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发展道路

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同属欧盟的德国则有一番不同的景象。这不得不归功于德国独特的经济道路。仔细观察德国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迄今为止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一条道路。

德国的经济体制可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它的特点一是自由市场竞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点,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第二是秩序,这点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只有德国强调有序的市场竞争,这也是它吸取历史教训后得出的认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导致竞争的无序,加上多方面原因,最后希特勒获取了权力。第三是社会公平正义。德国有深厚的基督教传统,民众大部分为基督教徒,尤其强调社会责任。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非常符合德国国情,使德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1949年联邦德国于二战后的废墟中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只用了15年时间,便已超越世界大部分国家,综合国力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到7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前两年被中国超越,目前排名第四,但前面的几个国家无论人口、面积都远比德国大得多,应该说这个成绩是很值得骄傲的。

欧美多数国家的政府经常频繁更换,即使政策实施得当而广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其首脑顶多可以连任一次。而德国虽为民主体制国家,但对政府首脑的任期并无严格限制。这种制度独具特色:资本主义中蕴含一定的社会主义的元素,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德国历届政府执行经济政策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适中、适度、平衡,从不走极端。德国人对“中庸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水平很高,左右两大党轮流执政,不断对走偏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纠正和调整,从而避免过度左偏或右偏。从政党的轮替可看出,德国民众是非常理智、理性的。二战刚结束的十几年,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政府最在行,于是民众就选择政府掌权。政府执政了一段时间后,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让左派政府执政,以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选择实在精妙,一个人明智不足为奇,难的是选举是全体选民所左右的,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法律框架内活动的经济政策

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内活动,法律制度对政府的行为作了规范,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政府要做什么,如何做,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法律都作了详细规定。经济危机中,德国政府的从容即来源于此。

德国为保证自由市场竞争,于1909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另外有一部颁布于1967年的《稳定与增长法》,是德国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规定政府如何稳定经济的法律。20多年后,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法等国才开始群起而仿之。这部法律确定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一是稳定物价,为什么要稳定物价?如果物价不稳定,国民财富就会挥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高,这是每届政府的第一要务。其次是充分就业。政府必须为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将此上升为政府的目标之一,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三是内外贸平衡。四是在这三点基础之上的“适度的经济增长”。“适度”一词已明确写进德国的《稳定与增长法》,以保证经济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稳定与增长法》规定的四大目标非常高明,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这四大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比如要稳定物价,就会与经济增长产生矛盾,因为经济增长需要钱来刺激;再比如就业政策,如果物价不能平稳,经济增长不快,创造的岗位就少,等等。如何让这四大目标协调发展,这对政府的执政水平是一个考验。

德国政府为此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稳定物价。央行(联邦银行)和政府脱钩,独立于政府而存在——如果央行依附于政府,就如同一个人左手花钱,右手生产钱,花钱的手就不会有压力,很可能浪费资源。稳定物价还需要有“适度的”工资增长的配合。德国的资方和劳方是社会伙伴关系(即资本家、工人并非两个对立的阶级,彼此都要为对方着想),工人不能要求每年快速提高工资,一定要一步步稳健地提升,这样资本家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期间,政府以第三者的角色介入劳资谈判,公布一些数据,如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物价增长多少,预计明年是多少,未来政府财政投入,等等。用这些导向性的数据影响谈判,让双方心里都有条底线,大家有了共识,就能避免漫天要价。

第二是财政投入的问题。德国政府认为当经济平稳增长时,政府之手要尽量减少干预,只有在经济发生波动时,政府的手才要伸出来,但也不能完全伸开。早在1967、1968年德国爆发第一次经济衰退时,政府就开始进行经济干预了。它对财政投入的选点选得非常准确,首先从产业和区域通盘考虑,把更多资金投向经济呈弱势的地方,以弥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再者从企业类型上看,把更多的资金投到中小企业中去,降低银行利率,将金融环境放宽,让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如同中医的针灸一样,对准穴位下针,然后整体就活了过来。

欧债危机中,德国的财政投入也是适度的。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美国财政的投入为7800亿美元,而德国政府计划于2009年和2010年投入1200亿欧元,实际总共才用了800亿欧元。为何在财政投入上一定要克制呢?好比医生为病人开药,对剂量的把握非常关键,适量的药是治病的,过量则会致人死亡。

德国法律中还有一个条款被称为“刹车条款”,即在经济过热时对经济活动有一个“刹车机制”。政府平日会对企业征收“平衡基金”,在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悄悄地收一点儿钱,企业的反弹力度也不大,等到经济危机降临时,政府可凭这笔基金刺激经济,企业可拿到一大笔补助。如此政府便不必靠借贷过日子。

德国政府对债务活动也有严格的限制,为此还制定了专门的法案,2009年便计划将债务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以内,这个目标将持续到2016年。为此,政府必须把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全部砍掉,主要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入手。一方面降低社会福利的开支,另一方面削减对外援助。譬如从2010年起,德国就已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了。德国政府主动限制自己财政支出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虽不会直接拨款给企业,但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工人补贴。比如短工原来一小时能赚8欧元,但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约15欧元才能满足,另外7欧元便由政府补贴。但补贴不是无限期的,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此可让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多雇些员工,付钱少,又能解决就业问题。在这几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德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