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性投资创业板股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性投资创业板股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的创业板,从宣布开板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年。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因为在这之前,光是为了筹备创业板,我们就花费了整整十年。不过,就在这一年中,中国的创业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时下已经有100多家公司在创业板挂牌交易,总市值也超过了3900亿元。在国际上创业板发展并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创业板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十分可喜,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不过,这一年来,围绕创业板,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大的争议。对于创业板的“三高(即高价发行、高市场定位、高换手率)”现象,批评声就一直就没有平息过。如果人们做一下舆论统计,不难发现社会上对于创业板的负面评价并不少,这与创业板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较大反差。

创业板激发全社会的创投热情

为什么要搞创业板?虽然这是一个看似浅显的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些舆论认为,创业板就是一批人拿着当年投资的企业,到资本市场上来圈钱并套现,实现财富的倍增。由此,也就出现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账面财富的过度关注,以及对其很可能是子虚乌有的“原罪”的极度声讨。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创业板股票的高价发行,侵蚀了他们的利益。有意思的是,他们继而以更高的价格把股票转让给别人,进而又获得了自身的一份利益――抨击而又积极买入的动力,也就因此而产生。

那么,搞创业板是否就是为了建立一个退出机制,给早先进行投资的人一个获利了结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一个投机炒作的空间呢?应该说,创业板本身的确具有为创业投资提供退出通道的作用,但实际上,创业板的最大功能并不在此,而是为了激发全民的创业投资热情。

我们先看一看美国的例子。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搞创业板比较成功的国家,其推出创业板的背景是:美国的传统经济几乎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并且开始受到资源禀赋与劳动力成本的强劲约束,这个时候它需要实现经济的转型,也就是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问题是,在新经济起步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产品成熟度低、缺乏规模效应这样一些困难,以至于那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得心应手的投资家,对此缺乏兴趣,他们宁愿对传统经济进行修补,也不愿意在新经济上花太多的心血。结果,那些率先进入新经济领域的,往往是一些缺乏资金的技术性人才。苹果、微软的创始人都是学生出身,也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他们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以后,便急需得到资金的支持以完成向产业化的过渡。然而,传统的金融体系对此同样是排斥的,特别是资本市场,无法构成对新经济的强有力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推出创业板(也就是纳斯达克市场),在那里,公司的上市门槛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时在充分揭示风险以及强化监管的条件下,赋予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以较大的筹资空间。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新经济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形成了事实上的外部约束及业绩评估。总体而言,借助资本市场,确实给了那些原本缺乏发展动力的新经济企业以极大的支持。一大批伟大的公司,也就凭借这创业板的平台诞生了。有人总结,这么多年来,为什么美国的经济转型比较成功,新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经济,保持了足够的活力,而一些原本基础并不差的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就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出现了“失去的十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较早并且坚持搞了创业板。

创业板实现了资源的

最优化配置

现在美国的创业板中,有了一批市值与影响力都很大,甚至超过了主板的公司。它们能够崛起,的确与创业板有着密切的关系。反过来也可以说,正是创业板的推出,加快了美国的经济转型,使得社会对新经济的投资成为可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投资热情,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应该看到,后来不少国家将推出创业板作为政府的重要战略,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当然,在中国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些。一方面,中国的传统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另一方面,中国的赶超战略也需要借助新经济来实现。这样,就使得中国在发展新经济上的迫切性还不是很大。但与此同时,民间资金的大量积累,需要寻找出路,而传统经济中不少领域被垄断企业占据,民间资本很难介入。至于那些竞争性比较强的行业,也确实已经很难再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新经济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融资机制,正处于发展的瓶颈。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来发展新经济,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遇到民间资本投资新经济,应该说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在十年前开设创业板的计划刚提出来的时候,就引导了一大批民间资金投资新经济企业,其中虽然有不少是失败了,但也有些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我们迎来创业板正式推出时,可以看到,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并且是填补了国家空白的优秀企业。他们在创业板的上市,固然为当初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同时也是对其推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予以肯定和必要的风险补偿。

应该遵循风险投资的原则

但是,围绕创业板所展开的争议,也是人们所不能忽视的。在这里,不能否认其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新兴形式,的确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里有市场环境的因素,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中国创业板从提出到开板,花了十年,这也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也有投资者预期与倾向的问题。譬如说,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在确定创业板的标准时,是定得比较高的,这样虽保证上市公司有比较好的质量,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业板的特色,给投资者一种创业板股票就是高成长、高收益的印象。这样一来,其发行时就往往会受到追捧,价格被定得很高。但是,哪怕创业板公司业绩再好,也还是有其不确定性,所谓的成长性也只是一种预判,未必一定会实现。因此,哪怕仅仅是有少数公司业绩“变脸”,也还是会受到广泛的批评。当然,业绩“变脸”并非好事,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又确实是不能绝对避免的。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此将创业板公司贬得一无是处,似乎就是变着法子来圈钱,这就有失偏颇了。毕竟,从创业板的本意来说,它是一种风险投资,人们绝对不能无视其风险要远远大于其它证券投资这一点。如果投资者不是遵循风险投资的规则,那么就无从对创业板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事实上,现在市场上一些对创业板的批评,就是离开了风险投资的基本规则。创业板的“三高”当然未必合理,但是如果变成了“三低”,那么还像是创业板吗?

再有一个问题是,由于创业板的推出,“批量”制造了一大富翁,这引起了很多异议。舆论普遍将这视为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诚然,随着股票的上市,创业板股票的最初投资者享受到了资本市场的丰厚回报,这的确让人艳羡不已。但是,反过来说,与成千上万个新经济领域的企业相比,现在上市或者具备上市条件的创业板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多数创业投资未必是很成功的,包括那些以VC、PE形式入股的投资者,绝大多数投资也是很少有回报的。在一个成功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背后,有着无数个失败的企业。应该说,对新经济的投资,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为。如果只看到其成功时的辉煌,而看不到其最后倒在成功前夜的悲壮,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在这里,那些介入二级市场创业板的投资者,必须把风险投资的眼光,前移到创业板公司最初的投资者这里,承认他们现在有权利享受风险回报。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来正确对待创业板公司和创业板股票。在这里,最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板公司的发展。应该承认,在中国现在少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文化,多的是以投机实现一夜暴富的心态。那种对创业板的认识偏见,很多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