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采访权仅是“多一张记者证”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采访权仅是“多一张记者证”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权的核心,是对新闻事件核心现场和关键人物的接触、采访,是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对信息源的全面掌控。

采访,不是记者、编辑的专利,作家、学者、大学生甚至普通人,都可以进行采访活动。那么,真如某位专家所言,采访权仅仅意味着“多了一张记者证而已”吗?老高不这么认为,反倒认为采访权是传统媒体的发力点,是媒体之所以存在的根本。

显而易见,记者证和采访权不能画等号,但记者证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会进一步扩充媒体的采访权。制度既然存在,至少有它存在的道理。美国白宫大概也不会允许“无证记者”乱闯吧?美国民众即便可以进入政府参观,至少也要预约、登记吧?美国民众即便可以面见市长、总统,大概也只是表达抗议或观点,市长、总统恐怕也做不到有问必答吧?通过专业性渠道,是信息传播最省力的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制定一些制度,并非中国独有。

制度性的存在,可以不讨论。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新媒体、自媒体上力挺传统纸媒的文章,反倒比发表在纸媒上的多。原因不复杂,因为这些新媒体、自媒体的使用者,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媒体人。而他们之所以在新媒体、自媒体中游刃有余,关键是他们掌握了内容和信息源。这很重要。

请注意,不是说有个“线人”就叫有信息源了,不是说刚好路过爆炸现场就叫有信息源了,必须形成自己成熟的网络,才可谓有信息源。

那么,信息源是如何构成的呢?在公安局、消防队、警备区、政府大院,你亮亮手机就能掌握核心的、关键的、有用的和有效的信息吗?至少现在,这个本本(记者证)还管用。机构信息的传播,一是可以借助大众媒体,二是可以通过自己创办的自媒体。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完全抛弃大众媒体,而仅仅凭借自媒体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退一步说,即便它们都创办了自媒体,也不能把1000个自媒体的流量等同于一个大众媒体的流量,一麻袋土豆终究还是土豆,合并不成南瓜。

记者证是采访权的门槛之一;没有记者证,当然也可以迈过去,记者证毕竟不是一堵墙。但毫无疑问,在有些地方,缺了这个东西,你是无法掌握核心信息的,即便你在新闻现场。

发生大的事故,每一个有条件的网友都可以发微博、发微信、拍视频。请问,这叫“行使采访权”吗?不好意思,这叫“行使权”,而且大多是未经编辑、把关的权。

当然,有的网友也进行采访,问问清洁工,问问大爷,问问大妈,然后义愤填膺:“××政府、严重渎职导致特大事故!”对不起,标题很吸引人,但这也不叫“行使采访权”,而叫“滥用舆论权”。

――这都是常识,不需要宣传部门来指导,做过媒体工作的都懂。可网友有多少人懂呢?不懂,不理解,不深入接触,所以就不知道什么叫“采访”,也很难体会记者证在采访中带来的正当性、权威性、便利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新媒体的采访权问题。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一个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我有一个观点,自从微博、微信出现之后,互联网站就沦落为“传统媒体”了,采访权对它们同样适用。但对这类网站而言,采访权不是其核心竞争力;记者证对它们而言,有和没有,差别不大。

当然,这里说的是作为媒体的互联网站,不要把什么淘宝、京东算进去。它们是在构建新的商业体系,这个体系会波及媒体,但不是在重建媒体体系。

采访权不等于“采访的权利”,也不仅仅是“多一张记者证而已”,而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问题,它所体现的,是媒体人的专业素养。采访权的核心,是对新闻事件核心现场和关键人物的接触、采访,是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对信息源的全面掌控。

这个世界上可以有10亿自媒体,却不可能10亿人都成为记者,都进行深入的采访活动。术业有专攻,这道理不因媒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每天有上亿的博客、微博、微信内容在传播,但它们是新闻吗?信息真实吗?自媒体人是记者吗?他们权威吗?

或者说,正因为有了这上亿条内容,我们才需要一个简洁的媒体。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