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雾都”伦敦的救赎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雾都”伦敦的救赎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去年11月至今,全国各大城市频频遭遇雾霾天气袭击。24日元宵夜,首都北京35个空气监测站中有26个显示空气质量级别达到5级“重度污染”或6级“严重污染”。

其实,早在上世纪中叶,英国首都伦敦就曾一度遭受雾霾侵扰,情况相比北京甚至更为严重,“雾都”由此得名。

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英国首都伦敦超过12000人的生命。事实上,伦敦之雾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空气遭受严重污染的写照。在此之后,伦敦近乎苛刻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雾”的救赎之路。而如今在伦敦,每年雾天只有不到10天,“雾都”之名早已名不副实。

伦敦60年前的“雾都本色”

从1952年12月6日开始,伦敦连续四天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司机甚至需要有人坐在引擎盖上指引才能开车。据统计,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4703人死亡,与以往同期相比,多出3000至4000人。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陆续死于呼吸系统疾病,这是和平时期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当时全伦敦的公墓和棺材都被用完。由于毒雾的影响,大批航班被迫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伦敦雾霾事件的亲历者是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的“大雾到处都是,很刺鼻,又脏又黑,房间里都是灰蒙蒙的。当天晚上,大雾非常浓烈。伦敦城里的大部分戏院都停止了演出,因为观众根本看不见舞台,市内的交通也基本瘫痪,因为警察要打着火把才能指挥交通,而在城郊的很多农场,农民还给牲畜戴上了口罩,以防止中毒。大雾让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慢了下来,让能见度变得非常差,非常危险,人们不仅头疼怎么去上班,更重要的是怎么能回到家里。”由于交通系统基本瘫痪,很多人选择步行回家。其中,梅里特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梅里特的父亲在不久后就因肺病去世,去世时只有42岁。一位参加救援的医生回忆到,他曾经想把一个患者送去医院救治,但是医院里因为大雾来就诊的人太多,所以根本无法收容。

出台世界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

原来,18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工业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工业革命的象征。

直到20世纪中叶,英国依旧有大批的工业企业和居民家庭在大量地使用煤炭发电和取暖,伦敦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尽管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早在1875年就曾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治污,使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情况并没有得到质的改观。此一时彼一时,汽车开始在英国普及,排放的尾气让伦敦当时脆弱的空气雪上加霜。

直到1952年伦敦的这场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毒雾灾难,才让整个英国社会开始反思,从此痛定思痛的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可谓想尽了办法。

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现实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了。事实证明,新的法案的确为伦敦日后成功控制空气污染奠定了基础。《清洁空气法》规定,当时伦敦城内的大部分电厂都必须限时关闭,只能在郊区重建,并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疏散。

此外,法律还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的措施,并逐步开始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在城市里设置无烟区,无烟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就连英国人喜欢使用的传统壁炉,由于需要大量地燃烧木炭,也被限制使用。

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汽油为主要燃料的交通工具带来的污染逐渐取代了工业,成为伦敦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为了避免同样的惨剧再度发生,英国政府在十年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

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Congestion Charge)的相关规定,对那些进入市中心的私车征收 “买路钱”,周一至周五早7点至晚6点半进入市中心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必须交纳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则完全被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提高到目前的8英镑。

交通拥堵费政策取得了成功。目前,每天进入伦敦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了约60000辆,废气排放与过去相比降低12%。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开车上班,而是纷纷选择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

时至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闹市区一个停车位月租高达650多英镑,位居全球之首。“铁腕政策”之下,英国的私家车“进不起城”,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事实上,针对目前的汽车排污问题,伦敦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短期内削减污染最严重的机动车的排放;提高新型、清洁机动车和技术的使用率;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率;长期来说,提高交通“零排放”模式的使用率,比如使用氢气燃料电池和电动车等等。

此外,近年英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在车辆年检中,严格检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的排放是否达标;规定不向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车辆颁发执照;在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与此同时,伦敦大力发展地铁、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以减少私家车的“刚性需求”,并为新能源汽车大开绿灯。伦敦计划在2015年之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在2016年前,电动汽车买主将可以享受高额返利、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在某些场所免费停车等福利政策。

治“雾”成效显著

伦敦用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基本实现“云开雾散”,摘掉了“雾都”帽子。如今的伦敦,已经很多年看不到旧时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的雾都风情,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层的白色雾霭,空气污染带来的困扰早已消散在每天的清爽的空气中。在伦敦的市中心,也感受不到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痛苦。

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被重复。

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去伦敦寻找“雾都”的人们肯定要大失所望了。

当然,污染并未彻底远离英国首都。根据欧盟委员会最近几年所作的报告,伦敦城的空气污染指标既未达到欧盟设定的指标,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相去甚远。

2010年,一份由伦敦市政府主导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每年仍然有逾千名伦敦居民因长期暴露在伦敦糟糕的空气中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空气质量还曾一度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媒体的主要话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