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投资中国:国际资本进行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投资中国:国际资本进行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全球零售行业老大沃尔玛即将斥巨资收购中国零售企业好又多的最新消息通过媒体高调释放出来之后,当世界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IBM日前宣布将其全球采购总部从纽约移师到中国深圳的声音清晰落地时,先前投射到中国政府一系列外资管理新规上的所有质疑和批评都消弭于无声,中国成为未来全球资本降落的理想市场也日渐明朗。

难奈投资热情

尽管在过去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中国政府先后就国外资本投资中国房地产以及针对外资并购不断提高了“门槛”,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雨点般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

因为“工会风波”而使自己一度陷入被动的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正在积极地运用资本手段夯实自己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日前,沃尔玛正式对外界宣称将斥资10亿美元收购中国内地来自台湾的好又多连锁商业集团,而且相应程序已经进入到了商务部审批阶段。由于沃尔玛是全球零售业中的种子选手,其在中国零售领域的扩张无疑会进一步优化国内的零售市场结构,因此,这桩外资对中国零售企业的最大买卖在短期内就会尘埃落定。

实际上,就在沃尔玛做出收购好又多的决定前不久,沃尔玛已经投资10亿人民币在华南地区建立了自己新的配送中心,而下一个准备耗资550万美元的长三角物资配送中心也将不久在上海破土动工。据悉,今后5年内,沃尔玛希望自己在中国的规模接近美国本地规模,即将目前在华的66家分点扩张到270多家。

几乎与沃尔玛宣布扩大在中国投资规模的同时,同联想集团有过“秦晋之好”历史的IBM公司宣布将其全球采购总部迁至中国深圳。这是IBM首度将自己某一机构的总部迁移到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资料表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国,产品出口额达1800亿美元。显然,IBM移师中国的目的就是要取得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并以此提高自己在亚太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

备受中国官方和民间广泛关注的美国凯雷集团收购中国徐工机械一案日前也有了新的进展。按照刚刚公布的修改协议,凯雷已将对徐工机械的计划持股比例从原来的85%降至50%,并且凯雷承诺在徐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前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不变。在讨价还价中凯雷如此地大度甚至委曲求全,其进入中国机械产品市场的商业企图不言自明。

旨在限制外资“炒作”中国房产从而招徕了西方舆论诟病的“171号文件”也并没有让境外资本偃旗息鼓甚至抽身而退。日前,花旗集团注资2000万美元参与上海徐汇区相关项目的改造工程;荷兰国际房地产推出了一个规模为3.50亿美元的中国地产基金;摩根士丹利正在全国范围扩大投资,收购了一些购物中心的股权。资料显示,未来几十年,中国预计将有超过3亿人口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以每年9%到10%的速度迅猛增长,预计每年将有1500万至2500万人进入中产阶级行列。所有这些人群都将成为中国住房产品的潜在购买者。对于外资而言,提前占领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就等于为营造好了未来伸展拳脚功夫的宽广腹地。

并购成为首选

在全球超过一万亿美元的跨国投资中,百分之八十是通过并购实现的,并购已经成为了当今全球资本运动的最重要方式。而基于这种宏观背景之上的外资进入中国的路径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持续多年通过合资、合作等进入中国企业的传统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外资所搁置,更多的境外资本选择并购手段以确立自己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从全球钢铁巨头米塔尔收购华菱股份,到比利时英博集团天价将福建雪津啤酒收入囊中,从美国最大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吃尽五星电器,到新近国际知名炊具业巨头SEB赛博公司并购中国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再到沃尔玛日前抛出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跨国资本正在重新描绘他们进入中国的“路线图”。

不仅如此,与以前只是停留于对中国企业的参股所不同,谋求目标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的共同偏好。与此相适应,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即所谓的“斩首”行动也被跨国公司看成是并购的重点。一般而言,只要收购对象基本面优良,即使收购价格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或者并购条件显得苛刻,跨国资本也会不遗余力、不惜血本拿下目标企业。

国际资本之所以在中国强力推销资本并购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动力就是追求人民币的长期升值预期。与国际热钱追逐短期利润完全不同,外资并购资本是属于产业投资,其看好的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和人民币的未来升值收益,通过购买中国产业的方式,境外资本就可以长期潜伏下来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果。不仅如此,由于中国事实上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地带,市场分工和产品分工渐趋严密和完整,国际资本一旦收购了某一中国企业,就等于参与到了全球采购与供应的链条之中,并在短期内迅速分享全球化的成果。

当然,国际资本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首先考虑如何退出,不能有效退出的投资对他们而言没有价值。而随着中国国有企业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今后不论是金融资本还是产业资本都可以在中国证券市场有序地进出,这种退出制度的完善也是吸引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重要原因。

