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使之泪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使之泪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野生动物是那样美好,与我们同是地球的生物成员,更和我们相依相伴。然而,在我们享受现代化生活时可曾意识到,人类早已深深地伤害了这些可爱的宝贝,侵占、破坏它们的栖息之地,甚至残忍地猎杀它们,使它们苦痛地徘徊在死与生的边缘。珍惜、保护这些天使般的生灵,不再让它们流下伤心的泪滴,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

野生动物的泪,滴在我们心底

当我们长久地生活在由各种现代化元素建构装饰而成的高楼中,可否感受到了渐渐远离自然的痛楚?有多久没有走出这如桎梏一般的厦宇,奔向那山花烂漫的所在,听听鸟儿啾啾的鸣叫声,嗅一嗅草叶与泥土的芬芳?当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生活所给予的种种便利之时,可曾想过我们正在不断破坏、侵占着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令它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挣扎,甚至面临死亡的危险?当我们一次次听到污染生境的报道,诸如石油泄漏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次次看到野生动物被残忍猎杀以满足人类种种欲求、进而成为谋取商业暴利的画面,可曾想到这对野生动物将是致命的打击与摧残?

地球是一个生物圈,已知的生物物种约有两百万,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地球上美丽的生物世界。在地球演变的漫长过程中,每个物种各显其能,在自然的驱使下进化、消亡,此消彼长。人类虽然是当代物种进化的最高端,但也只是地球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已。事实上,人类的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占用地球资源,并挤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机会。人类自诞生至今只有三百万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人类与其他动物相互依存、共同进化,才使得地球成为宇宙中已知的生物种类和生境最为丰富的星球。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现代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自然的恩赐,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地球资源造就和养活了人类,而人类自身本不该有的优越感竟在精神上成为过度侵占资源、破坏环境、摧残生物的理由与借口。

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加快了现代化进程。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们索取地球资源的趋势愈演愈烈。现代化带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球生态及人类的生活环境也趋于恶化。动植物的栖息地日渐萎缩,野生物种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在加剧,一些人类尚未发现的物种也在默默地消失。人类现代化生活的完善竟是惨烈地以牺牲野生动植物的生命为代价。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用“地球生态指数”评价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数据显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七,而且呈现加速的趋势。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1年公布的《濒危物种红皮书》数据显示,已评估的59508个物种中有797种已经灭绝,濒危和极度濒危物种共9367种。中国的情况则更加严峻,比如全球范围内虎有八种,历史记录中国分布着五种,其中新疆虎和华南虎已经野外灭绝,孟加拉虎和东南亚虎已经多年不见踪影,据推测也已野外灭绝,东北虎野外数量只有几十只;藏羚羊从一百万只减少到最低7.5万只;目前野生丹顶鹤的数量不足一千只;即使是生存需要非常低的各种蛙类,野外也难觅身影。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严峻体现了当前地球物种的生存危机。作为当代地球的主宰者——人类,我们该如何面对?

宝贝,我们不能失去你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仅仅是地球物种中的一员。生物和人类一样,同样有着合法的地位,有着在地球上生活的平等权利。然而人类却“自豪”地认为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停不下贪婪向自然索取的步伐,毫无顾忌地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毫不留情地残害那些与我们相依相守的动物。这与其说是野生动物的悲哀,不如说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情感,不是只有人类在生存与毁灭之间挣扎时才会流下痛苦的泪滴。为何野生动物流下的泪,人类竟看不到?为何野生动物心中的苦痛,人类竟丝毫不觉?它们是那样可爱的生灵,从不曾处心积虑地意图从人类这里无端无尽地索取;相反,它们带给人们那么多惊喜、感动与快乐。面对它们单纯而清澈的双眼,我们的心中难道不会涌起难言的愧疚,难道真的会无动于衷么?人类是那样欲壑难填,不仅侵占它们的生境,更残忍地猎杀它们,只为了满足卑劣的口腹之欲,或是填补人类求取动物皮毛、牙齿等做成衣衫或装饰品的欲望,进而成为谋取商业高额利润的卑鄙手段。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将面对一个草木凋敝、生物灭绝的星球,那人类自身将会陷入怎样的生存危机,又会感受到怎样彻骨的孤寂?

