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成性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成性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校地处苏北农村,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课堂效率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到位,存在着上课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提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改变课堂模式,寻找一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理论与方法成为我们这类农村学校的当务之急。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更加注重教学的多元评价,并实现评价的艺术性、客观性、适时性。“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提升的教学,是基于凸显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立足于三边互动的一种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应凭借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人、物、精神等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因地制宜地调控,积极引导双边探究活动不断更新,孕育出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成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正逐步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生成性教学”正是基于凸显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立足于三边互动的一种教学理论,值得认真研究与运用。

一、为生成教学法创造条件:合理设置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情境设置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决定着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以及对本课重点的把握,寻找好的切入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重要的。情境设置的原则有两个,一是目标指向性明确,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七上《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听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同学们,你能把这首儿歌继续唱下去吗?”学生很感兴趣,一起继续往下说,我又问:“有同学能告诉我,一百只青蛙怎么唱啊?”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回答正确。我接着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是a只青蛙,该怎么唱呢?”学生思考,这时一定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这是促进生成的关键时刻,是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在促成问题的解决。然后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很好。我又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这样唱呢?”学生回答:“嘴的数量等于青蛙数量,眼睛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声音也等于青蛙的数量。”回答得多好啊!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了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为生成教学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提取数学素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所以要注意承载概念和规律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感悟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老师交往互动,与其他同学探究讨论,从而获得直接的活动经验。教师要做的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学会思考。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生成,在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积累了活动的经验、思维的经验,逐渐生成内化为自己的、合理的思维方法。

三、为生成教学法奠定基础:科学评价

成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思维火花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收获快乐,快乐地迎接下一个挑战,所以及时评价很重要。我们要客观审视在课堂上出现的与预设不合的“歧义”性观点,应将之视为友好的必然的结果,并认真研读,从而捕捉学生思维突然间迸发的火花。

在进行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评价的及时性。要当场给出“对”或“不对”的评价,评价的延迟会涣散学生的有意注意,造成后继思考分散,课堂效率降低。

2.评价的客观性。评价不等同于什么都是“好、好、好”“对、对、对”,对的好的,给出肯定的评价;不对的、不全面的要直接说出来,不能给学生事是而非的感觉,但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学生回答对了,要直接的评价“你回答得棒极了”;对回答不全面的,要委婉的评价“你有个问题没有考虑到,下次再努力”;对回答错的,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这样评价“虽然这次回答错了,但老师相信你课后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对不会的,要激励他(她)“其他同学表现都很棒,你要加油哦”

3.评价的趣味性。在评价时,我们也要讲究语言的趣味性。客观、幽默的评价语言,不但能使学生思维更敏捷和灵活,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学生精神放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课堂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思维方向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动态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多边性和创造性。精心预设,关注生成,巧妙而恰当地进行情境设置、引导探究、课堂评价,使学生融入课堂,使教与学达到水融的境界,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