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七绝”中的奇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七绝”中的奇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在他的争奇斗艳的作品王国里七绝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诗人在七绝创作上成绩斐然,匠心独具。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都有独到之处。对此有人认为可与李白媲美,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备受后人推崇。

一、高度凝练,言简意远

作为笼罩万有,着墨不多的绝句,因篇幅有限,必须要高度慨括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从而达到蓄意无穷的效果。而王昌龄正是用他高超的概括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将客观典型的意象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妥帖、最精彩的地方,又或即使小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能写来明白如话,光景犹新,使人吟咏之余,觉其情溢词外。譬如《出塞(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人用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把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景物溶入一个画面,造成准浑阔大的艺术境界。它描绘出了一幅寥廓、苍凉的夜景图:暗紫色的绵亘的古城墙,苍青色的夜空,悬在中天的银白的明月,这偏冷得青紫色调的画面上,还点缀着戍边征人营帐中星星点点的灯火,读之颇能令人遐思。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王昌龄的七绝诗就善于运用含蓄的手法来反映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都于此七字中一览无余。

二、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王昌龄也是诗画合一的翘楚。《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这是一幅边地风沙图,诗人在画面上涂满了黄色基调的惊沙走石,弥天蔽日,飒飒有声,在布满风沙的画面中,一杆红旗在矗立的辕门之上猎猎扬卷,透过风沙可依稀辨认连营的帐幕以及奔突而出的战骑,黄与红两种热烈的色调主宰画面,渲染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画面有一种律动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然而诗人没有从正面去着笔,而是通过摄取有特定含义的烽火城、百尺楼、黄昏、秋风、羌笛,这些最易牵动征戍者思乡愁绪的景物,并把它巧妙地点染在画面上,以衬托主人公思乡念远的情怀。如《从军行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三、隽永含蓄,含而不露

反复朗诵滋味无穷,咀嚼不尽的诗味语言,是为至言。细味王诗,会不难发现:作者诗中那美妙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决非“质直敷陈,绝无蕴蓄,”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深邃丰富的意蕴。这个特点在诗人的宫怨诗中尤为突出。诗人一扫浮靡轻艳的南朝文风,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深刻细致的反映了广大宫女和失宠嫔妃内心的哀怨与绝望。《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诗人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人无一字写怨情,却字字含泪,字字哀怨。因此,胡应麟说:“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这就是王昌龄高人一筹的地方。他的宫怨诗也如饯行、边塞之作一样“深厚有余,优柔不迫”,诗味浓郁,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