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越教育意义的社会课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越教育意义的社会课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距高考只有几天了。根据各地公布的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发现,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在九百二十万人左右,较2010年的九百五十七万人锐减了三十多万人。

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现象从去年开始进入媒体视野,不少论者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适龄人口减少说,二是就业难说,三是观念转变说,四是“读书无用论”思潮蔓延说,五是出国留学者人数增加等。如此种种,似乎都有道理,但又很难完全让人信服。

结合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现象再次发生的事实,笔者以为,理性审视这种现象,无论对社会、教育还是对个体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仅仅河南省在2010年就减少了近十万人和有些省份连续三年出现人数下降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和社会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之所以认为这些被迫放弃高考者的处境值得关注,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茫然、痛苦与绝望,所指向的是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缺失。可以说,被迫放弃高考主要发生在农村学生等弱势群体身上,而对他们来说,高考仍是改变命运的首要选择。

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子女的教育越是重视,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如果有什么项目的投入可以帮助后代万无一失地提高社会地位的话,那么,对任何一个社会阶层的人而言,教育资本都是可供选择的项目。然而,当他们被迫放弃时,意味着社会陷阱或许即将形成。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背后隐藏着农村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尴尬。当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以后经济收入没有太多贡献,不能帮助受教育者个人改善生活,不能实现个人向上一级阶层流动的目的时,被动放弃高考就出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读书无用论”和就业难之说提供了注释。

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学生在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他们在择业时显露出明显的劣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针对2003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父母社会地位愈高,权力愈大,社会关系愈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权力就愈大,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尤其困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家长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严重受挫,“高投入、零回报”的教育,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加上很多农村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因此就不得不放弃高考。

由此,笔者以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一种超越教育意义社会课题,单一就教育的视角审视之有陷入误区的可能。唯有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用社会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目光综合分析,才能厘清其中隐藏的社会密码。

由此,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超越教育意义的社会课题,但愿整个社会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原载2011年6月2日《燕赵都市报・公民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