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守卫在“天梯”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座孤峰哨所,电闪雷鸣、雪骤风狂,4名“张福林班”战士,在海拔3225米的高山之巅顽强生存,在孤独寂寞里守护边疆,用一双双鹰的眼睛,戍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用热血和忠诚编织着自己的“士兵梦”,捍卫着“寸土寸金”的誓言。仲秋时节,笔者慕名来到边防某团3197哨所,请看——
矗立在悬崖绝壁上的边防某团3197哨所,因通往哨所的山路由3197级台阶铺成,故而又名“天梯哨所”。这里一年只有冬夏两季之分,冬天冰雪覆盖,夏天阴暗潮湿,平均日照时间不足2小时,平均风力8级以上,条件极为艰苦。由于雪崩、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战士们上下山都要拉着安全绳攀崖爬壁。山顶没有水源,吃水全靠从山下背。一人一天一桶,战士的脊背时常被水桶硌出一条条血印。自哨所设立以来,一茬茬年轻的战士在这里挑战生存极限,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三千天梯冲云霄
一大早,笔者跟随边防某团政委熊宗安和下山背主副食的两名战士一同攀爬上哨。站在山脚抬头仰望,只见山如斧劈,峭壁林立,云海中隐约见到一条与地平面夹角近70°的“天梯”。哨长李吉坤指着山尖笑着说:“要上哨所,必须爬上这条海拔落差达505米的3197级台阶,咱们可是要到‘世界最高楼’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想爬上这3197级台阶,同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高828米、共160层。而在没有电梯的哨所上,战士们每周要靠双腿下山两次背运主副食,相当于每周负重走台阶征服一次“哈利法塔”。
山高路险,寒风凛冽。战士们每人背着近80斤主副食,弯着腰艰难地攀爬。山道虽经过几十茬官兵的整修,但仍然危机四伏,最险的地方要侧身贴着崖壁,拉着安全绳才能通过。行至山腰,云雾从山顶弥漫开来,嘶嘶叫的山风似刀割,山石、朽木坠落声响彻深沟。
“大家注意安全,保持好距离。”走在最前面的安全员赵智俊大声向后面的队伍吼道。初次上山的人可能会笑他“草木皆兵”。但随行的熊政委马上告诉我们,你可别小瞧了这枯枝碎石,从上面掉下来,路边的铁栏杆都能砸断。我们低头看去,石板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细下一了解,才知道全是滚石造成的。大家一听,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于是每人间隔5米。
突然,战士赵智俊一个趔趄,眼看就要摔倒,但见他身后的熊宗安政委上前一个反手将他拉住,才算稳住重心。小赵拍掉屁股上的青苔调侃地说:“上哨所的‘门槛’太高了,不摔几跤上不去啊!哨所战士每周都要将吃的用的背上去,特别是用于发电的柴油和生活用水靠肩挑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跌进深沟。”
嚼碎艰辛卫祖国
两个多小时后,“登山队”终于气喘吁吁爬上山顶,此时山下的一切完全被大雾笼罩。留守的两名战士已经等候我们多时,赶紧过来帮忙拿物资、递开水。一旁的李哨长告诉笔者,战士们听说今天有人上山,兴奋得一晚没睡觉,一大早就开始了等候。
坐在门口石凳上休息,列兵赵建新神秘地拉着我往屋里走。在不足30平方米的哨所里,赵建新变戏法似的从床下拿出“宝贝”显摆——那是一个个种满白菜、莴笋的空弹药箱和罐头盒。
“山上日照时间不足2小时,夏天室外菜苗被冻死,冬天冷得像个冰窖,战士们像夸父一样盼望能离太阳近一点,再近一点。”小赵扬着眉毛,摸了摸心爱的蔬菜说,“每年大雪封山,通往山下的道路被冰雪淹没,大伙儿就想方设法自己种点菜,有阳光的时候拿出去晒,起雾了就收回来防冻,等长大了就从山下背土,移栽到室外。”午饭时的六菜一汤,大家都使劲吃着刚背上来的新鲜蔬菜,来了个“光盘行动”。
在哨所上,最富有的是寂寞,最缺乏的是场地。午饭后的乒乓球赛是战士们最“奢侈”的娱乐活动。0.6米宽、2米长的饭桌,中间放上调味瓶就成了战士们的球场。一下来了这么多人,比赛的场面更是热火朝天。半小时后,“哨所队”以3:2战胜了我们“来宾队”。
“得了第一就要奖励。”输了球的熊政委边说,边从包里掏出一套足球赛光盘。战士们一看脸上顿时乐开了花。
原来,哨所4名战士都是铁杆足球迷。李吉坤是意甲尤文图斯足球队的粉丝,可惜的是球队提前出局,害他叹息了好几天。前些天,国家队有比赛,大家把脸盆、饮料瓶拿来当啦啦队的道具,为自己喜欢的国家队加油。看到一半,大风吹得卫星接收器“啪啪”响,电视画面几乎全是雪花。赵建新穿着大衣将接收器死死抱在怀里,最后由于天气原因,只看完了上半场。听说这事后,熊政委上哨前专门让人下载了多场高水平球赛,刻成光盘带上来。
正说着,李吉坤忽然叫道:“快关电闸,收被子!”几名战士像紧急集合一样冲了出去。原来,外面天气突变,已经下起了雷阵雨。战士们常常要和雷雨赛跑抢被褥。忙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李吉坤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说:“还好没打湿,比起这雷阵雨,最怕的还是大雪封哨!”
