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翰墨全书》对研究福建历史文化的功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翰墨全书》对研究福建历史文化的功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翰墨全书》是元代前期福建建阳知名学者刘应李编纂的一部民间交际应用类书,该书收录的诗词文章多有作者为福建籍,以及仕宦、寓居福建的官员、学者文士书写闽地者,对于研究福建历史文化比如古代农业、交通、教育、文学文人具有一定的资料功用

[关键词]《翰墨全书》;民间类书;福建;历史文化

《翰墨全书》(亦称《翰墨大全》)是元代前期福建建阳知名学者刘应李编纂的一部民间交际应用类书;该书主要是为民间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士书写应酬交际文书而编纂的,分类辑录了大量的语词典故、诗词文章以及小简活套、图式、联语。《翰墨全书》首次刊行于大德十一年(1307),建阳当地书坊刊印,成书大致在稍前,是为大德本。十余年后,建安詹友谅对大德本进行改编,内容有所增删,书成不久于泰定元年(1324)由建阳书坊刊行,是为泰定本。大致元末明初,建阳书坊再次印行《翰墨全书》的改编本,内容基本沿袭泰定本,编排体例有所变更,是为明初本。从而形成《翰墨全书》传世的三种版本系统,元明两代多有流传。

《翰墨全书》的原编者刘应李、改编者詹友谅分别自署福建建阳、建安人,建安曾为建宁郡名,其原编和改编的《翰墨全书》大量收录福建籍、曾长期寓居福建的文人学者以及曾在福建为官者所创作的诗词文章,以及诗文描写闽地者,作者如:王迈、王大烈、刘克庄、刘子翚、刘爚、刘子寰、吴势卿、欧阳光祖、胡寅、哀长吉、祝穆、祝洙、真德秀、翁合、黄定、黄公绍、白玉蟾、熊节、熊克、蔡元定、蔡沈、蔡杭、魏掞之、黄干、胡安国、戴翼、熊庆胄、黄圭、胡宪、余日华、方澄孙、熊刚大、刘学箕、游九言、许几、朱熹、谢枋得等。其中一些诗文现在已经散亡难寻,因而有保存资料、存史之功;加之元代前期成书,具有较高的文献校勘价值。其所录闽人闽地诗文对于研究福建历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记述、描写闽地内容的诗文,史料及文献校勘价值相对更高。

一、研究福建古代农业

1.《劝农文》三篇

明初本《翰墨全书》壬集卷五收有《劝农文》四篇,其中后两篇署名“叶知州”《延平劝农文》和“张权县”《建阳县劝农文》[1]为《全宋文》、《全元文》不收。从“叶知州”、“张权县”等官职名称来看,定是宋代以来的官制。查覆大德本《翰墨大全》壬集卷十,尚有《(南康军)劝农文》五篇、未署名《建阳县劝农文》一篇共计六篇文章,可见,《翰墨全书》仅节录《翰墨大全》四文,并无增加;《(南康军)劝农文》五篇中,署名“前人”(即朱子)一篇,“赵龙图”一篇,其余三篇无署名。《翰墨全书》删除的六篇《劝农文》中,除《建阳县劝农文》之外其余五篇已被《五百家播放大全文粹》收录,而《全宋文》和《全元文》也未收该篇未署名《建阳县劝农文》。可见,叶知州《延平劝农文》、张权县《建阳县劝农文》、无署名《建阳县劝农文》三篇为目前已知仅为《翰墨大全》和《翰墨全书》收录的新资料。从同类文章收录的情况来判断,属于宋文的可能性极大。这三篇《劝农文》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福建地区古代农业经济,同时可以辑补《全宋文》(或《全元文》)之缺失。

叶知州《延平劝农文》,记载郡太守劝谕乡民致力农业生产的利弊重要,并针对乡人诉讼较多、服食无度、事鬼神无节制的现状,告诫他们应和睦相处、适度服食、适度事神,“出入相逊,毋兴于讼;服食中度,毋求于侈;事神以敬,毋尚虚文”,如此则可不耗财、生和气,方能天祚感应,安享有年。

张权县《建阳县劝农文》述及近年粮价波动:前岁斗百币,而去岁春夏及秋米乏,竟至斗米四百,幸赖冬成,新粳降至二百,今春忽又涨价,县尹主持平粜方才平稳;并告诫百姓应早种莳、无杂种,“早种莳,则无肃霜忧也”,“无杂种,则不弃地力也”;百姓应和睦相处、各守其道,和气致祥,事关丰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保守,乡邻缉睦,又自是天地中间一和气致祥之本,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此又丰歉之源也”。

2.农事诗

明初本《翰墨全书》壬集卷五收有“王迈邵武守”《劝粜歌》[1]一首,“君不见汉州长者李君发,荒年作粥敕饥渴。三十余年辦肯心,几千万人得存活。玉皇有籍注姓名,寅仲其孙应梦生。……我忧郊外人无饭,愿君为李不为段。为李受福段受殃,不用劝君君自断”。诗前有注文曰“丁未岁歉,作此劝粜。杜帅自江西贩米数千斛归,闻此,遂减价贱粜,民赖以活。此歌诚有补也。”查王迈生于1184年,卒于1248年。可知注文所谓的“丁未”是指1247年,当时作者王迈方知邵武军(今福建省邵武市),适逢邵武军歉收,王迈作《劝粜歌》劝勉救民于危难,杜帅闻此歌,将贩自江西的米降价济民,邵武民得以解困。此诗弘治《八闽通志》、嘉靖《邵武府志》亦收,但《全宋诗·王迈》[2]未收,可以辑补。此外,该卷所收的农事诗,共分四类,包括劝农、赈济、悯农家、赞丰年,由此可以看出编者重视农业、同情农家劳苦的思想感情。

二、研究福建古代交通

明初本《翰墨全书》后甲集卷七“桥道疏语”收有文章十余篇,其中未署作者《建宁路平政桥》、夙野舟《建宁路通仙桥》[1],覆大德本后乙集卷八尚有未署作者《建宁路水西桥》等,不见于其它文献。平政桥系在旧址上重建;通仙桥规模甚为壮观,作者夙野舟不知为谁,可能为别名;水西桥也系坠后重建。均是民众捐资建桥,文人撰文纪念。此外尚有熊普斋《崇安县赤石渡桥》、文溪(文壁)《富沙潭头桥》,赤石渡桥也系坠后重建,民众捐资。对于研究福建古代桥道交通、基层社会具有一定的价值。

建宁路平政挢

杜尚书之建河挢,见称史谍;大比丘之作梁道,具载楞严。儒释之教虽殊,惠利之心本一。眷富沙之古郡,当众水之交流。伊昔莫庵妙摅心力,万间云矗如瞻虹影于冥蒙,一夕灰飞,徒骏龙津之浩。渺然念业风鼓浪,法是慈航,苦海弥天,佛为彼岸,矧有宗门之嫡子,预闻往日之宏规,众力愿成,岂愁无?做馎饦,故基犹在,只消依本画胡芦,开乌山之名蓝,复平政之旧观,永垂千载,均济万民。

建宁路通仙桥

平政桥成,接东西之坦道;通仙砥立,会南北之康衢。地有利兴,民无病涉。运梁搬石,工夫付匠者手头;指廪捐金,福泽聚檀郍华下。言中有响,笑里点头,众为齐施,一时必就。大亭拱簇,八方八面,面面圆融,中砥加增三十三层,层层高耸,现出空中梵阙,移来海上仙宫。跨飞梁上,压青云,济巨川,如履平地。功成名遂,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