无疑,国际资本的庞大并购气势可能形成对中国战略性产业的控制以及市场垄断等动向触动了中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在此基础上,中国官方也在不久前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规定》从市场年营业额、市场占有率以及收购对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地条款规定,表面上看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和控制“从严”了,但在明确而细化的规则下,那些关于外资“恶意并购”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得到了明晰,相应地许多合规并购得到了最大程度激励和促进。

在笔者看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实质是一场全球化在中国的洗牌,很多牌不可避免地要被外资洗走,因此需要政府在熟悉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管制规则,既不将外资并购理想化,也不能将其妖魔化。

外资步入“调整期”

无论是沃尔玛在中国扩张经营地盘,还是IBM向中国移师屯兵,都不能反应外资进入中国的全部阵容。而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据商务部的最新资料显示,今年1至8月,中国大陆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227家,同比下降7.6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71.92亿美元,同比下降2.11%,而且这是今年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使用外资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

然而,正如弗洛伊德和海明威所提出的“冰山理论”表明,现象仅仅反映了现实的一小部分。外资进入中国绝对数量的下降并不等于中国失去了对外资的吸引力,而只是表明外资进入中国进入到了一个调整的通道之中。

首先,中国FDI(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已经连续15年居于全球第一,年均引资都在500亿――600亿美元之间,在如此之高的基数上上,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一定的变化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特别是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一直对固定资产投资发出抑制的信号,而部分外资则是固定资产增量投资的来源之一,因此,受短期政策影响,外资流入量出现了一定程度地盘整。

更加深刻的意义在于,面对着世界经济新一轮产业的转移,中国吸引外资的方向也在不断趋向优化,引进外资已经不止于资金本身,而是要通过吸引外资使自己与国际产业链顺利对接,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分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正在从“引资”转向有目的的“选资”。

外资引进结构的变化还体现中国经济已开始向工业化第二阶段过渡,针对加工贸易的低端投资正接近饱和。与此相适应,外商投资低端制造业开始“退潮”,而投资服务业等新领域的高潮期即将到来。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国引进外资的计算只包括了制造业投资的数据,但如果加上金融业等服务领域的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则是上升的。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必然导致外资的重新配置。东部沿海区由于引进外资持续多年处于扩张状态,已经明显出现了土地、能源等资源告急的情况,在资金日渐充沛而土地、能源和原材料受到极大约束的前提下,东部地区已不太适合再加大制造业的引资分量,而是在优先考虑高新技术、外包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部、西部由于发展较慢,引资还是以创造就业机会较多的加工贸易业为主。这种引资方向的转换必然导致外资投资布局的重新洗牌。

显然,针对中国政府引资政策的提升性调整,跨国企业也必然进入一个调整期,而只有在不断调整自己市场战略的基础上,国际资本才能在中国水土皆服。正如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女士所言:“外资企业需要更自觉地检讨自己。如果自己的投资行为没有给当地带来发展和繁荣,任何的做法都是会被淘汰的。”

吸引外资的“中国魅力”

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公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2005年吸引外资724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而“经济学人智库”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的一份报告预测称,中国2006年的FDI流入量预计将增至865亿美元,继续位居全球第三的领先位置。不仅如此,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调查,2006到2008年,中国仍是对跨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一系列客观事实形成了对上述结论的有力支撑。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科尔尼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将进一步放宽,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提速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外资在华并购活动将更加活跃。而为外资普遍关注的《企业所得税法》也可能在日后不久提交人大表决,并最迟在2008年开始实施。据悉,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单独对外企税收优惠制定5年的过渡期。

逐渐放开的市场将为外资提供了全新的着陆天地。今年年底,中国金融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届时,金融业等领域的外资进入可能会出现爆炸式增长。不仅如此,中国资源型和服务型市场也形成了对外资的强大需求。如未来5年,中国水务市场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污水处理领域大约有3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而城镇管网和供水设施改造大约需要1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规模。无独有偶,到2010年末,中国内地机场总数将从2005年年末的142个增至约190个。所有这些都对外资形成了难以抗拒的投资诱惑。

然而,乐观地预期背后也潜藏着担忧。虽然中国吸收的FDI全球第一,但从人均吸收外商投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占GDP的比重等指标来看,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传统优势正在遭遇其他国家的严峻挑战。如随着中国薪资水平的提高,一些亚洲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后来居上,甚至有数据表明,欧洲劳动力工资的增长幅度已经低于中国劳动力工资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正在效仿中国建立各种特区、开发区或保税加工区,并且已经明显地构成了分流进入中国资金的力量。

最让外资上心的商业环境在中国同样表现得不尽乐观。日前,哈佛商学院发表了对全球一百二十一个国家及地区商业竞争力的年度最新排名,中国内地跌至了第六十四名,而作为亚洲地区中国最大竞争对手的印度则由于改善了商业环境和加强与经验丰富的商业伙伴合作,排名上升至全球二十七位,高出中国三十七名。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不够理想。显然,在确立引进与利用外资不动摇的基本理念前提下,中国相应的宏观环境还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