2007年除夕,哨所战士正忙着准备做年夜饭。山上一棵老树被积雪压断,砸坏了山上的变压器。
米都还没下锅,通往山下的积雪又齐腰深,唯一能吃的只剩下方便面。大家劈开冻得像冰棍的木柴,用废油桶搭灶架锅,化雪煮面。吃年夜饭时,李吉坤的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正在吃方便面的他眼泪直往碗里掉:“妈妈,我想你了……”
“奶奶,孙子在哨所挺好的,你要注意身体。”“姐姐,今天过年,我们围在一起烫火锅,班长还专门为我做了猪肉炖粉条。”……那晚,想家的战士们把无数的艰辛咽下,又拴上安全绳,顶着8级风,在-27℃的气温下为祖国守岁。
“男儿有志守边关,赤胆忠诚卫祖国。”笔者在荣誉墙上看到,哨所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3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21次,被军区表彰为“耳聪目明”哨。
孤峰哨所杜鹃红
惊雷轰鸣,雾涌雨大。笔者走进岗亭,正穿着大衣执勤的副班长张灿的眉毛已被冷雾染白。身旁被锈蚀的铁栏杆似乎患上了“风湿病”,一碰就掉铁屑。
“这么坏的天气还能观察到什么?”
“战争可不管你下不下雨!”张灿告诉笔者,“雨雾中,我们可有自己的独门观察绝技,视线范围内的情况基本逃不脱我们的‘火眼金睛’。大家为了在8级风下不眨眼、能看清,就在上下眼皮分别粘紧透明胶,每天练习打乒乓球、迎风站军姿。时常练得双眼充血,疼得厉害,现在哨长能10分钟不眨一次眼。去年,我们拍摄的15张照片,为上级下一步工作决策提供了依据,受到分区司令员的表扬。”
寒气袭人,张灿不时地揉小腿的动作引起了笔者注意。提起裤腿一看,红肿的膝盖和新添的3道伤疤让人不禁一颤。一问才知,在今年4月一次巡逻中,巡逻队在翻越海拔5100多米的雪山时遭遇暴风雪,能见度不足50米。作为开路先锋的张灿拴着安全绳,小心翼翼地在3米多深的雪山上爬雪开路,当快到山顶时,他陷进了雪窝里,只露出一个脑袋。
“不要乱动,不要害怕!”傅指导员边喊,边带上5名战士用工兵锹铲开张灿身边的冰雪,费了10多分钟才把快被冻成“冰人”的他救了出来。
笔者翻阅哨所的要事登记本,知道了战士们那些不曾说出的故事。赵建新在背水途中遇到野熊,吓得哭着飞奔回哨,差点摔下山;今年1月大雪封山,赵智俊得知爷爷去世,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忠诚,依然坚守在哨位上……
“苦吗?”笔者问。“说不苦是假话,不过生活久了就喜欢上了这里,风景比九寨沟还好呢。”张灿挠着后脑勺笑着说。对对对,团里还为我们配了净水机和“浴霸”,我们班的生活设备可是全团最好的……大伙儿你一言我一句。
看着战士们编织15年“御寒衣”种活的一株杜鹃花,红色的花瓣映红了孤峰哨所。大伙儿说,要将杜鹃花定为“哨花”,寓意像高山杜鹃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坚守国门。
天色渐暗,气温已降至-7℃。哨所战士请我们吃了饭再下山,熊政委谢绝了战士们的好意。握手道别,李吉坤盯着笔者的相机欲言又止。这时,赵智俊急忙解释:“吹了7次‘灯’的哨长家里给介绍了个对象,前不久女方来信想要一张照片,而哨所离县城要坐2天车,就算照了也没地方洗,所以想让你给他照个相。”
“都把地址邮编写给我,回去我帮你们洗出来、寄回去!”笔者按下快门,一张张 “高原红”的笑脸定格在相机里。看着“未老先衰”的李哨长,笔者的鼻子一阵发酸,禁不住问他:“守在这么苦的地方,你们不觉得亏吗?”
李哨长没有回答,转身往哨位一指——那里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上联:头顶边关月;下联:情系万家圆;横批:什么也不说。
笔者下到山腰,忍不住回望雨雾弥漫的哨所,耳边又回响起那首战士们自编的《张福林班之歌》:“我们是边防兵,笑傲天下观风云,扎根高原铸军魂;我们是边防兵,嚼碎寂寞与风雨,屹立藏南守国门……”
那歌声,在国门前回荡,久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