我们与自然、生物本就是地球上相伴相生的共同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也许我们早该警醒地意识到,爱护自然、保护生物本就是我们最自然不过的责任与使命。珍惜地球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而破坏自然、摧残生物必然是为人类自己铺下通往坟墓的道路。

摄影年赛,唤起心中的痛与爱

为了鼓励全球专业与业余摄影师记录自然的奇观与多样性,从而使人类认识到自然之美及其重要性,并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的关注,英国BBC《野生动物》杂志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64年联合创办了“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年赛创办之初只包括三个类别,共600件英国本土作品。如今,年赛已收到全球超过90个国家的40000多幅作品,并设有多项组别,每年十月还在英国伦敦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自1987年起,年赛的获奖作品开始在英国国内巡回展出,并逐渐扩展到包含德国、瑞士、荷兰、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等国在内的35个国家巡回展出,成为当地摄影界和环保界的一项重要活动。如今,年赛已成为国际野生动物摄影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一项赛事。

2001年10月25日,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以一幅展现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滇金丝猴的作品获得年赛“濒危物种”单项大奖。这是中国摄影师首次在此赛事上获奖,由此更多国人知晓了这一国际摄影比赛。

2009年9月,北京动物园与奚志农率领的野性中国工作室经过精心策划和努力工作,首次使“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2008年度获奖作品巡展在中国举行。“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年度获奖作品引入中国并非单纯的资金问题,实际上,年赛组委会对承办单位资质有着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在确认承办单位是否存在动物福利不良记录方面让北京动物园感受到了英国人的认真。策划方案中原有的几家中国动物园因为没有通过年赛组委会资质审查而遗憾地错失良机。这也让中国的动物园更加了解国外相关组织对动物福利的重视和管理情况,加强了中国动物园与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交流合作,给我们启示,并促使我国相关领域工作的改进。

2010年和2011年北京动物园与野性中国工作室再次引进“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年度获奖作品,并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展出。同时,在增加主办单位的基础上,逐渐在国内不同地区的动物园进行巡展,满足广大摄影爱好者、环保志愿者和公众的需

求。今年是主办单位第四次将这一国际顶尖摄影展览引入中国,于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展览,共展出100余幅2011年度获奖作品,之后将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浙江自然博物馆巡展。主办单位希望将这一展览变为保留项目,让人们每年都能近距离欣赏到世界顶级水准的野生生物摄影作品。

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欣赏每幅作品并认真阅读每幅图说时,仿佛看到了摄影师对野生动物多年追逐的脚步和一颗痴迷的心。摄影师或爬冰卧雪,或潜入海底,或身入绝境,将精彩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经典。他们通过镜头记录下动物的隐秘生活,使我们意识到它们遥远的存在。他们不仅用镜头,更用真挚的情感记录下了物种真实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野生动物及其所处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传达了他们对野生动物发自心底的爱。没有爱,怎么会有那一幅幅撼动心灵最深处、撩拨内心最柔软角落的照片?每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一份创意,给我们启迪,令我们沉思。

“摄影师拥有感动世界的力量。”BBC《野生动物》杂志前任主编Rosamund Kidman Cox这样说道,“在揭示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和屈辱,以及野生动物在人类步步紧逼之下不断消亡的情景时,图片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用心去保护,你一定可以

保护物种的核心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栖息地,给每个物种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使它们平静生活、永续繁衍,与人类相依相伴地在地球上共存。

野生动物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个方面。就地保护指的是保护野外栖息地,即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这是保护的核心;迁地保护就是将濒危野生动物迁出野外或部分迁出野外,在人工饲养下进行饲养繁殖,最终再回归自然。实践证明,迁地保护是拯救濒危物种的有效方法,国内外均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我国的朱鹮,1981年在野外仅存七只,当时的林业主管部门决定将部分野生朱鹮转移到北京动物园和陕西洋县进行圈养繁殖。经过多年的努力,圈养朱鹮的数量增长很快,最终放归野外。目前野外朱鹮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千六百只。

动物园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它经历了从猎奇观赏到保护教育的职能转变。现代动物园的核心使命是建立城市人群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联系纽带,让更多的城市人关注自然、认识自然,使科学的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

珍惜自然、珍爱动物需要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来。看到年赛中这些震撼人心的照片,看到野生动物眼中流露的光,相信你一定想为它们做点什么。事实上,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你可以捐款捐物来支持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可以坚决不穿由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坚决抵制用动物牙齿等做成的装饰品,并呼吁身边的人也这样做;可以坚决不吃以野生动物为原料制作的菜肴,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此类饭店的违法现象;可以学习专业知识来参与某一物种的保护;可以树立尊重生命、尊重物种、平等看待人与生物的生态观,积极向周围的人们宣传保护理念;也可以联系并加入相关保护组织,作为志愿者参与宣传保护活动及野外保护工作等。现在有很多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组织,比如野性中国工作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WCA)等。你还可以过起当下最时尚的低碳节能生活,远离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减少利用自然资源。比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砍伐;节约一滴水,减缓湿地萎缩;少浪费一粒米,降低农业侵占动物的栖息地;珍惜身边的花草树木,给昆虫、小鸟留下栖息隐蔽的空间。当然,如果有条件和兴趣的话,你也可以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动物的生存状况并传递给社会。相信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自然、保护动物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们能够在世间好好地生存下去,我们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不再让这些如天使一般的野生动物流泪,不再让它们在痛苦中挣扎,不再让它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与心愿。

足迹

罗伯特·弗瑞尔(Robert Friel)

