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右玉道情的现状及发展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右玉道情的现状及发展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道情,又称渔鼓、竹琴或“黄冠体”,原系宗教艺术之一种,以演唱道教故事或与此有关的题材为主要内容.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成为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右玉道情就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的曲牌体戏曲道情,在田园考察之后,本文谈谈其现状及发展

[关键词]右玉道情 现状分析 发展研究

目前,在全国南北十五个省区,尚存的道情艺术就有四、五十种,仅山西一省就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长子道情。其中,晋北道情分为右玉道情、神池道情和大同道情三大派系。右玉道情主要流布在山西北部地区、内蒙古南部地区。说唱道情演变为戏曲形式,是出现在清代以后。据《山西省剧种概况》中记载,晋北戏曲道情,在剧目和音乐上掺杂着梆子戏的成份,如文坊牌子曲、武场锣鼓经、唱腔中的“滚白”、“介板”、“流水”等,几乎与北路梆子完全相同。可见道情登上戏曲舞台的时间是在北路梆子之后,梆子戏是清代以来的新兴戏曲艺术,因而晋北道情演变为戏曲形式,也就不过一、二百年。

据老艺人回忆,右玉道情是从“川底”即应县、怀仁一带传来。右玉道情作为晋北道情的派系之一,并没有同步起源于清代,在清代右玉道情没有班社,也没有演唱道情的艺人。到了民国初年,据传有一个“武为周道情班”为晋北一带最早的职业班社,班主武为周是应县人,以领戏班为职业,他在村里集聚了二十多个艺人经常在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浑源一带演出。后来有应县人鲍存教道情,怀仁人樊掌才拜其学艺,右玉人杨白、梁祥、李二毛、小米拴等拜樊掌才为师学唱道情,杨白又带徒弟孟占明、曹丕富、刘根儿、贾全等人,梁祥带徒弟韩银顺、王存基等人逐渐在右玉南山一带发展道情,从此右玉县有了本地演唱道情的艺人。解放后,右玉县在一九五六年新组建了“右玉县道情剧团”,一九六八年因运动解散,一九七零年冬,重新组建“右玉道情剧团”,特别是在一九八四年全县设有二个道情剧团,原道情剧团为一团,从雁北艺校毕业的学生组成右玉道情二团(也称青年剧团),共有男女演员70人,乐队30人,共计106人,随着地域、师承的不同,遗产保留或散失的不平衡,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多样、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一、 右玉道情的音乐艺术特色

道情戏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采用曲牌连缀,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道情的演出形式,决定了道情的音乐艺术,有唱腔、乐器和伴奏音乐三部分组成,并经历了发展、演变和革新。右玉道情的音乐艺术同样如此。

(一)唱腔曲调

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现收集整理比较完备的只有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其唱腔为联曲体,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子,其中正调演唱的曲调为“商”字调;用反调演唱的曲调为“徽”字调;“平”表示正常的情绪,“苦”表示愁苦、凄凉的情绪,二者皆用正调演唱;“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抢”表示唱腔结构喜悦、轻快、类似“抢”一般地速度。另外,道情又巧妙地借鉴了“晋剧”中的“介板”、“流水”、“滚白”以及昆曲唱腔,弥补了本身的不足。音乐伴奏中的“渔鼓”为道情特定乐器,其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致相同。大致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古词唱曲。即以古词曲为主,兼有少量配合七言、十言变文体唱词的曲调,相传道情有七十二调,若干小调。但现在收集起来的,仅有六十多曲,这些曲调,无论唱词结构,还是曲式、旋律、节奏、调性、唱法以及唱腔的组织形式等,均有严谨的格律。

1、唱段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体制。利用同宫调或不同宫调的某些曲调,按照需要临时互相联缀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只是根据情绪要求。

2、曲调的规范化和成套化。右玉道情的曲调,从句式、段落、韵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格律要求,变文唱词的唱腔曲调由七字调和十字调组成,这类曲调无固定格式和复杂的句法限制,结构灵活、便于反复,在右玉道情中使用较多。类似这样的词曲唱腔有:《耍孩儿套曲》、《西江月套曲》《梅花调》、《高调》《苦相思》、《红袍》等。如《耍孩儿》的词式结构:

第一乐段

第一句:终南山,是吾家,

第二句:腊月天,开鲜花,

第三句:茅庵草舍无冬夏。

(乐队奏过门)

第二乐段

第四句:仙桃仙果般般有,(转辙)

第五句:对对童儿捧仙茶,

第六句:洞门外悬挂葡萄架。

这些古词曲,变文唱词的唱腔曲调,把不同的调性、调式、情绪、节奏曲调规范成套。

3、虚腔衬字的运用。右玉道情唱腔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衬字的运用,也就是嗨道情,在右玉道情唱腔中这种嗨嗨腔出现比较频繁,它不仅用于填补虚腔,在实际唱词中也频繁地夹杂使用。由于道情过多地掺杂使用衬字,唱起来使人感到杂乱无章,不解其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情的表现力。

第二类:专用曲和插曲。这些曲调插曲多数来自民歌小调,为数很少,用场不大,系由其它剧种或民歌小调吸取而来,体现了右玉道情杂取众长、海纳百川的开放式发展衍变。如“红板”,由秧歌吸收而来,专用于吊死鬼上场。“南罗子”与京剧“南罗子”基本相同,唱时无伴奏,哨呐只吹奏托腔过门,专用于丑官坐堂。如“银扭丝”、“腊梅花”等和江南民歌基本相似。

