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新课改特点 谈教师角色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新课改特点 谈教师角色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时代的发展对现行教育已经提出了新的挑战。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纸文凭,而是为了是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接受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一份工作,而是要贯穿于学生整个一生。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本文从新课程的特点出发,浅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转变角色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达到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教师 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新课程的特点

1.1 “以人为本”价值观凸显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让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其价值观。新课程已经广义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3) 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活动。

1.2 “基础牢固 发展稳步”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看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1)新课程确立新的知识观,知识技能取向随之改变;(2)新课程确立新的学生观,学生个性发展成为主要方向;(3)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的桥梁;(4)新课改的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这三个角度提出。

1.3 课程体系着眼于“综合性”

从课程体系上来看,新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一门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的回归。第二,不同学科,追求彼此联系。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

1.4 “新、活、宽”的课程内容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出现的“难、窄、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的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它所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社会生活和科技方面的知识融合;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5 “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前,新课程的内容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融学习于活动之中,寓乐于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得以实现。

1.6 “发展性”“多元性”在课程评价上的体现

从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看,新课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上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新课程评价鼓励个人思考,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另外,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2 把握特点 教师角色转变

2.1 新课改环境下教师教育理念与众不同

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1)新教育观的更新。必须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转变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2)新人才观的突破。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应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应具有各种能力和很高的综合素质。其中知识不仅仅是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本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还包括融合不同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寻找、获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还包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参与竞争合作的能力。

(3)新学习观的改变。要转变传统意义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把握好这一特点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

(2)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角地位,让主角进入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识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领悟都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教师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要做到:①参与的时间要充分。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④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想、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

(3)将学生的眼光从内到外地延伸。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这在本轮新课改中已达成共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

(4)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合理挫折和失败。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一切合理的挫败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5)科学探究与学习有效结合。纵观世界整个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有关于历史的探究史。科学探究推动着科学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历经磨练,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取得后来的成果。那么在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注意把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把科学探究式的学习当成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加以利用。我们都知道就人的发展而言,接受性的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结合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3 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跟上时代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化教学技术优势在于:信息存储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尤其是电脑模拟功能,是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总的来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可以增加教学密度,减轻师生负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资料积累,事半功倍,体现了新改革的优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可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唐芳贵等.改革与对接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玲玲等.实习与人才培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