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州设计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州设计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比如给你一年十个金奖、银奖,找你的客户还是很有限,你觉得这个奖对你的意义有多大?”

施旭东:我们大家都是哥们儿、朋友,很熟悉,今天的聊天会我希望能像平时泡茶闲聊的状态,每一个人都能够说一些,非常轻松地聊关于我们和城市、设计的一些话题。我觉得福州的风土人情以及它的山山水水,还有五区八县的不同个性影响着我们,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自福州各个地方,有不同的个性和性格,设计作品也有非常多的特点。这些年大家也参加了很多在赛事,经常获奖,我们福州设计的影响力是不是真的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还存在哪些问题,我觉得可以先从这个角度聊一下。

郑杨辉:福建设计师总体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比较打拼,也比较用心在做事,“王婆卖瓜”,但是不会“自卖自夸”,这一点很致命。大家现在最困惑的一点就是福建设计师这么多年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这些成就,如何变成大家群体的设计力量,在全国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提升我们在座设计师的影响力。我现在非常仰慕早期取得很多成绩的人,我只是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很努力去做这件事情。我们福州设计师“当兵打仗”的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整体的管理运作确实很差,我们就像中国的麻将文化,一盘散沙,各打各的,美国是桥牌文化,日本是围棋文化,都是团队精神,中国人真的缺少这个,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这个设计群体,特别是福州目前这种设计群体,我现在最强烈的愿望,是希望向港台的设计师,向外面的设计师学习更多的东西,尽量把距离拉得近一点。

张慧勇:福州这个地方给了我们公司很多机会,如果在很发达的城市,可能早就被大企业给淹没掉了,起来的机会可能都很少。我的看法是,第一,真正高质量的作品来源于眼界,就是说我们这个群体如何提升整个专业的眼界问题,我们自身对设计专业空间的理解是不断在考察一些好项目、新项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是最直观的。当然,我们在一起的交流探讨会有相应的提高,但是有限的,我觉得福州这边的设计师更多是需要提升自身眼界,到外地多去考察、学习。第二,在于集群,福州设计师这种集群效应,我觉得不太成熟,大家更多是游离面上的交流,真正能够形成凝聚力的集群没有出现,真正在商业对接方面的集群效应没有产生。我们福州设计师平常都有进行交流,但在商业层面方面没有谈到底,没有落实到位。比如给你一年十个金奖、银奖,找你的客户还是很有限,你觉得这个奖对你的意义有多大?福州设计师参加很多比赛都能获奖,但是获奖的设计师有多少人可以像深圳或者香港、上海那样转化成商业价值,然后让客人认同,让整个行业在社会的价值当中得到认可。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能不能实现在于大家的行动。

林洲:怎么把我们的设计力转化成商业上的影响力,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几年福州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或者说投入比较大的项目反而是外来公司更好做,但实际上我们的案例在和全国其他地方,甚至和港台案例进行对比的时候并不差的。不过,福州获奖的作品相对来说都是小案例,家装比例比较大,可能因为案例小,设计师比较容易做出效果,但是在一些大的项目,比如说酒店空间等案例获奖很少,在这方面还是我们比较大的弱点。

胡建国:福州整个市场氛围对设计行业是有一些影响的,经常遇到有些业主不理解设计师所付出的劳动,他只谈价格,我觉得很困惑,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途径展示我们的设计价值?现在福州这个城市的设计价值是严重不足的,需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来进行推广。我们古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好玉需要有人去雕琢,有的人不会磨,有的人会磨,但是没有时间磨,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机制,怎么样抱团做这件事,是不是先把形象建立起来,形象建立起来以后机会就更大一些。

施旭东:其实我觉得是这样子的,有一个过程,从容不乱、温和是福州人的特点,所以说我们设计师应该更加从容和淡定对待现有的现状,也许我们在规模上,也许我们在商业价值上没有那么大,但是可能在某些艺术价值上、创意上,我们可以独树一帜。我们所在的福州,它只能算是二线、三线的城市,但是作为海西建设的一个省会城市,我觉得我们是有机会的,在座各位老、中、青或者说不同阶层的设计力量,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就是一个起点。

