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发展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发展的。中国画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但在当代尚缺乏经典之作和足以雄视百代的大家。针对这一现状,于是有人疾呼中国画已经衰落,必须重新走出一条道路。为振奋民族精神,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作品来。我们有必要正视西方、正视传统,以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总结,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敞开胸襟与世界握手。当代的中国画,赖当代中国而生存、而变化、而发展,中国画必将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国大文化背景的变革中,实现其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中西融合;艺术创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LAN Qing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发展的。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彩陶上的动物和人形的装饰纹样开始,数千年来随着时代、社会的演进,中国画的技法也由简单到复杂,题材由单一到全面,思想内涵由浅显到丰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从而确立了它在世界艺坛的显赫地位。从出土的文物资料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画有美人的图案;到秦汉时期,人们喜欢在宫殿的墙壁上涂绘神仙鬼怪和人物图像。河北望都出土的汉墓中的壁画,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可以说明汉画的成就。西晋时,文化艺术南移,由于江南优美的自然风景,画家们寄情于山水间,昕夕相对,心摹手追,便有了山水画雏形。东晋时绘画艺术逐渐兴盛,宗教题材的绘画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许多绘画大师都是宗教画和壁画的能手。南北朝时,地域特色已在绘画上有所表现,另外,由于长期的兵祸之变,人们以宗教为乐土的倾向日趋明显,使整个画坛宗教气氛十分浓厚,对绘画艺术产生较大影响。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绘画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加之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中国绘画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成份。首先,它突破了宗教题材的束缚,越来越多地描绘现实生活;其次,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也显得丰富多彩。这个时期的绘画造型优美,结构简练,线描成熟;第三,唐代绘画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方面日趋成熟。许多画家重视写生,加强了对客观物像的观察和分析。五代十国期间,许多画家为了逃避战乱,长期隐居深山,他们朝夕纵情于山水之间,对山川景物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使山水画得到了新的发展。宋代的绘画,题材内容较前更为广泛。城乡生活、现实人物、历史故事、自然风光、道释、宫室、虫鱼、花鸟、兰竹、蔬果等等,无不纳于绘画。其艺术成就,突出地反映在山水和花鸟画的发展上。元代由于社会动荡,绘画艺术则成为大部分文人雅士借以抒发孤傲清高思想或逃避现实、寄托情怀、聊以自娱的笔墨游戏。明清以前,由于统治者专制,复古之风盛行,但仍不乏勇于革新的开拓者。直至道咸画学中兴,金石考古学发达,使得中国画艺术出现了新的高峰。在漫漫的艺术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了开一代风气的大师,他们如光彩夺目的星星闪烁在艺术的天空。正是他们的继往开来和殉道精神,推动着中国画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淀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璀璨瑰宝。时至今日,由于外来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人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不能从深层次把握艺术创作的新的规律,认为中国画不够科学,是已经落伍的东西,不值得再去研究;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画是中华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精神的代表,要毫无疑义地保存。这两种看法都各有其理也各有偏激。如果说它毫无价值,为什么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变迁和沿革,到现在它还能继续存在,并且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如果认为它毫无缺憾,为什么又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和大众的需求?中国画在世界艺林中具有特殊的风采,其美学价值是无可否认的。20世纪以来,欧洲美术界所梦寐以求的东西,正是中国画所具有的特质。他们倡导主观情感意志的表现,而蔑视客观物象的写实,强调气质表现,追求线条、色彩、趣味,这些都和中国画不谋而合。中国画不主张绝对写实,而是着重表现一种精神的理想境界,重在性格与情操的发挥。换句话说就是要集中表现作者的气质或感情,取材不过是一种媒介。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这里所谓的骨气,当然是指气韵或气质。元代倪云林则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这与欧洲印象派的放笔涂抹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讲究线的韵律及色彩的和谐,更是中国画的看家本领。