第三类:由梆子戏中吸收而来的板腔体唱腔曲调。道情音乐缺乏豪放、激昂气势,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道情由梆子戏中吸收而来的板腔体唱腔,但这类唱腔曲调还未改造成为与道情第一类唱腔溶合的曲调,使人听起来有音乐色调杂乱之感,但也为移植其它剧种的剧目,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开拓新的戏路起了积极作用。如“滚白”、“介板”、“流水”等。

(二)右玉道情的乐器。

右玉道情的传统乐器是渔鼓和简板。渔鼓由长100公分,直径7公分的铜质园简制成,一端蒙上脂皮,用单手手指敲打。简板用长100公分宽5公分的两块顶端弯曲的竹片制成。当戏曲道情形成后,渔鼓延用至今,由于加用了鼓板,简板逐渐淘汰。

右玉道情的乐队亦分文场、武场两大类。文场乐器最初有:笛子、上弦板胡、下弦板胡、四胡。武场乐器有:渔鼓、梆、大钗、小钗、大锣、小锣、梆子、四块瓦。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右玉专业道情剧团的乐器几经变化,目前文场所用乐器有:笛子、板胡、四胡、二胡、三弦、笙、杨琴、琵琶、大提琴,也尝试加用过一些西洋乐器,如小号、单簧管等。武场乐器现在有:除沿用过去的还加了、碰铃、吊钗等这样更便于道情剧情的发展。

(三)右玉道情的伴奏音乐。

右玉道情的乐器伴奏,力度较强,以短、小、强、急为主,大部分唱腔过门都加入渔鼓、小钗、小锣伴奏,有的过门大锣、大钗都用,板胡用混弦演奏法,笛子多用花指、上下滑音等技法,形成他独特的音乐特点,乐队演奏的热烈气氛,往往掩盖了演员的唱腔。右玉道情的武场锣鼓点与北路梆子大同小异,哨呐曲牌、丝弦曲牌基本引用晋剧曲牌。

(四)右玉道情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戏路的增加,特别是现代戏的上演,用传统的道情音乐塑造新的舞台形象深感不足。本着“推陈出新、保持风格”的原则,右玉道情从唱腔曲调、演唱方法、乐队设置以及表演形式、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承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唱发声方面。在以前,演唱道情的艺人都用后嗓子发声,发音位置靠后,并使喉头受到压迫,气习不能流畅,很少能利用头、鼻、口腔的共鸣,音乐沉闷厚浊,吐字含糊不清,特别是在旧社会演唱道情的艺人没有女演员,舞台上的女性人物也由男演员扮演,也用后嗓演唱,这种不分男女老幼一律用后嗓演唱的特点,形成了右玉道情的演唱风格。解放后,随着演员角色的增加和人民欣赏水准的提高逐渐尝试更科学的发生方法,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寻求胸、脑、鼻、口的和谐共鸣。这样,演唱声音流畅、吐字清楚,虽然失去了传统道情用后嗓演唱的独特风格,但必尽为更好地塑造舞台形象带来好处,也得到了观念的认可,一直延用至今。

2、在唱腔曲调方面。道情曲调虽然丰富,但用来塑造舞台上的各种性格的人物和表现各种情绪的唱段,还显单一,缺乏慷慨激昂情绪的唱腔曲调表现力。于是出现了对原有的一些唱腔曲调的传承和发展。比如《步步娇》这个调原来有上下两句,结构简单,用于叙述性的大段唱腔,只有上下两句反复演唱,结人以单调之感,经过多次改革先在两句的基础上发展四句,后又发展成六句,现在这个曲调已成了右玉道情的主要唱腔曲调。

3、在乐器伴奏方面。伴奏以“火爆”为其特点,容易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一道“音墙”, 喧宾夺主,失去韵伴奏的作用,使观众听不清演员的唱腔吐字。在这方面进行了两项发展。一是乐器配置方面,由原来的两大板胡改成一把板胡,另一把改用中音板胡,四胡也由大音筒改为小音筒。二是在演奏技巧和配器方面,原来道情的打击乐器较重,特别是鼓板,在唱腔中任意花打,含混不清,打法很不讲究,以后学习晋剧的鼓板打法,节奏明快,干净利落。这样便于更好地烘托了戏剧气氛和演员的演唱。

二、右玉道情的剧目

当道情艺术逐渐由宗教艺术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了民间的时候,终究会形成了一套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分别是,八个本戏是:《高楼庄》、《刘全进瓜》、《经堂会母》、《周公八卦》、《五龙台》、《蝴蝶梦》、《李达开店》、《小桃研磨》;十六个会戏是:《头渡林英》、《二度林英》、《拷打林英》、《杀狗》、《枷》、《分庭》、《打经堂》、《劈棺》、《杭州卖药》、《降香》、《李逵下山》、《合凤裙》、《张良撇家》、《翠红下书》、《闹花园》、《芦花》;八个出戏是:《打碗罐》、《拉老汉》、《打刀》、《摸牌》、《求妻》、《赶脚》、《捉虎》、《》。

解放前,道情的班社基本上演的这些节目,在右玉县道情剧团成立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根据生产生活实际,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和艺术加工,也新编了一些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实际、风俗人情、社会现状等剧目,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的写照。

随着右玉道情的传承、变革和发展、壮大,右玉道情已经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晋北地区。2006年,右玉道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0年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活动中,右玉道情《右玉精神颂》荣获“最佳演出奖”,成为山西省选录的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之一,右玉道情成为了传承、弘扬、丰富、发展右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本文一些内容根据右玉道情剧团的老艺人口述整理而成,他们分别是 郝云:老生,70多岁;梁泰:老生,70多岁;许金花:青衣,50多岁;乔吉霞:花旦,50多岁;马贵:花脸,50多岁等)