“我们应该要让福州设计超过广州、深圳,这是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何华武:我觉得就目前的福州来说,经常获奖也是和整体的氛围有关系,可能是各种活动频繁造成我们福州的机会比较多,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我们和深圳、广州、上海一线城市的差距还是相当大。至于福州设计的影响力,可能是这两年我们福州设计的曝光程度偏高一点。不过福州设计圈现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福州设计发展如何提升设计行业的系统的问题,我觉得福州不缺人才,但是欠缺真正的团体、团队能够把项目完成得比较系统。我们经常看到国外一些公司,包括上海、香港公司,他们做的东西和我们做的东西差距在哪里?管理!我们的管理是松散的,他们的管理是系统的,像香港正中,不仅是表面的装饰,包括里面的内涵都做得很到位。目前福州的企业发展进入这个系统的过程太慢了,以我们公司为例,200多个设计师,大家都忙于执行,不搞管理,所有的产品是否能经得起同行的推敲和认可谁都不知道。

陈明晨:福州在中国算是发展比较快的城市,而且我们设计本身有一定的底蕴支撑,我觉得福州的设计师不缺乏创意,但是缺乏系统性,在设计创意方面我们分值挺高,但是在综合方面,我们的分值非常低。像香港的上市公司江华国际找过我们做设计,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弱点,在和他们进行对接的时候缺乏整合的系统,从设计到配套、到后期的跟踪等一系列东西,我希望我们在自身方面多去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竞争不过人家。第二个问题,很多(福州)地产商会找大城市的一线设计师,付给他1000多块钱的设计费,为什么不给我们做?我和地产商谈的时候,他们说你们作品做得不错,但是我需要的是品牌价值,你们设计费300块是挺便宜,但是我宁愿请人家做,给1000、2000块,为什么?因为品牌价值的同等性,这是我们所缺失的部分,我觉得这个行业要发展,一定要通过一些系统中心去整合。我们福州这块的设计是很精细,物超所值的,在同等层面的价格当中我们确实是有很大的优势,但说实在话,当把设计困惑当成优势,这其实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我们应该要让福州设计超过广州、深圳,这是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王家飞:其实福州整个设计团队还不成熟,不要过早想攀比北京、深圳,没有必要,我们内部设计师团队要注重内部的修炼,尽可能团结起来,目前深圳、广州这些一线设计公司已经有很多合作基础以及和境外对接的经验,比我们的优势明显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完善自我。

郭又新:我有一些在深圳的同学,他做的并不一定比我好,但是项目都非常好,很令人羡慕,有了项目就相当于有资源,有钱和粮就可以招兵买马,就可以做更多,比如说规划管理、系统化的建设,我们和他们之间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并不在于设计本身,主要是信息面比较窄,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系统的配套能力不行,像我大部分都是小作品,一是团队很小,二是配套各方面能力还跟不上去,这些东西跟不上,到最后实现出来的东西都是有距离的。我觉得公司再小,也要有项目管理部、设计部、装饰部,再大的设计公司也就是这三大块,我们现在很多都是只有设计部,前后两头都缺失掉了。

李川道:事实上我们不是做设计的,而是做项目,设计应该说只是项目当中的一个部分,做项目是在做一种服务,不需要我们有很大的创意。以我个人来说,做设计充其量可能只占1/4的时间,其余时间就是吃饭、喝酒,还要干什么?去工地。一天24小时,应该有13、14个小时是在工作。真正设计的时间真的很短,现在都太强调个性,没有共性,我们不过是这个流水线上其中一个点,但设计师往往会放大自己,比较实际来说,可能我们要从设计的角度变成做项目的高度看问题,肯定很多问题都能理顺了。

“我们现在做不到,起码第一步我们都很难跨越。到底原因在哪里?就是你在福州做软装公司,很难登台。”

施旭东: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目标,对自己今后企业发展也好,个人的设计规划也好,有没有一些渴望或者想法。

何华武:我的渴望比较大一些,我最大的渴望就是很想帮在座的所有人。

郭又新:华武可以去做软装,林晃很想做软装,家具他已经做了,但是再往下做软装,他就有点头痛了,比如说软装设计的团队,要花时间带培养。软装的初步就是做产品整合,再深入一步就要融入你的构想、设计理念,再深一步就是开发,我们现在做不到,起码第一步我们都很难跨越。到底原因在哪里?就是你在福州做软装公司,很难登台。

