,作出最有利于担保机构的决定。外部控制涉及国家法令、行政监察控制等。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中国担保类企业是有风险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一系列程序去详细分析和控制担保类企业风险。同时,对担保项目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便可以使担保机构将担保项目风险进行准确定位,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风险控制策略——内控的相互牵制制度的建立、风险规避策略——反担保的管理、风险分割策略——担保保证金制度建立等等,这样,可以帮助担保企业管理层在实际工作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改善外部环境,理顺内部关系,使企业风险降低到最小化,促进企业不断健康、快速、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德安,田靖宇.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运行风险及控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0,(6).

[2] 仲彬,刘念,毕顺荣.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金融研究,2002,(4).

[3] 张兵,胡俊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

[4] 蒋放鸣.建立中国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9).

[5] 江世银.论区域金融调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