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田玉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田玉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史记》、《文物学》、《古代史》记载,新疆和田玉大约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进入中原。到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的制玉业已达到空前繁盛的程度。和田玉得到普遍使用后,取代较次的玉种,被中原王朝视为“玉王”。黄帝为治理天下,将他制定的法令刻在玉器上,《越绝书-宝剑篇》中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据考古发现,自兴隆洼地文化发现和田玉块以后,迄今已相沿8000多年,经久不衰。

和田玉加工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田玉的出土地点显著增多,分布地域也很广泛,出土的数量、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用途范围广泛。这个时代的新疆昆仑山和田王(透闪石)系列软玉已经得到普遍使用。其加工过程大体上包括裁料、成形、做孔、施纹、抛光等工序。

当时,裁断玉料主要是利用硬度高于玉材的金刚砂,即解玉砂来完成切割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传统石器加工中的片锯切割:二是玉器加工有的线切割。在切割初步成形的基础上,再辅之以雕环。这种工艺比起当初打制毛坯成形的制石工艺,既省料又规整。当时的玉器绝大部分都有穿孔,最基本的穿孔工艺是管钻法。在良渚文化的玉琮中,最深的钻孔长迭30厘米至40厘米,可见其穿孔技术之发达。值得注意的是,良渚玉器上的阴刻线纹,一般都极其精细,最细者仅有0.7丝米,已经具有微雕性质。最典型的纹饰,是良渚文化和田玉琮。

和田黄玉琮,呈褐色,表面有氧化白斑,琮体呈长方柱形,中有圆孔,高度为30厘米,上下分6节,每节以阴线纹为装饰,每条阴线基本微雕流畅、光润、典雅,是良渚文化和田玉器中的精品之作。

和田青玉壁,为透光晶体,光素无纹玉璧。一面较为平整,另一面留有呈凹弧状的切割痕迹,玉璧外缘还留有管钻切割痕迹。中有圆孔,锥形。有土蚀斑,牛毛纹沁线,纹理纤细自然。

玉石文化在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各时代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玉器的数量和种类,玉器的分布和用途都是由少到多逐步发展、逐渐扩大的。

和田玉的流通

据《史记》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田,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各河所产之山曰昆仑云。”由此而知,中原地区唐朝以前的和田玉主要来自新疆叶城、和田、于田、且末、若羌各条河床的五颜六色的玉籽料(裸玉)和随洪水奔流分布滞留河床之中的山流水玉及戈壁滩上的戈壁玉。

古代的交通极其困难。商朝以前,和田玉进入中原主要依靠人力,后来逐渐用牛马作为动力进行运输。和田玉进入中原首先应该是作为部落礼器进行传播,然后发展为货物交换。通过和田玉的传播,逐渐开拓出了一条和田玉运输线――玉石之路。

根据历史记载以及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在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考证,新疆和田玉的古代运输通道,即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运输通道通过河西走廊,逐步向东方传运,最终到达黄河中上游的仰韶部落。

和田玉的运输路线是:南路由和田、于田、民丰、且末、若羌经米兰、罗布庄、楼兰至敦煌;北路由和田、叶城、莎车、英吉沙、喀什、阿克苏、库车、轮台、吐鲁番至敦煌。然后再由敦煌经西安向安阳或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传播。途中所经过的中继站和路线与汉代的丝绸之路相吻合。

和田古玉鉴别

和田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清代,不断进入中原,制作玉器历史悠久。各朝代的琢玉工艺水平不一样,制作玉器的工具也不同,玉器的效果及时代风格自然也不一样。所以,辨别某件玉器是否和田古王,主要应把握以下5点:

第一,要知道和田玉的产地。根据产地的玉色,籽料的沁色,分辨出是山流水玉还是戈壁玉或者山料。由此可认定该玉是和田古玉,还是新仿古玉。

第二,要知道各朝各代使用的和田玉的颜色。据考古学理论,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和田玉色,中原地区主要以黄玉为主,青玉、青白玉、青黄玉(青中泛黄)、碧玉、白玉很少。而汉代以后的玉色,则主要是白玉、青玉、黄玉、碧玉。

第三,要掌握各个时代的制玉工艺及风格。新石器时代的和田玉器,主要采用琢磨制,可能不很规整,其平面厚薄不均,有琢磨制的痕迹。夏朝的和田玉器,多扁平几何造型,少立体动物造型,大多光素无纹。同时,商朝的和田玉器,刻花纹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同时,商朝还出现了琢有纹饰的圆雕作品。人物造型以跪坐形态居多,并大量运用逼真写实和抽象夸张等造型手法。西周朝和回玉器,流行坡刀阴线鸟纹、龙纹、卷云纹等,趋向精美化、小型化,多呈薄片状,制作规整。

第四,要看和田玉籽料的沁色。现在公认的和田玉籽料皮色有色皮、糖皮、石皮3类,颜色主要有黄褐色、黑褐色、红褐色、黄色、红糖色。和田玉古玉器,大部分是和田籽料玉(裸玉)和山流水玉及戈壁玉,山料很少。籽料的沁色与地下的葬玉器和传世玉器的沁色是不一样的。玉器的沁色是其在地下与所接触物的分子长期交换的结果,沁入的颜色与所接触物质的颜色有关,如存放在黑土中,可能受沁为黑色:放在石灰中,器体呈鸡骨白色,如果石灰中有水银,那么鸡骨白色中则会有黑色水银沁;玉器与各种物质存放在一起,就是多种沁。

比如商朝抽象夸张的玉神人,民间称“太阳神”。此玉为且末和田青黄玉质(青中泛黄),本身是籽料(裸玉),局部呈黑褐沁色。商朝和田玉籽料的沁色主要有土黄色、鹤顶红色、贝沁银白色、玻璃光色(玉质中的钙被土地中的矿物溶蚀后,形成白色结晶体覆盖器表,仿佛是一层晶亮的玻璃)和糠体白痕。这种糠体经人们长期盘玩可以消除或变成其他颜色,也可形成玻璃光。有糠体的玉器,确可认定为古玉器。

第五,要看和田玉的凝结物。凝结物鉴定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石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但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