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全球经济寒潮冲击下,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高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创新思维跳出传统模式,系统化地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机制的改革。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专业课程,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主要从财务管理专业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能力上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3-0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人,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目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高校的就业工作,如同企业的产品营销,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营销决策、营销艺术、营销机构、营销组织与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产品是否适销对路。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宏观层面看固然与高教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大众化有关,但从就业压力下仍出现两对突出矛盾(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并存;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现象来看,更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反映了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对市场需求适应的滞后,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知识架构、能力水平的变化要求。高校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责任,更应从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就业,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选择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就业。因为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而且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今天的中国倍受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要素。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把着力点聚焦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急剧增长。但是,一直以来,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就存在着衔接的“空洞”。一方面国内外科技飞速进步,大量高科技,先进管理模式涌现,使得技术技能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人才市场最迫切的需求。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加重视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甚至,一些跨国公司在用人上往往不招收应届大学生。他们的理由是目前大学生存在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上岗适应期长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型思维,使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动口不动手”和上岗磨合期长的缺点。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有正确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知识观、能力观与素质观的理解、选择与实践,也是体现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三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进程中,大量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已成为客观现实。再加上中国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然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短期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可能急剧增加。这就要教育学生超越自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引导和鼓励受过教育的学生去创业,通过创业更快实现自我价值,以增加就业机会来为社会作贡献。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能力

根据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立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学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因此,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定位为:具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事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要,又贴近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当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的系统性特征。

1.适应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拔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单独组班。培养高起点、快节奏、厚基础、重科研,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直接参与科技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是直接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拔那些具有开拓精神和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在培养中注重案例性课程的开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早接触社会、多接触社会、早认识社会,为将来走向社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打好基础。培养目的是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

2.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设置创新教育模块。创新教育模块旨在强化基础理论教育,拓展和加深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学生考取研究生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加深与拓展。注重科技前沿讲座的开设和最新知识的介绍;针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设置创业教育模块。创业教育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社会并敢于自我创业、快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于应用技术性和案例性课程的开设,并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请企业家和创业型人才进课堂,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调动其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试、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争取“一生多证在手”,提高社会竞争能力。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拿到多种通用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驾驶证、普通话证、各种竞赛证书等)和职业资格证书,每种证件的取得都可以作为选修课学分,证件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

4.对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指导、分流培养。在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之前,学校在学生入校时就实行导师制,导师负责对学生选择培养模式进行指导,选择之后,学校将进行分流培养。从新生开始就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逐步形成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预期,结合职业生涯的预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入学时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他肯定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课余时间该看什么书、社会实践参加哪些类别都会很清楚,从而使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学校应加强学生学业生涯设计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结合,加强信息反馈,其中包含职业需求信息向学生的反馈;学生知识需求信息向教学院系的反馈;市场需求信息向专业建设设置与改革的反馈,加强专业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及水平,对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即走出去和请进来。学校有计划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教师从企业中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同时应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学校来任教,造就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毕业生就业效率,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6.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实践教育教学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办学的信念理想。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三层次”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以课程内容的实践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课程实训;第二层次以综合业务的流程模拟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实训;第三层次以仿真环境下的实战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能力的综合实训。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实践内容,根据培养技能和能力的目标选择实践内容,把实践内容分解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都包含在实践内容中,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效地保证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把其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开展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大型公益活动以及社会帮困、助残、扶老等志愿工作,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此外,学校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共建等,大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自己走进就业市场、走进企业、走访校友,宣传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特长,搭建学校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应采取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发展后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落实“质量、特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把就业与人才培养放在一个系统中规划,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在社会上产生品牌效应。我们只有让学生毕业后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发展、有大发展,成就事业,我们的教育才算是为学生负责,向社会交代,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宋育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科技创新导报,2008.19

2.刘文波,赵琳.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辽宁高职学报,2009(5)

3.王红艳.新形势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今日科苑,2009(8)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