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新就业时期“预开发班”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新就业时期“预开发班”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金融海啸的退去,引发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为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得先机,许多企业开始了校企合作,开设“预开发班”。学校也促进课程改革,有效利用企业实践条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文分析了“预开发班”模式的产生原因,特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预开发班;校企合作;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一、新时期就业难与招工难的双重矛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2008年的环球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经济萧条,由此产生了严峻的就业环境。但近两年随着金融海啸的退去,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况发生了新变化。

一方面,大学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就业处境――要么“毕业=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要么只能拿到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的薪金,生活倍感艰辛。最近的新闻报道也证实了后一点,如第一财经日报在2011年3月8日的文章《民工荒倒逼薪酬上涨 大学生起薪比不上农民工》中提到,根据智联招聘薪酬数据研究中心的统计,2010年,企业给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2694元/月,按学历分类,大专学历的平均起薪为1607元/月,本科为2321元/月,硕士为3254元/月,博士为4681元/月。而每月2000元左右的薪水,在沿海很多城市,甚至都无法招到有一定经验的电焊工、瓦工或木工等技术类农民工。

而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复苏,各大跨国公司及国内知名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抢夺战。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和深圳,大约 45% 的就业人员有过跳槽经历。这一比例在上海也同样很高,该市有 56.3 % 的年轻人表示,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频繁的跳槽,企业之间互相挖墙脚式的人才争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数据恰好佐证了人才战激烈的现状。

二、如何解决双重矛盾

大学生抱怨找不到好工作,而企业却又抱怨招不到优秀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双重矛盾呢?

究其原因,在于教育体制和市场需求的脱钩,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需要进行建设与培养的,因此很难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逐步引入市场的力量,以需求为导向,以人才的终极培养为目的。

一项关于大学生求职难的调查显示出社会经验的重要性。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大型调查显示,在问到“雇主最看重求职者什么”时,57.8% 的雇主最先看的是“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其次是“专业”(44%)、“毕业院校”(28%)、“英语、计算机等水平”(21.6%),只有 3.5% 的雇主会首先看毕业生的“在校成绩”。

可见,应届学生的硬伤是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而在现今大学教育还未完全引入市场的条件下,寻求其他方法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就显得势在必行。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如果把握的足够好,反而可以成为招聘的一个新亮点。如最近几年大热的校园实习生项目,正是因为企业发现如果大家都不给在校学生的假期实习亮绿灯的话,那么具备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少,对自己将来的招聘工作也会十分不利。与其吸引别的公司培训出的员工,不如在起跑线自己进行培训。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了校园实习生项目,每当临近假期时,对实习生资源的争夺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强度。

同时,很多企业另辟蹊径,借鉴了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开发出一个全新的模式――“预开发班”。

图1. 新时期就业难与招工难双重矛盾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三、何为“预开发班”

1.“预开发班”的兴起。“预开发班”模式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招聘方式,有着不同于以往招聘方式的特点,亦或者说是结合了两者的特点。与传统校园招聘活动相比,他们的目标对象是尚未进入毕业学年的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一点与校园实习生一致;而在培训方式上,与校园实习生进入企业学习的模式不同,采用校园教育的方式,通过选修企业定制的一些课程,通过考试后进入企业工作,这一点又与传统校园招聘活动类似。目前在国内此模式的招聘活动主要有一汽大众公司的“3+1预开发班”,百度公司的“联合实验室”,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企校联合培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2+2本科培养体系”等等。虽名称不同,各企业的招聘活动也各有特色,但总体模式是一致的,即合理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

经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这种“预开发班”模式,与06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所倡导的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实施校企合作的思路是一致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进行全过程跟踪,因此这种培养方式是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的各种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实习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预开发班”的运行机制。那么这种“预开发班”模式是如何运行的呢?以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一汽大众公司的“3+1预开发班”为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其他公司的项目特点相同,在招收专业和学年制上可能有些许差异。

依托大众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一汽大众公司的“3+1预开发班”近几年备受关注。此项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重庆大学六所知名高校开展。主要招收车辆工程等工科专业,在最后一年的学校时光中,利用周六、周日以及业余时间进行约300学时的培训课程。同时会不定期组织专项讲座,组织预开发学生到一汽大众体验实习和组织预开发学生到当地经销商进行品牌体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德语和汽车产品知识及其他专项培训。经过这样的培训后,在满足公司本年度校园招聘条件的前提下,一汽大众将优先招聘预开发班的学生,即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就业保证。

四、“预开发班”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策

1.三个主体。“预开发班”模式在给企业带来积极效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同时困扰着用人单位和学生。由于“预开发班”模式属于新生事物,各种相关制度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这就可能会导致“预开发班”模式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

“预开发班”模式共存在着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学生。只有明确这三者在该模式下的权利义务,才能顺利地解决可能会出现的纠纷问题。

首先是学校。在“预开发班”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身处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更要负责教育管理“预开发班”项目的学生。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由教育关系确定的,而与企业之间则是通过协议约定的。

其次是企业。由于该模式是企业与学校高度协作的产物,企业在整个模式中的参与程度很高。企业享有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权利,包括联合制定开设专业、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考核评估方法等等。同时,因为它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并负责安排毕业生的就业,这就与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最后是学生。当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学生组成“预开发班”,并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时,就互相约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学生有义务接受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管理,同时也享有在毕业后优先进入企业就业的权利。

图2. 预开发班模式的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2.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策

①缺少系统的企业内部培训。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预开发班期间对这些即将成为“员工”的学生进行的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学生们认为企业的培训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企业规章制度、历史、文化介绍上,而没有就工作方法与技能进行深入的指导与交流。

对策:“预开发班”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选择和课程安排,以便于满足企业在用人时间上的要求。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根据不同企业进行新课程及教材的开发。这些新课程是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确定的,体现了不同企业的要求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②学生学习能动性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懈怠等心理状态,表现为无所事事,缺乏激情,自由散漫等等。原因是学生认为进入预开发班,自己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不再投入过多精力。

对策:除了课程与教材开发,完善的考核制度也是保证“预开发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制定相应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在规范和鼓励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的同时,充分提高教学设施和试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在时间和地点上提供方便,建立合适的淘汰制度,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③学生流动性高,易流失。在临近毕业的一年到半年间,绝大部分学生才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规划,这样可能会出现流失的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公司产生不同的看法,不愿继续在公司就业;第二,学生已经在被待遇更好的企业雇佣;第三,准备出国、公务员考试、考研或其他原因。

对策:解决此类问题,应做到有前瞻性,一方面在出现问题前明确学生的义务,主要包括是否可以违约,违约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另一方面也要企业通过提高工作的待遇水平,从而吸引优秀学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投入产出比,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前提下,避免企业,学校资源的浪费。

图3. 预开发班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五、结论

“预开发班”模式的出现给企业带来的积极效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有效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有利于人才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相关制度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还是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可能出现。只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才能避免纠纷问题的出现。学校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为学生把好关,普及与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企业应该给予此模式足够的重视,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解决学生流失的问题,避免企业的隐性损失,创造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学习积极性,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琼,刘晓景,马晓非.民工荒倒逼薪酬上涨,大学生起薪比不上农民工[J].第一财经日报 2011-3-8.

[2]杨伟国,陈玉杰.“十二五’’时期中国就业形势、战略定位与政策选择[J].教学与研究, 2010(9).

[3],姜晓霞.实习生计划大学生和企业双赢的新举措.[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