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价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临床确诊异位妊娠的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每组50例。 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P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异位妊娠;开腹手术

作者单位:130400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人民医院

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临床医师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主要方法。我们于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对收治异位妊娠患者应用电视腹腔镜治疗,并与传统开腹手术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19~39岁,未婚18例,已婚未育34例,已生育48例;不合并失血性休克82例,失血性休克18例。通过临床诊断。①有停经史;②伴或不伴腹痛和(或)阴道流血;③术前尿HCG阳性或血β-hCG≥18 KU/L,B超见宫腔内空虚,宫旁出现低回声区,其内探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可确诊异位妊娠的100例患者分2组,腹腔镜组和手术组各50例。

1.2 方法

腹腔镜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术前准备同常规开腹手术,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应用德国产WOLF电视腹腔镜,于脐孔下缘弧形切开皮肤1 cm,气腹针由此空穿刺进腹,腹腔内注入气体,腹压达1.4~1.47 kPa,于脐孔行第1Trocar穿刺,置入腹腔镜,观察盆腔情况,然后镜下指引分别于左、右麦氏点行第2、3Trocar穿刺,置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对于妊娠直径>5 cm,无再生育者,用可吸收线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对包块

镜下手术方法:①输卵管切除术,自伞端开始用双极电凝钳夹、电凝输卵管系膜,然后逐步剪断输卵管系膜直至输卵管宫角部,切除患侧输卵管。②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在输卵管表面最薄弱处切开输卵管1 cm,用无损伤钳钳夹出内容物,若有活动性出血,予以电凝止血,术后观察血压,心率及腹部体征。恐绒毛残留者,可于病灶上方局部注射MTX20 mg,防止持续异位妊娠发生。标本小自套管内直接取出,大者装自制标本袋中自戳孔取出。术毕尽量排空腹腔二氧化硫后,创口贴拉紧戳孔皮缘,留置导尿管6~12 h。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2 d,术后2~3 d出院,门诊随访血β-hCG至正常。

开腹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手术方法按苏应宽《妇产科手术学》[1]所描述步骤进行操作。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5 d,术后5~7 d出院,门诊随访血β-hCG至正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按资料性质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可见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可见腹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P

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各指标明显优于开腹组。但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与开腹手术相比较,表明腹腔镜手术对盆腹腔脏器干扰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切口小,下床活动早,有利于肠蠕动恢复,排气早,使患者身心较快恢复健康,住院时间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我们体会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的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输卵管妊娠的部位,是否破裂以及对侧输卵管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根治性手术或保守性手术。有关文献认为,腹腔镜治疗失代偿性休克型异位妊娠也是安全有效的[2、3]。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是安全的。但腹腔镜手术要求手术者对腹腔镜技术掌握熟练,这样才能更快完成手术,争取时间抢救患者,尤其对于治疗合并失血性休克异位妊娠。总之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腹壁无明显瘢痕等优点,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参 考 文 献

[1] 苏英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7-194.

[2] 罗丽莉,左绪磊.异位妊娠大出血的腹腔镜手术处理.中国内镜杂志,2001,7(3):50-51.

[3] Soriano D. Operative Laparoscopy for management of ectopic pregnancy in patient with hyporlem in shork. JAmAssoc Gynecol Laparosc,1999,4(3):36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