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之一,如何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感恩教育的概念入手,层层深入,阐明了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渗透,并重点阐明了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技校 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感恩,字面意义理解为感知、感谢和报答别人的恩情。其延伸意义可概括为一是接受恩情并表示感谢,二是学习别人,向别人一样施恩,三是传承恩情,使之更为广泛,并形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懂得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善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激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试想,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怎能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何谈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心呢?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感恩教育既是学生思想品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堂情感熏陶的重要内容,对于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品味文章情感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将让学生既获得知识量的增加,又获得情感的洗涤,树立起爱与被爱、获得与给予并存的价值取向。

一.技校语文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21世纪的今天,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情感缺失、道德缺失及信仰危机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即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此外,垃圾文化渐渐腐蚀未成年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的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现阶段的技工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升高中无望的孩子,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差、自律能力差,并且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并将这种恶习带到学校。由此滋生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迟到、旷课、厌学、不尊重他人,甚至有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发生。因此作为技校的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艰巨任务。而技校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握好语文学科既是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课程性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摒弃不良行为,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工人才。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二.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渗透方式

2006年版广东省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习惯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人生、关注社会、积极进取、奋发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语文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内涵,选择最好的感恩教育渗透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知恩。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感恩素材,所涉及的感恩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感恩内容,要利用它们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语文课要在教学中增强感恩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感恩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初级阶段——知恩

1.1父母之恩

广东省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涉及感恩这一话题。如《母亲情怀》讲述的是作为女儿的作者为母亲买面包时的所见所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伟大的母亲情怀。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该重点让学生去体会母亲一生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深沉与博大情怀。又如史铁生《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更是通过娓娓道来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坚忍的母亲如何为自己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默默奉献的伟大形象。

1.2自然之恩

徐迟的《黄山记》是一篇独具匠心的游记文章,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学习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题,并借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壮丽山河来赞美伟大的时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山河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1.3祖国、社会之恩

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感念父母之恩,孝敬父母,培养责任,如何感念自然之恩,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凡此种种,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地渗透给学生,为其一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因此,语文课上的感恩教育要在教学准备、教学文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信息反馈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技校生感恩价值观取向应该确立为下面几种:

一是感恩要珍爱生命。懂得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还是父母的崇高赠与、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珍爱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燃烧出绚丽的光彩,用生命之光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感天动地 震撼你我》中的田世国是最好的榜样: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母亲的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二是感恩要承担责任。一个人的责任大致有家庭责任,孝敬父母、抚养后代;国家责任,报效祖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学习榜样,以榜样的言行指导我的行动,《语文》课本里不乏刘翔这样为国争光的当代偶像;不乏徐本禹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放弃读研的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支教,用实实在在的的行动谱写一曲报恩的青春赞歌;不乏任长霞这样的原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百姓操劳不惜牺牲的女英雄……

对教材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倾诉情怀的基础上报恩。懂得报恩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学生修养、端正学生品行的情感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时常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教导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把感恩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老师应该采用其他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

(1)通过课堂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写作经过作者的深入思考,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写作中,更能凸显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作是体现感恩心理的载体,是感恩情怀的外溢。技校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将内心的知恩——感恩——报恩形成系统的思维。通过写作、讲评,可以让学生表达感恩情怀。

(2)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虽然由于种种因素造就了学生的自私、冷漠,但相信爱能融化冰山,耐心细腻的教育终能打开学生冷漠的心窗。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我们可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诸如:“我为母亲洗一次脚”、或“我为父母做一顿饭”这样的课外作业。

技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语文老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联合学校的其他部门,建议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办手抄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对自然、对亲情、对友谊等的直观的感恩情怀。

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只有使学生的人格健全了,教育才是有希望有未来的教育,国家才是有憧憬,有前途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

[2]陈军莲.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

[3]孔军.浅谈感恩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4]刘湘潭.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职业教育.2010,5月。

黎洪露,广东云浮市技工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