[英国]

南乔治亚岛湿润的沙滩上,毛茸茸的幼年帝企鹅正在小心翼翼地靠近摄影师的脚印。“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时刻,然而也令人真切地意识到,无论我们的来访是多么短暂而谨慎,这仍是对它们生存空间的入侵。”拍摄者说。帝企鹅生活在偏远的次南极岛屿,那里很少有人类活动,所以它们才会与人如此亲近,可惜这样的情景已经很难见到了。

铁道上的郊狼

马丁·库珀(Martin Cooper)

[加拿大]

一只郊狼从铁轨旁的灌木丛中窜了出来,在铁轨上嗅寻着啮齿动物留下的踪迹。郊狼本该生活在野外,却无奈地来到城郊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城市环境的改善也许同时意味着野外环境的恶化。

小小的温暖

西里尔·洛索(Cyril Ruoso)

[法国]

幼年的川金丝猴把自己缩成一个毛球,通过玩耍和进食来温暖自己。这类金丝猴生活在秦岭高处,主要以树叶、树皮和嫩芽为食。像这样独坐的小猴很容易受到苍鹰及金雕的攻击。我国已在陕西、四川、甘肃和湖北建立了金丝猴保护区,目前种群数量正在稳定增长。

捣蛋鬼

斯泰法诺·翁特辛尔(Stefano Unterthjner)

[意大利]

黑冠短尾猴通常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森林中,偶尔也会到海滩上寻找掉落的水果和坚果,还会将拍打海浪当作游戏。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黑冠短尾猴还能拥有如此安静的家园,也算令人稍感安慰了。

冰的束缚

米豪·布律斯基(Michal Budzynski)

[波兰]

波兰的冬季很寒冷。在贝斯基德山脚下的湖边,一棵孤零零的树生长在冰的裂缝里。在恶劣的环境下,每个物种都展现出无比顽强的生存力,令人感动。

沙地跑者

丹·米德(Dan Mead)

[美国]

鸵鸟父母在前面带路,一只雏鸟掉队了,此时小鸟极易受到攻击。接下来的一幕令摄影师大吃一惊:它们突然转向右侧,冲上了最近的沙丘。沙丘至少有100米高,坡度在30度以上。沙粒从它们脚下滑开,整个家庭就这样消失在纳米比亚沙丘了。与其他鸟类相同,它们靠大量产卵来抵消小雏死亡,以维持种群延续。

春之预兆

桑德拉·巴托查(Sandra Bartocha)

[德国]

德国托伦希希湖岸的沼泽地上,几朵精致的雪花莲挂在几条光秃秃的纠缠在一起的枝条上,落日给湖面镀上了一层美丽的橘黄色。但愿这样的景色不会消失。

魔幻森林

桑德拉·巴托查(Sandra Bartocha)

[德国]

魔幻森林是一片位于德国尼恩哈根的古老山毛榉森林。它抵御着波罗的海严酷的强风,地表没有生机,这是它诡异名称的来源。然而,在一场雪后,这座森林变得异常美丽而安静,树木朦胧地隐藏在雪中,大朵魔法般的雪花飘落。

平衡的艺术

罗伊·曼格斯尼斯(Roy Mangersnes)

[挪威]

挪威西佳伦镇被白雪覆盖的沙滩上,有几只黄鸦正在雪中寻找野生黑麦吃。在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在雪后的房前屋后投撒鸟儿可食之物,帮助小鸟度过难关。

抢夺海鹦

马塞洛·卡兰德里尼(Marcello Calandrini)

[意大利]

一群红嘴鸥正试图抢夺一只海鹦嘴里的玉筋属鱼。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动物之间虽有食物竞争,依然相互依存,这是自然法则。但^类与动物之间的竞争却无一例外的以动物失败、甚至灭绝而告终。

暗夜中的鲨鱼

托马斯·彼得·佩斯查(Thomas Peter Peschak)

[德国/南非]

探险船所用的聚光灯发出的光芒投射到印度礁礁石附近的海水中,照亮了一群年幼的直翅真鲨。摄影师是探险队的一员,他们的目标是统计这一脆弱物种的数量。在太平洋之外,直翅真鲨只在有限的几个地方出没,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直翅真鲨群体的数目超过50个。现在鲨鱼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的过度捕猎,而残忍地食用鱼翅则是重要原因。

晨星

熊凯基(Kah Kit Yoong)

[澳大利亚]

清晨,新西兰南岛帕帕瓦罗国家公园的海岸上,多彩的岩石堆叠起来,令这处海岸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在退潮的海滩上,鱼海星绚丽夺目的颜色平衡了清晨光线的深蓝色,这样的宁静与梦幻令人沉醉。遗憾的是,这样美好的景象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吴兆铮

北京动物园园长,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总工。

张金国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研究员,圈养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牛文会

北京动物园科普馆馆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