施旭东:必须依托,要么依托家具,要么依托一个产品展示厅。

郭又新:产品展示厅也不顶用,客人进来说拿一些布出来看,你说我只有几片布,拿一些桌子看,你说只有两张,都不能盖全面的,所以说就很难做。

周榕生:软装要进一步产品整合很难,要形成系统资料库。因为产品太多了,并且我们现在又没有这么一个专业培训,清华大学明年有一班毕业生,就是中国第一批的软装设计师。但是这远远满足不了这个市场,目前这一块应该很难去改变。

郭又新:提到这一点,我突然想起来,我有个同学在成都加盟了大木,大木里面就有你刚才说的专门的配套系统,他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然后再分类提供给所有的大木加盟公司,软装就是在自己资源库里选,这是挺吸引人的。

张慧勇:软装是我们这个群体当中设计体系不完整的问题,同时我们还面临服务体系、商务体系的问题,这些方面我们是否可以集合大家的力量,通过这种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或者说搭建一个平台,定期到不同的地方去考察一些好的公司是怎么做的,把他们好的东西再拿到福州来,我们这个群体再进行探讨,在各自的工作过程当中慢慢去提升,或者根据我们的需求来优化,根据我们自己的客户定位来制定适合我们自己公司发展的一系列标准。我们现在探讨的问题大家都比较集中在如何发展,如何把专业做好,考虑顾问或者媒体之类,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更多更主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自身如何先形成一个小群,如何通过这个平台再慢慢来做。

郑成顺:我觉得引导也很重要,是否可以在我们设计联盟里制定一些规则,高端业主找的话,就是这些人。

施旭东: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公众的审美标准或者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一个是我们自身行业的努力,影响力要扩大,另外是媒体对我们的关注和引导也很重要。其实有很多客人,他对什么是装修公司,什么是装饰公司,什么是设计公司,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要有一个群体先带领这个市场,去引导这个市场的消费习惯。

“不要把这个希望寄托于别人,我们这波人自己如果有意识,我们自己搭建一个平台,游戏规则由我们制定。”

郭又新:现在每年都有设计周或者设计节,我觉得杂志散发的渠道毕竟是有限的,倒是一些设计展览比较广。

施旭东:问题在于单纯做设计展的很少,策展的时候针对家装公司做,他可以收钱,有展位费,但是既然目前没有办法去做这种专业展的时候,是否可以再设置一部分纯设计展,这样可能我们的高度更高。

张慧勇:不要把这个希望寄托于别人,我们这波人自己如果有意识,我们自己搭建一个平台,游戏规则由我们制定。参展的群体通过什么渠道邀请,比如酒店业主、餐饮业主、休闲会所的业主,包括所有连锁店,高端家装客户,把这些群体的渠道收集到位,然后通过媒体,通过邀请函的形式邀请。

施旭东:这种是最好,但是比较散,它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如果要做到高端家装、酒店、商业空间,所有东西涵盖在一起,那是设计周的概念,由谁来策划,由谁来做,谁来执行,人家不赚钱的话,凭什么帮你做?

郭又新:很多设计节、设计周实际上都是作,变成设计师和材料商之间的内部游戏,与大众无关的,广州也有这种,还颁奖什么的,都是游戏,一点作用都没有。

施旭东:但是至少广州的设计周影响力还是有的,至少大家知道每一年广州有设计周,大众也知道有一波做设计的公司,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也尝试过,比如说几个人做一个设计展,纯粹地推广设计的概念,但是力量不够钱不够的话,你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只是业内自娱自乐。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个理想化的展会状态是否可以借助一些比较有大众传播渠道的媒体进行,他们现在也很关注。

张慧勇:我认为还是没有,所有媒体办的这些展会,说实在的,他们的调性已经形成了,很难去改变游戏规则,这种类似团购、促销和材料商结合,根本不是我们真正想对接的,我们自己搭建平台就不一样了,比如我们十几个人,大家出多少钱做真正能够和这个市场接轨的展会,一年做两次、三次,习惯性的,就有影响力了,后期客户也会传播,他们要找对接口,就会找这个平台对接。我觉得第一步就是如何走出去,大家能出多少钱,怎么做和市场能够对接上,然后一步一步把影响力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