并且因为中国画工具特殊,所产生的线条效果远非西洋画所可比拟。我们知道书画同源,其实书法就是一种最抽象、最接近音乐性的艺术。中国画表现的目标是气韵,表现的基础是笔墨。中国人物画的十八描都是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靠各种笔法的变化表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服饰特征;而山水画更是着重笔墨的韵律和意境的表达。所以中国画人物比例的不求精确,山水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照搬实景,也自有其道理。所谓“遗貌取神”是指在保证传神的前提下,外在的貌似可以退居次要位置。正如黄宾虹所言“形若草草,实则规矩森严,物形或未尽有,物理始终在握,是草率即工也;尚或形式工整而生机灭,则貌逼真而情趣索然,是整齐即死也。”假如只是为了起到照相机的功能,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遑,真本具在,何劳图耳。”如果说中国画所表现的是一种灵的空间,是抽象的、音乐化的艺术,是对哲学的诠释,那么西洋画则是倾向于雕塑性、建筑性的艺术,是对自然的解构。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强调“天人合一”,陶醉于自然,在创作时以心写画,随机应变,以真情流露为极致;西画则企图征服自然,描绘自然,在创作时以合乎比例、结构、再现自然为目标。中国画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但在当代尚缺乏经典之作和足以雄视百代的大家。针对这一现状,于是有人疾呼中国画已经衰落,必须重新走出一条道路。也有些人试图以西画技巧来改变中国画。不少国外留学回来的中国画家,由于西画的先入为主,再加上对中国民族绘画,尤其是“笔墨’的博大精深不甚了解,更不易进入笔墨的堂奥,使用西画技法来改造中国画,把“中国画”改为“彩墨画”。在此期间,关于中国画的争论亦愈加激烈,要“断奶”,要将中国画作为“保留品种”送进“博物馆”,甚至有人提出“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零”等口号。殊不知中国画源远流长,数千年来自成体系,其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文化的沉淀,异常丰厚的精神,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笔墨精神,此乃民族内质的遗传基因,也是画家美学思想和心灵的迹化,她呈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素质内美,绝不能以简单的技法视之。“笔墨”一词一向被视为中国画的艺思和技法的总称,甚至视作中国画的代名词。揭示书画同源的根蒂,中国画真可谓是“写”出来的。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那么在中国画发展的今天就更应“随时代而不忘笔墨”,正如邵洛洋先生所言,“摒弃笔墨,何异于泯灭中国画。”当然也有不少认真的学者在研究“中西融合”,但中西方的绘画有太多的不同,岂能一个简单的“融合”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人痛感中国画变得不像中国画了,他们认为不了解传统而空言创新是无知,明知传统而一意孤行地洋化是偏见。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他们表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是不可丢失的,否则就不成其为中国画了。”“无论怎样变,基本的民族艺术特色不能变掉。”“中国画的发展,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正所谓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一个民族的艺术风格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创造和流传而逐步形成的。它包含着或反映了本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风俗和所处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但是,民族的艺术风格又不是僵化固定的,它总是有所变化,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民族的发展而演变,民族的艺术风格不是艺术创作的桎梏,而是艺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离开了自己的基础,就不可能创造出自己民族的优秀艺术。现代各国的艺术佳作,实际上都可以说是各自民族艺术风格发展的结晶。在发扬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创新是我们艺术发展的正确道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中,不仅要有宽广开放的胸怀,放眼世界的眼光,鉴别精微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民族自尊心。为振奋民族精神,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作品来。我们有必要正视西方、正视传统,以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总结,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敞开胸襟与世界握手。
无论是追溯中国画的历史,还是言及现状,都证明中国画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画种,特别是在现代中国开放的条件下,与外来艺术所造成的碰撞,由此引起的争议、互补、化合现象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古今之争、传统与现代之争中,立足于现代的中国是基本的出发点。重要的是在于创造,创造出属于今人的内涵和形式。当代的中国画,赖当代中国而生存、而变化、而发展,中国画必将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国大文化背景的变革中,实现其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